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20:20
文档

《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黄埠小学高守浩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科学探究,而忽略了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
推荐度:
导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黄埠小学高守浩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科学探究,而忽略了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黄埠小学   高守浩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科学探究,而忽略了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渗透德育。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土壤俗称“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古往今来,文学上对它的赞美数不胜数,使它具有很多的延伸意,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都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虽然课本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参考一个研究方案,但是,正是因为“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渗透德育的契机,将我们的教学效果尽量最大化。因此,我从古诗《悯农》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继而将学生对农民、粮食的感激之情迁移到对土地的感激上来,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也可谓是一箭双雕。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于是,我顺应课题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其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为研究对象,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与人合作、爱祖国、爱家乡等德育内容,这就要我们这些在科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们依据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品德也得以升华。

二、以情感体验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讲《纸的秘密》一课,在学生交流了搜集的资料,充分感受自己作为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后人而自豪、欣喜之后,我为学生出了一道计算题“谁能告诉我们一棵大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多大的纸?” 学生说:“一棵十米高的大树约能生产一万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同学们立刻发出惊叹:“这么多呀!”我把“10米、10000张”板书在黑板上。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感受一下十米有多长?”当学生利用数教室瓷砖的方法进行感受活动后又一次发生惊叹。我接着问道:“哪位同学又能告诉我们长成一棵如此高大的树木至少要多少年呢?”“大概十年吧。”我又板书10年。“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你们真能干!下面看看你们计算能力是不是也很棒。”“我们全校现有3300名同学,如果每人每天用一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那么每天要用去多少张纸?一棵十年成才的大树造成纸约可供我们全校用多少天?”我将同学算出的得数“3天多”再次写在黑板上。沉默片刻后,我问:“看了黑板上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虽不含任何提示,我的话却如同一粒石子投入碧波湖中,激起了孩子们无尽的联想。“我认为我们要节约用纸。”“我们要爱护树木。”“我们要多种树。”“我们要发明不用树造纸的新技术。”……这些天真、朴实的语言正是孩子们此时此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从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学生情感的表述与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和,这种水到渠成之感着实让我兴奋。

为了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不使教育目标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肤浅表层,我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引导。“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想法,非常棒!可是其中很多想法是现在以我们的能力办不到的,我提议先找找能办到的让我们今天就行动起来,为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而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我觉得节约纸能做到。”“我们可以怎样行动起来节约用纸呢?”“把用过的作业纸反过来当草稿纸用。“把废纸和废报纸收集起来送到废品回收站,将来再用他们做成再生纸。”“在教室放一个废纸回收箱。”“这个提议非常好,咱班地上经常有同学丢弃的废纸,有时还为由谁把它捡起来发生矛盾,今后凡有废纸都把它放入回收箱。”由于有了前面“我要节约用纸”的认识做铺垫,并且我的批评又是以一种提建议的口气表述出来,很自然的使学生意识到随地丢纸,既是对纸的浪费,又影响教室环境,而且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马上改正的不良行为。那次课后,我确实发现随地丢纸现象有所减少。

三、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一次科学评优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将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课后,看看废料桶里,全是刚刚用过的淀粉、米饭、勺子、花生油等材料。

《科学》内容丰富多彩,科学实验异彩纷呈。科学课上要用到许许多多实验材料。平时在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食用油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研究食物发霉,馒头的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研究“纸”的再生时,尽量不要使用新的面巾纸,可以启发学生选用旧的废报纸,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做一杯饮料”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购买“咖啡、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奶粉、果汁较合适,学生如果攀比起来,哪个家长还能支持科学课继续探究下去。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习惯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

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果教师时时处处把培养学生良好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放在心上,必将引发学生的自觉行为,自觉养成节约意识。

四、关注实事,调整进程,正面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德育渗透就是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容易理解、更好地接受,在科学课中这方面的题材始终贯穿整个教材。新课标倡导我们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我更加关注科学实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载人航天飞行,“嫦娥一号”奔月都成为了我的科学实事教学材料,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起,我们成功探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讲诚信,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责任感和做事情的毅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由于“意外事件”而引发的“意外问题”,对学生问的“为什么?”当课堂上无法解决的时候,总能应付得体:如:A、“这个问题问的很有价值,但今天我们暂时不学,以后再一起研究?”B、“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们课后一起研究?”C、“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些,留下的问题下节课再研究。”等等。可是,如果教师不实现诺言,在以后的课堂上,如何能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多少人因为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一事无成。小学阶段的孩子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乐于探究,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提前探究,与学生共同探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全程追踪,耐心细致指导,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孩子们的毅力,使他们在艰苦细致的探究活动后,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在共同探究中,师生也得到共同提高。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注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道德生命获得自由生长,这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科学素养。

文档

《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黄埠小学高守浩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科学探究,而忽略了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