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2003▪全国旧课程▪理)已知,,,则
| A. | B. | C. | D. |
| A. | B. | C. | D. |
| A., | B., |
| C.,, | D.,, |
| A. | B. | C. | D.2 |
| A. | B. | C. | D. |
| A. | B. | C. | D. |
| A.1 | B. | C. | D. |
| A. | B. | C. | D. |
| A.,, | B.,, |
| C.,, | D.,, |
| A., | B., | C., | D., |
| A.3 | B. | C. | D.6 |
| A. | B. | C. | D. |
13.(2003▪全国旧课程▪理)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是________(用数字作答).
14.(2003▪全国旧课程▪理)使成立的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5.(2003▪全国旧课程▪理)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_____种.(以数字作答)
16.(2003▪全国旧课程▪理)下列五个正方体图形中,是正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点、、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平面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12+12+12+12+12+14=74分)
17.(2003▪全国旧课程▪理)已知复数的辐角为,且是和的等比中项.求.
18.(2003▪全国旧课程▪理)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侧棱,、分别是与的中点,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是的重心.
求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9.(2003▪全国旧课程▪理)已知,设:函数在上单调递减,:不等式的解集为.如果和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的取值范围.
20.(2003▪全国旧课程▪理)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的海面处,并以20 /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并以10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2003▪全国旧课程▪理)已知常数,在矩形中,,,为的中点,点、、分别在、、上移动,且,为与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2003▪全国旧课程▪理)设是集合,且,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将数列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的三角形数表:
3
5 6
9 10 12
… … … …
… … … … …
…………
①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②求.
(本小题为附加题,如果解答正确,加4分,但全卷总分不超过150分)设是集合,且,,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已知,求.
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5分)(2003•全国)已知x∈(﹣,0),cosx=,则tan2x等于( )
A. B.﹣ C. D.﹣
【分析】先根据cosx,求得sinx,进而得到tanx的值,最后根据二倍角公式求得tan2x.
【解答】解:∵cosx=,x∈(﹣,0),
∴sinx=﹣.∴tanx=﹣.
∴tan2x===﹣×=﹣.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中的二倍角公式.属基础题.
2.(5分)(2003•全国)圆锥曲线的准线方程是( )
A.ρcosθ=﹣2 B.ρcosθ=2 C.ρsinθ=﹣2 D.ρsinθ=2
【分析】首先把圆锥曲线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系的方程,然后根据抛物线的准线方程的公式求出准线方程,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即得到答案.
【解答】解:圆锥曲线由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
可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方程,
即为抛物线x2=8y,
则准线方程为y=﹣2,
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2.
故选择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转化,以及抛物线的准线方程的求解问题,属于综合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3.(5分)(2003•全国)设函数若f(x0)>1,则x0的取值范围是( )
A.(﹣1,1) B.(﹣1,+∞) C.(﹣∞,﹣2)∪(0,+∞) D.(﹣∞,﹣1)∪(1,+∞)
【分析】将变量x0按分段函数的范围分成两种情形,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求解,最后将满足的条件进行合并.
【解答】解:当x0≤0时,,则x0<﹣1,
当x0>0时,则x0>1,
故x0的取值范围是(﹣∞,﹣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段函数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范围问题,以及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属于常规题.
4.(5分)(2003•全国)函数y=2sinx(sinx+cosx)的最大值为( )
A. B. C. D.2
【分析】把函数式展开,可以看出要逆用正弦和余弦的二倍角公式,变为y=Asin(ωx+φ)的形式,在定义域是全体实数的条件下,根据正弦的值域求本题的最值.
【解答】解:∵y=2sinx(sinx+cosx)
∴y=2sin2x+2sinxcosx
∴y=1﹣cos2x+sin2x=sin(2x﹣)+1
∵当x∈R时,sin(2x﹣)∈[﹣1,1]
∴y的最大值为+1,
故选A.
【点评】三角函数是高中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式繁多应用灵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必须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所有公式,在此基础上并能灵活的运用公式.
5.(5分)(2003•全国)已知圆C:(x﹣a)2+(y﹣2)2=4及直线l:x﹣y+3=0,当直线l被C截得的弦长为时,则a等于( )
A. B. C. D.
【分析】弦心距、半径、半弦长满足勾股定理,半径是2,半弦长是,则弦心距是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求解a.
【解答】解:圆C:(x﹣a)2+(y﹣2)2=4的圆心(a,2),半径是2,半弦长是,则弦心距是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弦心距、半径、半弦长满足勾股定理,是基础题.
6.(5分)(2003•全国)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2πR2 B. C. D.
【分析】将全面积表示成底面半径的函数,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
【解答】解:设内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全面积为S,则有
∴h=3R﹣3r
∴S=2πrh+2πr2
=﹣4πr2+6πRr
=﹣4π(r2﹣Rr)
=﹣4π(r﹣)2+πR2
∴当r=时,S取的最大值πR2.
故选B.
【点评】考查实际问题的最值问题,常转化成函数的最值
7.(5分)(2003•全国)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
A.1 B. C. D.
【分析】设4个根分别为x1、x2、x3、x4,进而可知x1+x2和x3+x4的值,进而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当m+n=p+q时,am+an=ap+aq.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进而求得m和n,则答案可得.
【解答】解:设4个根分别为x1、x2、x3、x4,
则x1+x2=2,x3+x4=2,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当m+n=p+q时,am+an=ap+aq.
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为,,,,
∴m=,n=.
∴|m﹣n|=.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运用了等差数列当m+n=p+q时,am+an=ap+aq的性质.
8.(5分)(2003•全国)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0),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此双曲线的方程是( )
A.﹣=1 B.﹣=1 C.﹣=1 D.﹣=1
【分析】先设出双曲线的方程,然后与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经消元得二元一次方程,再根据韦达定理及MN中点的横坐标可得a、b的一个方程,又双曲线中有c2=a2+b2,则另得a、b的一个方程,最后解a、b的方程组即得双曲线方程.
【解答】解:设双曲线方程为﹣=1.
将y=x﹣1代入﹣=1,整理得(b2﹣a2)x2+2a2x﹣a2﹣a2b2=0.
由韦达定理得x1+x2=,则==﹣.
又c2=a2+b2=7,解得a2=2,b2=5,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性质等.
9.(5分)(2003•全国)函数f(x)=sinx,x∈的反函数f﹣1(x)=( )
A.﹣arcsinx,x∈[﹣1,1] B.﹣π﹣arcsinx,x∈[﹣1,1]
C.﹣π+arcsinx,x∈[﹣1,1] D.π﹣arcsinx,x∈[﹣1,1]
【分析】先用诱导公式求出f(x)=sin(π﹣x),x∈,然后可以反函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解答】解:函数f(x)=sinx,x∈
所以:函数f(x)=sin(π﹣x),x∈
可得 π﹣x=arcsiny y∈[﹣1,1]
∴f﹣1(x)=π﹣arcsinx,x∈[﹣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函数的求法,是基础题.
10.(5分)(2003•全国)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项点A(0,0),B(2,0),C(2,1)和D(0,1),一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θ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依次反射到CD.DA和AB上的点P2.P3和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P4坐标为(x4,0),若1<x4<2,则tanθ的取值范围是( )
A.(,1) B.(,) C.(,) D.(,)
【分析】先画草图,帮助理解,取BC上的点P1为中点,则P4和中点P0重合,tanθ=,用排除法解答.
【解答】解:考虑由P0射到BC的中点上,这样依次反射最终回到P0,
此时容易求出tanθ=,由题设条件知,1<x4<2,
则tanθ≠,排除A.B.D,
故选C.
【点评】由于是选择题,因而可以特殊值方法解答:排除验证法,也可以用动态观点判定答案.
11.(5分)(2003•全国)等于( )
A.3 B. C. D.6
【分析】利用组合数的性质对原式进行等价转化,得到.
【解答】解:∵C22+C32+C42+…+Cn2=C33+C32+C42++Cn2=C43+C42+…+Cn2═Cn+13,
,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极限,解题时要注意组合数的计算和应用.
12.(5分)(2003•全国)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A.3π B.4π C.3 D.6π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由棱长都为的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可求出内接该四面体的正方体棱长为1,又因为正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即球的半径R=,代入球的表面积公式,S球=4πR2,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借助立体几何的两个熟知的结论:
(1)一个正方体可以内接一个正四面体;
(2)若正方体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就是球的直径.
则球的半径R=,
∴球的表面积为3π,
故答案选A.
【点评】棱长为a的正方体,内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外接球直径等于长方体的对角线长a.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满16分)
13.(4分)(2003•全国)在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 ﹣ (用数字作答)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写出的二项展开式,可得9﹣2r=3,解可得r=3,将其代入二项展开式,计算可得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对于,
有Tr+1=C99﹣r•x9﹣r•(﹣)r=(﹣)r•C99﹣r•x9﹣2r,
令9﹣2r=3,可得r=3,
当r=3时,有T4=﹣x3,
故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注意系数与二项式系数的区别.
14.(4分)(2003•全国)使log2(﹣x)<x+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1,0) .
【分析】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f(x)=log2(﹣x)和g(x)=x+1,图象,结合图象判定即可.
【解答】解:利用作图法可以判断f(x)=log2(﹣x)和g(x)=x+1,
相交于(﹣1,0)前者是单调递减,后者是单调递增.
所以只有﹣1<x<0时,log2(﹣x)<x+1成立
故答案为:(﹣1,0).
【点评】本题考查对数函数的图象,数形结合法解不等式,是中档题.
15.(4分)(2003•全国)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72 种.(以数字作答)
【分析】分类型,选3种颜色时,就是②④同色,③⑤同色;4种颜色全用,只能②④或③⑤用一种颜色,其它不相同,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选用3种颜色时:涂色方法C43•A33=24种
4色全用时涂色方法:C21•A44=48种
所以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72种.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考查组合及组合数公式,考查分类讨论思想,避免重复和遗漏情况,是中档题.
16.(4分)(2003•全国)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 ①③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分析】能得出AB∥面MNP,关键是看平面MNP中有没有与AB平行的直线,或者有没有过AB的平面与平面MNP平行.逐一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面AB∥面MNP,
∴AB∥面MNP.
②若下底面中心为O,易知NO∥AB,NO⊄面MNP,
∴AB与面MNP不平行.
③易知AB∥MP,
∴AB∥面MNP.
④易知存在一直线MC∥AB,且MC⊄平面MNP,
∴AB与面MNP不平行.
故答案为:①③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基础题.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4分)
17.(12分)(2003•全国)已知复数z的辐角为60°,且|z﹣1|是|z|和|z﹣2|的等比中项.求|z|.
【分析】本题考查的复数的基本概念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由复数z的辐角为60°,我们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复数Z,然后根据|z﹣1|是|z|和|z﹣2|的等比中项,结合等比数列的性质构造方程,解方程求出待定的系数,即可得到Z值,进而求出复数的模.
【解答】解:设z=(rcos60°+rsin60°i),
则复数z的实部为.
由题设|z﹣1|2=|z|•|z﹣2|,
即:(z﹣1)(﹣1)=|z|
∴r2﹣r+1=r,
整理得r2+2r﹣1=0.
解得r=﹣1,
r=﹣﹣1(舍去).
即|z|=﹣1.
【点评】解决复数问题时,我们多使用待定系数法,即设出复数的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其它条件,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系数,即可得到未知复数的值.
18.(12分)(2003•全国)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Ⅰ)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
【分析】(1)连接BG,则BG是BE在面ABD的射影,易证∠EBG是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设F为AB中点,连接EF、FC,在三角形EBG中求出此角;
(2)连接A1D,有,建立等量关系,求出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即可.
【解答】解:(Ⅰ)连接BG,则BG是BE在面ABD的射影,
即∠EBG是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设F为AB中点,连接EF、FC,
∵D,E分别是CC1,A1B的中点,
又DC⊥平面ABC,
∴CDEF为矩形,连接DE,
G是△ADB的重心,
∴G∈DF,在直角三角形EFD中,
EF2=FG•FD=FD2,
∵EF=1,∴FD=.
于是ED=,EG=
∵FC=,CD=1
∴AB=2,A1B=2,EB=,
∴A1B与平面ABD所成的角是arcsin;
(Ⅱ)连接A1D,有
∵ED⊥AB,ED⊥EF,又EF∩AB=F,
∴ED⊥平面A1AB,设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h,
则,
,
.
∴,
即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和直棱柱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19.(12分)(2003•全国)已知c>0,设P: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和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分析】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推出c的范围,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推出x+|x﹣2c|的最小值大于1,P和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然后求出c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0<c<1.
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函数y=x+|x﹣2c|在R上恒大于1.
∵x+|x﹣2c|=
∴函数y=x+|x﹣2c|在R上的最小值为2c.
∴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2c>1⇔c>.
如果P正确,且Q不正确,则0<c≤.
如果P不正确,且Q正确,则c>1.
∴c的取值范围为(0,]∪(1,+∞).
【点评】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是中档题.
20.(12分)(2003•全国)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分析】建立坐标系: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设在时刻:t(h)台风中心P(x,y)的坐标进而可知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根据题意可知其中r(t)=10t+60,若在t时,该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则有(0﹣x)2+(0﹣y)2≤(10t+60)2,进而可得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得t的范围,答案可得.
【解答】解:如图建立坐标系:以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
在时刻:t(h)台风中心P(x,y)的坐标为
令(x′,y′)是台风边缘线上一点,则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是(x′﹣x)2+(y′﹣y)2≤[r(t)]2,
其中r(t)=10t+60,
若在t时,该城市受到台风的侵袭,
则有(0﹣x)2+(0﹣y)2≤(10t+60)2,
即,
即t2﹣36t+288≤0,解得12≤t≤24.
答:12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侵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圆的方程的综合运用.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12分)(2003•全国)已知常数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为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P为GE与OF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建立坐标系,按题意写出A,B,C,D四点的坐标,进而根据解出E,F,G三点的坐标 参数表示,求出OF与GE两条直线的方程,两者联立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满足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得到点P的轨迹方程.由于参数a的取值范围影响曲线的形状故按参数a的范围来对曲线进行分类.
【解答】解: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
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点P到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按题意有A(﹣2,0),B(2,0),C(2,4a),D(﹣2,4a)
设=k(0≤k≤1),
由此有E(2,4ak),F(2﹣4k,4a),G(﹣2,4a﹣4ak).
直线OF的方程为:2ax+(2k﹣1)y=0,①
直线GE的方程为:﹣a(2k﹣1)x+y﹣2a=0. ②
从①,②消去参数k,
得点P(x,y)坐标满足方程2a2x2+y2﹣2ay=0,
整理得.
当时,点P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
当时,点P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P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
当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当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a.
【点评】考查解析法求点的轨迹方程,本题在做题时引入了参数k,故得到的轨迹方程为参数方程,需要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又当字母的取值范围对曲线的形状有影响时,要对其范围进行讨论以确定轨迹的具体性状.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2.(14分)(2003•全国)(1)设{an}是集合{2s+2t|0≤s<t且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即a1=3,a2=5,a3=6,a4=9,a5=10,a6=12,…将数列{an}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的三角形数表:
3
5 6
9 10 12
﹣﹣﹣﹣﹣﹣﹣﹣﹣﹣﹣﹣
…
①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②求a100
(2)设{bn}是集合{2r+2s+2t|0≤r<s<t,且r,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已知bk=1160,求k.
【分析】(1)①用(t,s)表示2t+2s,先利用前几个数找到其规律,是每一个的横坐标从0增加到对应的行数,而纵坐标为行数,就可求出第四行、第五行各数;
②解法一:因为100=(1+2+3+4++13)+9,所以可以知道a100位于第14行第8列,即可求出a100.
解法二:直接把设a100=2s0+2t0,再利用条件确定对应的正整数s0,t0即可.
(2)利用上面的结论可以快速找到{bn}的规律,再结合组合数对其求解即可.
【解答】(1)解:用(t,s)表示2t+2s,下表的规律为
3(0,1)
5(0,2) 6(1,2)
9(0,3) 10(1,3) 12(2,3)
①第四行17(0,4) 18(1,4) 20(2,4) 24(3,4)
第五行33(0,5) 34(1,5) 36(2,5) 40(3,5) 48(4,5)
②解法一:因为100=(1+2+3+4+…+13)+9,所以a100=(8,14)=28+214=160
解法二:设a100=2s0+2t0,只须确定正整数s0,t0.
数列{an}中小于2t0的项构成的子集为{2t+2s|0≤s<t<t0},
其元素个数为,依题意.
满足等式的最大整数t0为14,所以取t0=14.
因为100﹣C142=s0+1,由此解得s0=8,
∴a100=214+28=160.
(2)解:bk=1160=210+27+23,
令M={c∈B|C<1160}(其中,B={2r+2s+2t|0≤r<s<t})
因M={c∈B|c<210}∪{c∈B|210<c<210+27}∪{c∈B|210+27<c<210+27+23}.
现在求M的元素个数:{c∈B|c<210}={2r+2s+2t|0≤r<s<t<10},
其元素个数为C103:{c∈B|210<c<210+27}={210+2s+2r|0≤r<s<7}.
某元素个数为C72:{c∈B|210+27<c<210+27+23}={210+27+2r|0≤r<3}
某元素个数为C107:k=C103+C72+C32+1=145.
另法:规定2r+2t+2s=(r,t,s),bk=1160=210+27+23=(3,7,10)
则b1=20+21+22=(0,1,2)C22
依次为(0,1,3) (0,2,3) (1,2,3) C32
(0,1,4) (0,2,4) (1,2,4) (0,3,4) (1,3,4) (2,3,4) C42
(0,1,9) (0,2,9)(6,8,9) (7,8,9)C92
(0,1,10) (0,2,10)(0,7,10) (1,7,10) (2,7,10) (3,7,10) C72+4
k=(C22+C32++C92)+C72+4=145.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应用是数列这一块的难题,适合做压轴题.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zhwsd;xiaolizi;minqi5;涨停;qiss;wdnah;wzj123;zlzhan;geyanli;danbo7801;豫汝王世崇;xintrl;庞会丽(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7年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