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主题:送元二使安西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时金萍 郑州市郑东新区杨桥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生活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学会出现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舍,君”等生字 。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解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筳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筳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时可适当运用课件激起情趣,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2.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3.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筳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筳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生活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学会出现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舍,君”等生字 。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评价任务
任务一:朗读古诗,读准生字,读出感情。
任务二:了解诗歌大意。
任务三: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揭示解题 | 活动一 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古诗。 |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价目标一) |
| 活动二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再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古诗。(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 ||
| 活动三 了解诗题,简介作者(完成目标一) | ||
| 环节二 指导朗读 | ||
| 活动一 诵读,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诗句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指名读。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停顿。 | 学生读诗。(评价目标二) | |
| 活动二 理解诗意。 (1)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2)汇报并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完成目标二) | 自学古诗。(评价目标二) | |
| 环节三 读诗品情 | 活动一 (1)这首诗写景的诗句是? | 交流汇报。 |
| 活动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交代送别的地点(渭城)和出使的地点(安西)。 | 交流汇报。 | |
| 环节四 体会感情 | 活动一 这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啊!与李白相比,王维是在用什么送别友人呢?(酒)
| 体会友人间的深情。(评价目标三) |
| 活动二 一杯酒吗?(不是)(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千言万语都化在了这一杯酒里…… | 体会友人间的深情。(评价目标三) | |
| 环节五 拓展阅读 | 活动一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吧。 | 学生收集古诗。 |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客舍、柳色
情:依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