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检测.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20:04
文档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检测.doc

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这说明()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解析】A项观
推荐度:
导读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这说明()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解析】A项观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这说明()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解析】A项观点错误。B项观点片面,也不符合材料之意。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表明,哥伦布的航行计划认为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的计划”,导致他发现了“美洲新”,这是他不曾想到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

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

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

【解析】C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A、B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伴随着美洲的发现,其他大洲的动植物也传入美洲,故D项正确。

【答案】 D

3.有学者指出:“大工业的兴起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全盛时代,工厂制度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成熟阶段”的起点是指()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英国顺利完成工业

C.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

D.发电机、内燃机研制成功

【解析】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于是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故C项符合题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此时机器大工业尚未出现,排除A;机器大工业始于第一次工业期间,B、D项在时间上较晚,不符合设问中的“起点”。

【答案】 C

4.英国小说《西比尔》中描述工业称:“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这段话实质反映出()

A.工业后殖民扩张加剧

B.殖民统治激化了

C.工业后阶级分化严重

D.殖民统治阻碍了文明融合

【解析】A、B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观点错误。抓住“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等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工业促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故C项正确。

【答案】 C

5.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

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

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

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

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

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

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不能充分利用工业带来的先进技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特别是第二次工业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项。

【答案】 C

6.1867~1913年,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等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主要进口商品。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重视商业发展B.农产品商品化

C.小农经济解体D.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贸易结构来看,在烟台出口的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及简单的手工艺品,而进口产品除了鸦片外大多是工业品,这说明中国已逐渐成为外国的工业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只反映了整个材料的部分内容;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完整体现了材料所反映的变化。

【答案】 D

7.美国现代史学家芮玛丽在其著作《同治中兴》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同治中兴” ()

A.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能力

C.领导人物有奕诉、李鸿章等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解析】“同治中兴”是指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 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主张学习西方近代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中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洋务运动中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技,B项不准确;D项本身错误。

【答案】 C

8.19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茶叶出口锐减,对此《农学报》在一篇《议起闽茶》的文章中称:“印度锡兰之茶,所以能胜于中国茶者,因有近来新机、新法制造之速效也。”由此可见()

A.中国近代茶业欲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B.国人对于引进先进技术的认识有所提高

C.印度在国际茶业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D.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机器大工业

【解析】从材料来看,当时印度锡兰茶业在国际市场中胜过中国传统制茶业,主要是因为采用新式机器和新式生产方法,可见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先进机器制茶技术的认识有所提高,觉得中国如果采用先进技术就会振兴制茶业。材料在为中国制茶业重新夺回海外市场寻找良策而不是意图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因此A错;印度锡兰以及中国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是西方列强,C错;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9.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由此可得出“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可能是()

A.引进西方工商理念

B.诚信经营

C.与外商进行勾结

D.依靠封建权贵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可知,宁波商帮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学习西方工商思想。故答案为A。其余三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

【答案】 A

10.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低谷阶段。由图示可知,两个低谷点分别在1927年和1949年。前一个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后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等,后一个低谷出现的原因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剥削、通货膨胀等。故其共同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答案】 B

11.据1934年的某书载:“妇女装束益趣新奇。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服高腰洋袜,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之(指烫发),使曲散垂耳际……足着高跟鞋,头戴斜顶小帽,除戒指、臂铡外,簪环皆废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当时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B.当时旗袍结合中西样式成为时尚

C.当时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D.当时妇女追求个性成为普遍现象

【解析】由材料中“妇女装束益趣新奇”“旗袍短才及膝”“足着高跟鞋”等可知A、B、C 说法正确。但材料不能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故答案为D。

【答案】 D

12.统治确立不久,深感“主义急于灌输,宣传刻不容缓”,于1928年2月,陈果夫联合戴季陶等人提议设立广播电台,获得一致通过,后于当年8月建成播音。1932年11月,又建成功率75千瓦,号称“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的强力发射台,使其广播电台的收听范围覆盖大部分国土,还远播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上述材料说明() A.广播技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B.广播电台的主要职能是思想宣传

C.统治时期的广播事业可与美国并驾齐驱

D.向民众普及三民主义是的工作中心

【解析】由材料中的“主义急于灌输,宣传刻不容缓”和广播的覆盖面和迅捷性优势可知答案为A。B、C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二: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三:“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正理人事能力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摘编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从生产力发展、人口压力、资源、金融、政治制度等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需注意“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信息。第(3)问,积极方面从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完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三中“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概括即可。

【答案】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治机制: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的建立;民权不断扩大。

(3)主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借鉴;加深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摘编自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秦王朝将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京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超过了每天400公里。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一中的“不相连的领土”“各地人民效忠的……是……伦常制度”“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等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将……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为驰道于天下”“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等回答。第(2)问,比较材料三中的“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等与材料二中的“……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概括。

【答案】

(1)理由:国土面积太大,难以有效治理;交通落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困难;主要靠儒家思想(“伦常制度”)维护统治。措施:修驰道(加强全国道路交通网建设);建立和健全驿传制度。

(2)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

(3)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族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答出其中4点即可。其他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文档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检测.doc

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这说明()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解析】A项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