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与设计
摘 要:非物质设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相对于物质的非物质形态的设计,主要是指软件或游戏界面的设计;另一层是基于物质的非物质因素的设计,在形式上,还是像工业社会那样进行着物质性设计,但其内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化的社会里,物质形式的表达只是基于对功能的考虑,物质的“数”和“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在非物质的社会中,物质的形式不仅仅拘泥于对功能的表达,而强调的是为“情感”而进行的设计。关键词:非物质设计 艺术化 情感化 体验化
Abstract:From two sides we can know the Immaterial Design: comparing with the materiality, one is theImmaterial Form Design, mainly designing for the software and game interface; The other is the Immaterial FactorDesign based on the materiality. It is still for the Material Design like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but in essence itchanges a lot.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form is just for the function, so the“quantity”and“quality” is the mark of progression of society. But in the immaterial society, the materiality is not only for thefunction, but also designing for the “emotion”.
Key words: Immaterial Design, Designing Culture, Emo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oriented Culture Internet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非物质设计的发展趋势——强调为“情感”而进行的设计
Developing Trend of Immaterial Design
—— Design For The “Emotion ”
∷孙从丽 SUN Congli∷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一、非物质设计的产生
物质、非物质与设计
自人类出现以后,一直进行着物质的生产,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非物质因素的诞生。物质,主要包括从采掘和利用天然物质到人工创造和合作的化学物质。而非物质则包括功能与形态的生成,变化及其感受等。从他们的定义上可以看出非物质的产生是伴随着物质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领域的综合,设计作为的交叉性学科出现了。设计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种种矛盾,达到更高的探索、追求和创造,通过对物质或非物质的设计,以带给人们生活的附加值,或提供更好的服务,或带
给更多生活的感受与乐趣。尤其在当今多样化的时代下,通过设计可以使“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使物从“硬件”转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软件”。这就从人的需求出发,又回归于人的设计哲学。有人说设计就是梦,梦才是设计的原动力,人类的未来是梦的未来。通过设计可以使人的梦想成真。可以实现以地球、生命、历史、人类的智慧为依据的对未来的想象。
非物质概念的诞生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设计学界就开始探讨设计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和未来的设计走向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电子信息空间的虚拟化设计、信息设计、网络界面设计等概念,这类设计涉及数字语言及程序化等非物质特征,因此提出了非物质设计概念。“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对
“非物质”也不是说不是物质,它重在表现的是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而为人深深所感觉到的赏心悦目的服务,所体会的快感,所达到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效率、质量等。总而言之,非物质世界的到来必将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社会的质量。
二、对非物质设计的理解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非物质设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相对于物质的非物质形态的设计。例如它可以包括绘图软件的设计,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和笔,而是通过无形的制图软件绘制出我们内心深处对设计的理解,而且它会表达的更完美,更快速;包括网络游戏的设计,以及方便我们生活,加深我们感情的通讯电子信息的设计等等。可见它不是物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感觉得到它,感觉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效率,带来情感的体验,就像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所持有的观点“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他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以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在通过物质,他们才被刨造成非物质的”。也正是由于历史学家汤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出非物质设计的另一层含义,基于物质的非物质因素的设计。在这种设计在形式上,我们还是像工业社会那样进行着物质性设计(对物质性的表达是社会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一个“基于物质产品生产与制造的社会”)。但此时设计所考虑的因素不同,在工业化的社会里,物质形式的表达只是基于对功能的考虑,物质的“数”和“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在非物质的社会中,物质的形式不仅仅拘泥于对功能的表达,而强调的是为“情感”而进行的设计。
三、非物质设计的发展趋势
1、产品的多功能性,功能的多样式性,功能与形式的分离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对设计的理解,就是当技术成熟后,为特定的目的而赋予其一定的形式,而使其存于市场中。在那时,产品形式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人们特定的行为,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是种对应的关系。而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他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产品的多功能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件产品它既能听音乐,也能画画:作为笔,它可以根据你画的力度发出不同美妙的音乐;而作为音乐播放器,它可以使你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记录你的语言,它是带有音乐的笔呢?还是笔式的音乐播放器呢?在非物质的设计中,产品的多功能性、不确定性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一件物品,它不会以单一的功能而存在,而是为了使用者而存在,为了怎样
更舒适地、更方便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因此产品的多功能性发展是非物质设计的趋势之一。
功能的多样式性也是非物质设计的趋势,这种趋势早在美国的汽车设计上就得以应用,在20世纪30年代,年度换型方针几乎为美国所有的技术性消费品所采用。也就是通过同一功能的不同样式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然而在非物质社会,人类对个性的追求也使得功能的多样式性仍在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对于功能的样式又有了新的概念,逐步地脱离了产品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依赖虚拟的形式而为人们服务。例如网络电子邮箱,滕讯等联络人类情感功能的产品,再找不到其具体的形式。
2、艺术性的设计与生活
工业后,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那时工业设计追求的是公众的审美意识,追求的是大众消费,追求的是产品功能的实现,与艺术品的设计是严格区分的。而艺术品追求的是其观赏性,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在非物质社会中,人类的物质需求已满足,追求的是精神层次的需要,因此设计比工业社会更注重人情感的沟通,设计正努力向艺术靠拢,随着人类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时时变化的东西。
而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也正在与艺术创造相接近。感受与经验被用来实现对产品功能的超越,定型化的设计正逐渐被打破.工业产品成为一种灵活的“感觉组合”。例如在青蛙设计中“形式追随激情”(Form Follows Emotion),即消费者不仅购买产品或环境,还通过使其愉悦的形态购买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
3、越来越重视情感表达的设计
在非物质社会里,人们承载着很大的工作压力,所以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承载着对产品使用者精神和心灵慰藉的角色。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也就是强调为“感情”而进行的设计。
(1)满足人们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感情需要
在工业社会时代,强调的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设计。以批量销售的市场为前提,强调标准化,要求不同类型的行为和传统转化为固定的模式,并依赖于一个庞大而均匀的国际市场。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使同一产品能适合任何人,而结果却不能适合任何人。因为在那时它过分强调了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了产品的形式,强调产品的统一忽视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强调几何新形式的创造而离传统太远。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均匀的市场开始消失,进入了以各种各样的市场并存为特征的后工业化社会。这些市场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需求,每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都有自己不同的消费需求。世界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人人都想打破传统,表现自我。通过使用物品的独特性来表现自我特征:害怕与其他人穿着同样的衣服出现;希望自己的汽车有不同之处;幻想着家里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想象。然而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是带着
22设计师的感情,表达着设计师的个性,因此在市场中往往不能满足那些力求彰显自我的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设计师的个性与消费者的个性便出现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后工业化的社会中,为具体的人定制产品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来,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时时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向他们出售一种半成品,让他们参与享受制作的乐趣。
(2)追求情感体验的设计
在非物质社会中,人们在谈论设计时,已经不用颜色漂亮,款式新颖之类的用语,而强调的是体验。在汽车的设计中尤为突出,例如人们形容汽车的优点时大多是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让人充分享受到驾驶的乐趣、速度感、急速转弯的刺激”等。还有像很多人喜欢福特・托罗斯车,但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挑剔它的流线式构造,喜欢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这车里有咖啡杯落脚的地方,这样每次钻进托罗斯时,手里都拿着咖啡杯,那种感觉很重要。因此在现在评价一种产品时,不是把它仅仅地看作一种物质,更多的是所带来的体验。这与信息时代的另一产物“体验经济”的诞生也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体验设计是追随着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体验经济的到来应运而生的。体验设计的目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美好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长期留在脑海中,而这种过程,产品充当了作为特定情境下的道具,除了功能的满足外,能否使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拥有美好的回忆,产生值得回味的体验,不仅是判断这一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在现在的设计中消费者主动要求的设计。“体验设计实际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因此那种具有高度情感的体验,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而超越了产品本身的物质形式,是从“可看得到的”向“可以享用的”的非物质形式发展。而且随着发展,“为感觉进行的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我们原先所规定的范围:触觉、视觉、听觉的设计,而是综合人的五大感官而进行的。例如在现在的洗衣机的设计中,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洗衣的功能而进行的单纯的设计,而是强调对洗衣的感觉,对洗衣过程中所享用的快感。因而在洗衣机的过程中,你可以躺在摇椅上,听着随洗衣的进度而发出的美妙音乐,闻着洗衣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芳香,眼睛也可以看着洗衣内部如波涛般的洗衣泡沫(当然这是经过处理过的较美的画面)。这一过程完全把你带到一种意境,那时你不会由于洗衣而烦恼,而是在时时地享受着,寻味着。这也是对使用过程意境的创造。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在非物质的社会中,非物质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再设计,是基于对人类更好服务的再设计。
四、结语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非物质设计是依赖着物质并逐渐地脱离物质的设计,但无论与物质的关系如何,它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注重人类需求的全方位的满足,也是更注重人类情感的满足,这将是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杨正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非物质社会》 马克・第亚尼著 滕守尧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非物质社会产品设计特征及研究方向 吕艳红 包装工程-2005年3期
4、非物质化:未来经济新趋势 卡洛斯・科尔特斯・卡斯蒂略 民营科技-2004年6期
5、“非物质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张晶 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2期
23
艺术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