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近年来各地加强了打假工作的力度,但给人的感觉是假货屡打不绝。那么,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打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打假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365天都要打假。可眼下,在一些基层部门,打假只听上级部门发号施令,上级部署打假专项工作时才打假,未部署时就不打,制假者已习以为常了。
二是“专打苍蝇不打老虎”,避重就轻,只抓小商小贩,不敢碰硬。一些地方对制假贩假的大案要案不敢管,有的地方甚至靠“造假产值”、“造假财政”、“造假数字”来“繁荣”地方经济。
三是“只捉和尚不拆庙”,未捣毁制假窝点、制假生产基地。假劣货泛滥的原因就是打假常常是只没收假货焚毁了之。
四是“专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己门前雪”。一些打假部门一开展打假工作,首先就查外地的假冒伪劣产品,而对本地假冒伪劣产品却“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保驾护航”。
五是“单匹马势单力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有人认为,打假是工商局和质监局的事,其他部门无关紧要,只能配合应付当配角,于是彼此间相互推诿、扯皮,查获的没权处理,处理的缺乏法律支持,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六是不顺藤摸瓜、斩草除根,而是一赶了事。打假应深挖细排,一查到底。可一些打假部门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往往只抓表面现象,一打假就将制假者赶跑,而“风头”一过,制假者又猖獗起来。
七是“李鬼”招摇过市,“李逵”却羞羞答答。一些企业产品被“李鬼”仿冒后,害怕打假会“引火烧身”,有的甚至与“李鬼”合作,收取所谓的“转让费”、“默许费”等。
八是泄露打假机密,方式简单。打假必须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运用“回马”等战术。可有的打假部门每次打假都轰轰烈烈,甚至提前公布打假日期及对象,如此打假,犯罪分子早已隐匿起来。另外,眼下打假时间不是元旦、春节,就是“五一”、“十一”,制假贩假者已摸着规律了,在这些时期都格外小心。有关部门在平时也应重视打假。
必须断绝假药猖獗的根源,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
一、管辖权统一。对于一些名牌药品的假冒案件,管辖权可归到名牌药品生产企业当地的执法机关,以便于执法的协调行动,一追到底。
二、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敢于庇护份子的地方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三、行政执法部门与门建立明确的协作机制,门在第一时间介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尽快立案,尽快执行,防止犯罪分子逃逸。
四、从法律上加大对制假、售假、藏假者的惩治力度,提高犯罪的机会成本,并狠抓一部分典型,真正对犯罪分子形成持久威慑力。
五、加快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医保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买药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