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醴陵第二中学 刘小军
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二美术欣赏外国美术欣赏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而且教材上对每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介绍的也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清楚地了解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运用网络数字化平台制作课件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点,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从而学到远远超过普通一节美术课的知识点和技能。同时使用网络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1、了解印象主义的由来,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2、分别掌握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绘画各自的特征,了解它们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学会运用网络来查找资料、交流成果,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弄清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绘画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代表画家和作品。
教学难点:1、利用数字化平台和网络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2、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的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资料和心得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课件网络数字化平台中运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先进行问卷调查,查看学生投票结果,引出课题,指出学习目标。
在此问卷中我设计了几个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凡高、莫奈分别是什么流派的画家,许多学生认为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属于印象主义,而把莫奈却当成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调查结果的实时展现,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或者不足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 讲授新课
(一)、知识内容:
1、 边欣赏边比较几张图片
你谈谈对这些作品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
展示新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两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印象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进而引出第一个学习内容——印象主义绘画。
2、 印象主义
A、 介绍印象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B、 介绍印象主义绘画的概念
印象主义画家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它们在自然光线下的存在状态和真实感受。捕捉物体表面在自然光线照耀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彩变化。
C、 点明印象主义的特征
D、 介绍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及作品
展示介绍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等人及各自代表作品的幻灯片,方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印象主义画家。
3、 新印象主义
A、 概念及特征
尝试将本应调和的颜色变成无数原色小色点,让这些小色点通过观者的视觉去混合,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可以产生更鲜明的色彩效果。这种画法又称“点彩画法”,“新印象派”也被称为“点彩派”。也因为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B、 介绍代表画家及作品
代表画家 修拉 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新印象主义的经典作品)
由于新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比较少,而有的学生并不满足已有的知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一些关于新印象主义的文章。
4、 后印象主义
A、 介绍后印象主义的概念,与印象主义的区别和特点
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从前面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概念容易混淆,对它们的特点不是很明确。这时可以在“交流讨论”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将莫奈的画《睡莲》和凡高的画《树》 作比较,让学生看看更喜欢哪幅画并说明原因,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后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区别。
B、 介绍代表画家及作品
代表画家 塞尚、凡高、高更(分别点击,欣赏幻灯片)
(二)、 网络交流讨论(学生活动)
提供一些相关网址给学生去查学习资料并提出任务:
1、 分别欣赏莫奈的《睡莲》和凡高的《树》,写出感受。
2、 根据本课所介绍的内容,写出你最喜欢的画家及原因。
这里引导学生运用这三种绘画流派的特点及画家自己的特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3、 找一些本课中没有具体介绍的画家资料及作品,上传到 “成果总结”版块中来。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及问题也可以在“交流讨论”版块中提出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线交流)
(三)、成果展示(学生活动)
把查找到的资料展示到论坛,成果共享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综合意见给出评价。
三、 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广泛地运用了网络资源对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绘画进行了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大家还积极地把查找到的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的网络是开放的,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登陆到数字化平台中来,继续自主学习本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交流讨论” 版快中发贴给我,我会很快给你们答复。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是在网络数字化平台环境中进行的,充分地运用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方便共享、交互性强等特点来展开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空前广阔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来满足学习的需要。同时教师利用了网络上交互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和学生可以通过发贴回帖、在线调查等方式交流心得,进行实时互动,实现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对话活动。运用网络上美术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学生通过一张关于本课内容的调查表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平台中论坛的发贴回帖的功能,把查找到的资料和一些问题、困惑通过帖子的形式发到平台的讨论区,大家一起交流、评价,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课前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是不熟悉的,而且有些内容、概念容易混淆。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学生很可能会深入到一些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来说无关紧的内容中去。怎样让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重点来进行自主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反映关键内容的问题和任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分析、概括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后印象主义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比较莫奈的作品《睡莲》和凡高的《树》,并说出更喜欢哪幅作品以及原因。有许多同学不喜欢凡高的这幅画,是因为它有冷冷的色调,怪异的形状和笔触。这时我就引导他们去查阅凡高的生平,通过理解凡高的悲剧人生和他对生命力的渴求以及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来全面解读《树》这幅画,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后印象主义的特点。
在上网络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利用数字化平台里面的模版做的课件和已经广泛应用的性能稳定的POWERPOINT和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相比,美感不足,技术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在使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娱乐网站,教师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是否正常上网学习。希望今后网络技术断进步,不断完善,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事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