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武学大师讲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09:09
文档

武学大师讲拳

武学大师讲拳(桩功一)(2009-05-1823:38:39)标签:体育武术 拳理 分类:武学大师孙禄堂宗师的三体式            王芗斋先生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只要不失原则和拳学理论的范围即可。练功时应重神意活动与形体结合,如此方为掌握原则,不失偏颇。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
推荐度:
导读武学大师讲拳(桩功一)(2009-05-1823:38:39)标签:体育武术 拳理 分类:武学大师孙禄堂宗师的三体式            王芗斋先生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只要不失原则和拳学理论的范围即可。练功时应重神意活动与形体结合,如此方为掌握原则,不失偏颇。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
武学大师讲拳(桩功一)(2009-05-18 23:38:39)

标签:体育武术 拳理  

分类:武学大师

孙禄堂宗师的三体式 

           

 

王芗斋先生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只要不失原则和拳学理论的范围即可。练功时应重神意活动与形体结合,如此方为掌握原则,不失偏颇。

拳经云: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 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拳经云:“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 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

    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

    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

    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

拳经云:“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

    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

    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

    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

    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

    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

    ”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

    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

    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

    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

    是小周天法。

 

 

 搭好鹊桥头顶天,十指抓地身自然;炼精化气撮谷道,补脑精气入丹田;固养片刻宁心神,任督二脉要循环;拳意涌出无杂念,自然而然连神拳。

 

 

文档

武学大师讲拳

武学大师讲拳(桩功一)(2009-05-1823:38:39)标签:体育武术 拳理 分类:武学大师孙禄堂宗师的三体式            王芗斋先生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明确指出:“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只要不失原则和拳学理论的范围即可。练功时应重神意活动与形体结合,如此方为掌握原则,不失偏颇。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