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20题,共80分)
1、1950年作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 )
A.辛亥推翻清朝统治 B.国民大打垮北洋军阀
C.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既有利于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又有利于减少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3、“这个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 D.依法治国方略
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职权
③是中国党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A.将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整顿“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D.提出“一国两制”
7、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部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
A.1997年 B.1999年 C.1982年 D.1954年
8、“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武装的方式
9、新党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促成了《反国家法》的制定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0、1945年5月9日,莫斯科人们在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新的战争”表现在(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
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D.导致东欧剧变
12、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 )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布雷顿森林体系
13、尼克松总统的就职演说提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①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苏联挑战 ②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
③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种“文明”的行为是(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参加经互会 C.加入北约组织 D.成立欧洲共同体
15、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16、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干扫干净屋子再清客” D.参加日内瓦会议
17、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
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自主外交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自主的前提
19、有人认为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未来这种“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 )
A.明智的外交 B.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C.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D.区域性政治经济的集团化
20、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反映出 ( )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依然可以独霸世界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1)为实现材料一所述的变化,美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动?(6分)
材料二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对外也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
(2)依据20世纪70年代我国所处外交环境的变化,分析作出对外开放决策的原因。(4分)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的对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3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得到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分)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外交举措?(5分)
1-5:DBDAC
6-10:CBCCD
11-15:DCCDB
16-20:ADCCC
【答案】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分)
(2)原因:中日、中美正式建交,打破外交僵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4分)
调整: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分)
(3)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缓和与动荡并存。(2分)
举措: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东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