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考纲解读
说明文阅读中说明方法考查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以简答题为主,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判断也能基本把握,但答题结果往往还会丢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语言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答案总有些缺憾。所以此题要求训练规范的答题思路和语言。
2、思维导图
三、满分秘籍
1.举例子
定义: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
定义: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答题思路:对××事物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
定义: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定义: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
定义: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答题思路: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6.下定义
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作用: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答题思路:给××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画图表
定义: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作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
定义: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
定义: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
定义: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4、命题模式
(1)本文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文中某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试举一例说明。
(3)某段引用“某文字”有什么作用?
五、方法指导
| 列数字 | 举例子 | 分类别 | 打比方 | 作比较 | 下定义 | 画图表 | 引资料 | 摹状貌 | 作诠释 |
| 科学 准确 | 科学 具体 | 条理 清晰 | 生动 形象 | 突出 强调 | 科学 严密 | 直观 形象 | 说服力趣味性 | 生动 形象 | 通俗 易懂 |
【例1】“这只蟹的体长超过20厘米,重量达2.5公斤,可算是蟹中的巨无霸了。”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列数字。介绍蟹的体长、重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蟹非常大的特点。
【解析】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模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例2】“一切活的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叫异养,靠植物来生活的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这一类。”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自养”和“异养”的本质特点。
【解析】分类别的作用。使说明的内容,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
答题模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下定义。简明准确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概念,让读者对它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解析】下定义是用简明概括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它一般是以“……是……;……叫做……”的形式出现。
作用:简明、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区别开来。
答题模式: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本质的认识。
【例4】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案】举例子。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这三大特点。
【解析】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文中常用的词语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
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答题模式: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例5】分析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答案】作比较。拿古代的宫殿、一般住房和苏州园林来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解析】作比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答题模式: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例6】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打比方。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解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以比喻句的形式出现。
作用: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答题模式: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说明事理要加入“通俗易懂”等。)
七、题型预测
(一)
请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3.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4.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5.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6.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7.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
8.人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二)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十分适宜。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1.请你说说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1.选文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四)
还有一些固体废物虽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1.文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五)
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1.文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 、 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六)
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
1.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七)
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2005年6月,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突袭北京: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冰雹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
1.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冰雹的
(八)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1.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
一是
二是
(九)秦直道
“条条大道通罗马”,仅宽5米左右的罗马大道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而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年,中国的秦始皇就修建了一条宽30到60米、全长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
司马迁走过秦直道后,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据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212年至210年,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百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仅仅用了两年,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诞生了。
这条被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条:胡语“道路”意)的宽阔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自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东侧,由南向北,途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县,逢山劈山、遇谷填谷,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700余公里,如同盘桓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条巨龙。
有了它,也就从某种意义上解除了始皇帝的心头之患,一旦北方边疆有个风吹草动,一旦匈奴骑兵来犯,秦王朝的援军就可以循着这条宽阔而便捷的直道,源源不断地直奔九原郡,登上阴山山脉。打击来犯之敌。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崇山峻岭变通途,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一文称,1973年至1974年对内蒙古奈曼旗沙巴营子古城进行清理发掘时,发现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陶量器残片,字体系秦隶。内蒙古赤峰市蜘蛛山遗址也出土有印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陶量器、衡器,赤峰寺三眼井和敖汉旗老虎山出土有秦代铁权,重量在30公斤以上,三眼井铁权并有秦始皇诏书铸文。证明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通过秦直道,也强力推行于秦长城沿边的郡县。
秦和西汉曾六次大规模强力推行移民实边措施,都是以咸阳、长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驰道为依托。军屯、民屯之后,使得本以“畜牧为天下饶”的长城内外地区,却以“饶谷”、“多畜”并称。即由原来的畜牧区,变成了半农半牧区。当时上郡人口达六十多万,比发达的汉中郡还要多。隋唐时的抚宁县,由于谷粟产量日增,“厥宜粟,米汁如脂”,因之,到宋以后改称“米脂县”。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秦直道直到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这条古代的高速公路,现在在大自然的剥蚀中有的已成为耕地、村址和天然林带,有的被掩埋在丛丛的蒿草之下,湮没在岁月尘土里不见了踪迹。
1.本文主体部分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秦直道?(3分)
2.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条条大道通罗马’,仅宽5米左右的罗马大道让欧洲人自豪了1 000多年”一句中的加点字“仅”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直道起于秦都咸阳,由北向南,堑山堙谷,纵穿陕北黄土萵原直至内蒙古境内。
B.秦直道全长70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它的修建仅用了两年时间。
C.秦汉几次移民实边后,长城内外很多地方的百姓,不仅可以放羊,还可以种粮,生活富足。
D.秦直道的历史作用在唐宋以后就逐渐减弱,直至清朝湮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