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走出去”进行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阐述了“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发展过程,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并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中国贸易总额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贸易的主动力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后来居上,增长规模和速度引起世界的瞩目,但“走出去”受WTO多边投资规则的影响,同时,融资和投资存在风险。
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方面,存在审批手续繁琐,外汇管制严格,支持措施不完善的现象;企业自身方面,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缺乏经营人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层面,协会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筹规划,一些境外投资服务机构尚未建立。
再次,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诸多风险,本文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量“走出去”战略的对策。首先,就层面而言,应当成立关于“走出去”战略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体系并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还要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考量,企业要对风险做好评估,要多与东道国进行沟通、协商,培育复合型的国际化高级人才,还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最后,行业协会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规划功能,中介组织要维护企业“走出去”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WTO金融危机 国际竞争力 企业战略 走出去
Abstract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of "going ou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Jiang zemin put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for the first time to rise to "ou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the major strategic move"."Going out" strategy can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open up new sources of raw materials,and improv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ir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utChina's total trade volume growth,become one of the main power to promote world tra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cale and growth spee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but "go ou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TO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rules,at the same time,th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risks.
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Formalities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government,there is trival,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strictly, imperfect policy support measures;Enterprise itself, there is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talent,the corporat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imperfect;Association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the lack of correct guidance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some overseas investment services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Last,faced with many risk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u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considerations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First of all,in terms of government level,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on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of information consulting service center,improve the foreign invest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olicy system and formulate"overseas investment law"as soon as possible,to perfect th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for overseas investment.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enterprise to do risk assessment, and want to communicate and negotiate with host governments more,fost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dvanced talents,will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Finally,industry association should play a proper role, also should be the guidance and planning functions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going out".
Keyword: WTO; Financial cris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nterprise strategy; “Going out” strategy;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1 引言 5
2 “走出去”战略思想的形成与意义 5
2.1 “走出去”战略的概念界定 5
2.2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5
2.3 “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6
2.3.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6
2.3.2 开辟新的原料来源 6
2.3.3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
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7
3.1 贸易总额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贸易的主动力之一 7
3.2 对外直接投资后来居上,增长规模和速度引起世界瞩目 7
3.3 “走出去”受WTO多边投资规则影响 7
3.3.1 促进作用 7
3.3.2 抑制作用 8
3.4 融资和投资风险存在风险 8
4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9
4.1 来自方面的问题 9
4.1.1审批手续烦琐,经常贻误对外投资商机 9
4.1.2外汇管制的制约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 9
4.1.3金融支持乏力,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9
4.1.4支持措施不完善 10
4.2 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10
4.2.1 观念存在误区 10
4.2.2 缺乏经营人才 10
4.2.3 经营管理不完善 11
4.3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 11
4.3.1行业协会对境外投资缺乏正确引导和统筹规划 11
4.3.2一些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尚未建立 11
5 从规避风险角度考量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11
5.1 对策 11
5.1.1 成立“走出去”战略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11
5.1.2 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体系 12
5.1.3 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12
5.2 企业对策 12
5.2.1 对风险做好评估 12
5.2.2 发展同东道国的关系 12
5.2.3 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12
5.2.4 加强企业的内部建设 13
5.3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对策 13
5.3.1 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规划功能 13
5.3.2 发挥中介机构的功能 13
6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果断采取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立足点,这些措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仅较快扭转经济增速和下滑态势,也为下一步经济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当前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的新一发展积极做准备,我国经济也步入了平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是我国平稳度过“后危机”时代的应有之义。
本文正是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分析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变化,旨在研究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方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应对策略,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供其相应的对策。
2 “走出去”战略思想的形成与意义
2.1 “走出去”战略的概念界定
2000年10月,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将“走出去”战略列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该《建议》中列举了未来五年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类型,即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同时还指出,应进一步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强调应在信贷、保险方面给予对外投资相应的支持,并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管机制,以及境外企业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工作,从而为今后五年我国对外投资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著名品牌,对新世纪之初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
“走出去”战略是党、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对外开放思想,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孕育了“走出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我党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的形成和提出。
2002年,在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005年,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2.3 “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2.3.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已经十分艰巨。如果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压缩生产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不仅原有设备价值损失严重,而且,在一定过渡期内,还会造成摩擦性失业增加的结果,恶化我国已经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就业形势的恶化、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将降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压缩消费市场规模,导致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
2.3.2 开辟新的原料来源
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资源约束的程度、范围和方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约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不合理的地理分布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外自然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2.3.3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基础薄弱;能耗、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等经济技术指标落后;技术创新、技术开发能力弱,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自我研发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世界技术一体化的格局中到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研发型投资,寻找技术创新的源头,并通过相应的技术转移机制,向国内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可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成败的关键就是要看能否培育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即以中国为基地的)、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3.1 贸易总额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贸易的主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1995—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由2808.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近七年中国对外贸易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是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2008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连续五年全球排名第三。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3.2 对外直接投资后来居上,增长规模和速度引起世界瞩目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底,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万多家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79.1亿美元;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亿美元,2007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大幅度增长,当年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15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2002年之前规模很小,但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正在加速发展,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就已将中国列为世界上主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
3.3 “走出去”受WTO多边投资规则影响
WTO多边投资规则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国际制度保障的同时,积极和抑制作用并存。
3.3.1 促进作用
WTO制订了多边纪律来约束各国引导和管辖外资的权利,因此中国加入WTO,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首先,WTO的高透明度要求保障了我国企业安全的“走出去”。依据TRIMs协定第6条,透明度原则所要求公布的TRIMs的范围,有利于对管理国际投资的法律法规的预见,降低了风险,增强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安全性。
其次,WTO的争端解决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众所周知,WTO不同于以往国际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以司法性质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的。同样的,这也适用于TRIMs 协定,能够使TRIMs协定的实施更具强制力保证,从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司法保障。
再次,产业与区域同TRIMs协定的相关性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电讯、汽车、制药等行业的“走出去”受到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影响大,所以是TRIMs协定最大的受益行业。从地区结构的角度看,由于发展中国家使用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更多,所以TRIMs 协定对这些国家影响更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这些无疑都为中国“走出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最后,WTO的贸易自由化将促进我国企业贸易型海外投资。WTO的贸易自由化将降低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从而降低我国出口成本,扩大我国出口规模。出口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为扩大出口、开拓市场服务的贸易型海外投资的增加。
3.3.2 抑制作用
首先,WTO多边投资规则的有限性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空间范围。WTO协议范围是有限的。弄清楚这一点十分有必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的法律环境和救济问题。我国企业“走出去”应尽量选择属于WTO 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受TRIMs 协定的约束和管制,投资的法律环境相对较好。
其次,东道国的制度性贸易保护将加剧投资摩擦。西方国家针对性地构筑起新的法律,建立新的制度体系实行贸易保护。同时,道德水平和机构的理念也成为影响海外投资公司定位的重要因素。如今的消费者对无把握的商业行为越来越挑剔,投资者更加关注环境效益,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
最后,WTO多边投资规则的例外条款导致海外直接投资环境复杂化。TRIMs的相关协定为TRIMs增加了变数,使其更加复杂,自然也会对我国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针对很多发展中国家。
3.4 融资和投资风险存在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一是金融障碍,即我国银行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常规银行业务,自身投资参股于工商企业活动的很少。二是企业对国际融资环境的研究和重视不足,对国际融资环境还不熟悉,利用国际融资的能力不强。
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 前几年,东北某省欲在南非建立商业网点,得知当地有一商场欲出售,且价格便宜,没有进行细致考察便贸然买下。殊不知该商场位于“土匪窝”,打劫盗窃不断,商场无法正常经营,不得不关闭。
4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4.1 来自方面的问题
4.1.1审批手续烦琐,经常贻误对外投资商机
国家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初衷是试图从严把关,为对外投资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参与审批的部门层次太多,范围太广,环节太多,加上各部门把握的尺度不同,为企业进行项目申请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国家有关对外投资方面的不明确或中的盲点太多,导致具体审批过程中人为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容易造成审批的随意性,使简单的审核变成复杂的权力意志,特别是将一些不该纳入审批范围而且事实上也审查不了的指标纳入审批范围,更不利于达到审批的初衷。此外由于审批环节多,把关比较严,从立项到批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贻误商机。企业要获得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性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基金、汇出外汇、自营进出口权等方面的支持,都需要经过不同渠道层层申报。一些企业反映,全套手续办下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一个小一点的项目,所得到的优惠,可能刚刚能抵偿层层报批时所花的费用。还有的企业反映,地方经贸委要求先搞外汇风险审查后再立项,而外汇管理局则规定先立项后审查,使企业无所适从。为此,有的企业干脆“另辟蹊径”,不履行审批程序。
4.1.2外汇管制的制约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
我国迄今没有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对境外投资所需外汇的汇出管制严格。尽管已经定下了促进海外投资的总体方针,但具体的外汇管理措施还没有相应改变: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加大了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难度。
4.1.3金融支持乏力,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企业能采用的融资方式不够灵活;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信用担保己经成为阻碍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因素之一;对租赁业务认识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投资咨询业发展滞后。
例如,北大方正国际开拓国外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融资困难,银行提供贷款的方式缺乏弹性,不能根据具体项目采取具体的给款方式,也为企业的海外发展增添了困难。方正集团希望国内银行对资产和风险的评估方式需要改进,应该把企业的无形资产考虑到企业的资产中,采用更加科学方法评估具体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把这些都列入贷款审批的考虑因素。
4.1.4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国在对境外投资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学机制,利益比较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甚至连承担海外投资担保的合适机构也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阻碍。
从具体的管理方面来看,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一旦选择了某一投资国,就必须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投资国对境外企业的干预能力有限,想干预也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因此,对海外投资除了要进行宏观外,还需要根据国家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必要的内部规章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和一些具体的措施对本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为规范加以协调和指导,从而可以避免投资结构不合理、业务雷同、内部竞争等现象的发生。
4.2 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
4.2.1 观念存在误区
海外企业经营的观念有偏差。有的企业认为,我国经营刚刚起步,从事经营的时间短、经验少,只要“走出去”,在海外能够有立足之地,成绩就很不错了。有的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海外企业只能是小本经营,不可能高标准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因此,在经营战略和策略上,长期停留在小规模投资的经营阶段,往往是在境外建立小贸易点,达不到规模经营操作。占北京市海外投资总数的44.4%的贸易型或技贸型海外企业,大多数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影响力小,这与经营观念的偏差有直接关系。
北京WTO事务中心和北京市经委外经处联合进行的一项对北京市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企业对于“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认识存在如下一些误区:一是认为国内市场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得不错,到国外市场投资冒风险没有必要;二是北京市大多数企业早己认识到“引进来”的重要性,而对“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许多企业都还没有考虑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进行经营;三是等待心理严重,突出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80%的企业认为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到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经营。
4.2.2 缺乏经营人才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经营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才匾乏的问题己经显现,国际性、复合型经营人才更是奇缺。这使得我国企业外派人员素质不高,属地化任用人员比例较低,许多外派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起码的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致使海外经营举步维艰。在许多刚刚进入外经贸市场的工业企业、非国有企业,不仅海外经营人才,连能懂得一般外贸业务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人才匾乏问题并不能靠招聘毕业生立竿见影地解决,因为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还需要经过数年实践磨练方才能够成材。
4.2.3 经营管理不完善
海外投资经营水平不高且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在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些重要领域,如经营管理方面问题很多。有些境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给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造成隐患,这突出表现在:(l)境外企业财务“两本帐”“三本帐”问题较多。(2)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3)没有严格执行财务联检、大额用款报批等制度。(4)没有建立审计检查制度,包括年审和境外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等。更严重的是,国内企业对派出的人员没有一套管理,常出现员工在境外以本人名义注册企业、租房、开户、购置财产等情况,导致企业财产化公为私,化整为零。
4.3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发育比较晚且很不成熟,在境外投资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还未将境外投资的协调、规范、服务等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或根本就没有成立这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往往是企业事必躬亲,牵扯了企业的精力,也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成本。
4.3.1行业协会对境外投资缺乏正确引导和统筹规划
导致同类企业在境外重复投资,甚至为同一个项目而竟相压价,相互间恶性竞争,影响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例如,1998 年,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胡志明市分公司在建立的时候就遇到了许多麻烦,要是有行业协会的指导,新希望就会更容易一些。
4.3.2一些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尚未建立
首先是各级及其职能部门对有关目标国投资环境的信息采集、分析不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欠缺,国内咨询机构分散,企业在互联网上能够查询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不多,缺乏高效准确的信息服务系统;其次是能进行国际市场调查的中介机构极其缺乏,不能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决策支持和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
例如,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在海外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或代表处,项目范围遍及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及美国、日本、欧洲和南美地区。但是,中国都没有在这些国家设立中介机构,而资源开发行业具有特殊性,导致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费用增高。
5 从规避风险角度考量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5.1 对策
5.1.1 成立“走出去”战略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应建立专门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其分布全球的外交商务资源,通过多种形式采集信息,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定期发布各国(地区)投资环境和风险状况的报告,以便企业参考;同时建立海外投资风险的监督和预警机制, 对于可能发生较大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及时对我国企业提出预警。
5.1.2 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体系
首先,应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它们的权益。其次,应放宽审批。放松已丧失合理性的外经贸管制,其基础是国内经济的放松管制。不仅要依法推动海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更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壁垒,让国内企业根据经济合理性进行重组,然后走向海外。第三,进一步健全我国对外投资管理规定,增强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认真清理不合理的过时规章。
5.1.3 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扩大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商业信贷资源,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帮助企业分析风险,并以此作为提供信贷的依据。另一方面,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企业应能够利用外国在华投资银行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信贷资源,为扩大海外投资的规模、提高效益服务。其次,改善买方信贷,使境外投资和其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与传统外贸出口享有同等的信贷待遇。最后,建立各种海外投资发展基金,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即为其提供初始资本金,或者用于海外投资项目资本金贷款的利息补贴,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
5.2 企业对策
5.2.1 对风险做好评估
海外投资是有风险的,但风险的类别和程度存在差别,企业应积极收集各方面信息。日本公司债研究所每年定期公布的国家风险分析结果,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等,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投资地的风险状态。如果企业认为某些国家或地区极易发生较大风险,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而该国或地区的市场机会又没有大到可以令企业铤而走险的话, 那么企业就该放弃把这些国家或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国。
5.2.2 发展同东道国的关系
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客人地位,要多与东道国进行沟通、协商,尊重并配合东道国的国家目标,尊重东道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 要将自己的获利建立在为该国经济做贡献的基础之上,不破坏东道国的自然环境,努力实现共赢。
5.2.3 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拥有复合型的国际化高级人才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成功之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开发理念;树立“人才借智”的观念,企业不一定需要完全拥有各类高级人才,对于某些高、精、尖的紧缺人才,可以采用“借贷”的方式加以利用;做好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工作;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人才战略和雇用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来打赢人才战。
例如,1996 年,新希望集团意识到随着国内行业竞争加剧,在做好国内业务的同时,“走出去”发展以扩大企业规模是大势所趋。当年6月,集团开始派员到越南考察,寻求学习国外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5.2.4 加强企业的内部建设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奖励和约束机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塑造真正承担决策和经营风险的投资主体;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国际化品牌战略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培养和挑选懂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以及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
5.3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对策
5.3.1 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规划功能
首先,各行业协会总会及分会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科学、公正地确定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所需资质条件,根据行业优势、产品特点以及投资动因确定目标市场。其次,由各行业协会分行业建立境外投资预选项目库和项目信息库并强化其功能,为企业提供投资信息。第三、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进出口商会有着专业性强、与国外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优势,在开展海外投资过程中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中介作用:在维护国家、行业、企业的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保障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方面,也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5.3.2 发挥中介机构的功能
第一,应积极鼓励发展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第二,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质量。第三,中介组织要切实解决企业“走出去”所遇到的难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6 结论
本文阐述了“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发展过程,讨论了其战略意义。本文认为,中国贸易总额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贸易的主动力之一,且对外直接投资后来居上,增长规模和速度引起世界瞩目,“走出去”受WTO多边投资规则影响,融资和投资风险存在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诸多问题:来自方面的问题有审批手续烦琐,经常贻误对外投资商机,外汇管制的制约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支持措施不完善;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有企业观念存在误区,缺乏经营人才,经营管理不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行业协会对境外投资缺乏正确引导和统筹规划,一些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尚未建立。
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诸多风险,本文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量“走出去”战略的对策。首先,就层面而言,应当成立关于“走出去”战略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制定“走出去”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咨询服务;要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体系,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还要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商业信贷资源。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考量,企业要对风险做好评估,海外投资是有风险的,但风险的类别和程度存在差别,企业应积极收集各方面信息;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客人地位,要多与东道国进行沟通、协商;企业拥有复合型的国际化高级人才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成功之本;企业还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奖励和约束机制。最后,行业协会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规划功能;中介组织要切实解决企业“走出去”所遇到的难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申义怀.西欧对外直接投资[M].时事出版社,1994
[3] 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4] 赵晓,侯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J].有效营销,2007(3)
[5] 孙亚.基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华北金融, 2009(6)
[6] 陈俊荣,李博婵.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研究[J].开发研究,2010(8)
[7] 张文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1(15)
[8] 衣长军.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3)
[9] 贺军.How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mphasize Strategic Risk Control of
“Going Out” [J].MACROECONOMY, 2011(4)
[10] 罗智、黄清、单葆国、司政. 2010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重大问题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5)
[11] 陆宇生.基于构建我国企业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贵州弄村金融,2010(11)
[12] 李维安,张耀伟.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欠缺什么?——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的启示[J]. 资本市场,2009(2)
[13] 宋亚非.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14] 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1(6)
[15] 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6] 冯涌.国际投资规范对FDI流动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7
[17] 刘辉群,卢进勇.WTO多边投资规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