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书写(3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运用(24分)
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当命运的疾风_____(zhòu)雨向你袭来时,要勇敢地走出让你_____(jīn)疲力尽的泥潭,无需沮丧,也无需(jié)_____责命运的不公,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才能将精彩镌_____刻在历史中。
【答案】 (1). 骤 (2). 筋 (3). 诘 (4). juān
【解析】
【详解】注意“骤”的正确书写。筋疲力尽,拼音是jīn pí lì jìn,释义为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镌刻,读音是juān kè。镌:雕的意思,两个字连在一起便是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2.古诗文填空。
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曹操在《龟虽寿》中借老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老骥伏枥,___”。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寒冷的冰霜来衬托松柏的品格“____,终岁常端正”,以此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道,“_____, _____”,借鸢鸟来表达自己爱慕自然,淡泊名利的志趣。
一地一景,诗人的生花妙笔又能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景。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是诗人登高所见的明丽景象,郦道元的《三峡》中我们又能看到秋季“每至晴初霜旦,______ ”的萧条景象,王维的《使至塞上》用白描手法让我们领略到边塞雄壮的景色“____ ,___”。
【答案】 (1). 志在千里 (2). 冰霜正惨凄 (3). 鸢飞戾天者 (4). 望峰息心 (5). 芳草萋萋鹦鹉洲 (6). 林寒涧肃 (7). 大漠孤烟直 (8). 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凄”“鸢”“鹦鹉”的书写。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至于夏水襄陵
(2)属引凄异
(3)夕日欲颓
(4)经纶世务者
【答案】(1)漫上 (2)接连不断 (3)坠落 (4)筹划,治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1)至于夏水襄陵: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2)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属引:连续不断。
(3)夕日欲颓: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4)经纶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4.名著阅读。
(1)选出下列关于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北上抗日。
C.《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是指中国党及其领导的红色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红军将领参加的原因”专题探究卡,请你从下列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A.贺龙 B.彭德怀 C.朱德
| “红军将领参加的原因”专题探究卡 | ||
| 红军将领 |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件 | 参加的原因 |
| ①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②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 ①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 |
| 我选择 | ① ① | ① ② |
① (作者)的《长征》描写了红军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一直到1936年10月 (地名)胜利会师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长征这一壮丽的诗篇。
②李鸣生创作的 (书名)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实地采访为支撑,向我们展现了在西昌卫星发射场用中国的“ ”火箭将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的形象。
【答案】(1)B
(2)示例一:贺龙,事件:①任八一南昌的总指挥;②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等。原因:①备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为寻求生活的自由。②为了推翻黑暗的社会,投身于。
示例二:彭德怀,事件:①童年时母亲去世,不受祖母、父亲疼爱,九岁离家闯荡社会。②带领农民攻打饥荒时不肯平价卖米给农民的地主,之后只得逃命,后去参军。原因:①饱尝生活的艰辛。②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示例三:朱德,事件:①进入云南讲武堂,后被任命为讲武堂学生队长,教授战术学、野战术、射击术和步实习。②在上海和北京寻找党未果,一直到德国柏林才找到党。
原因:①受蔡锷将军很大的影响。②对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③进步书籍的影响。
(3)①王树增 甘肃会宁 ②《飞向太空港》 “长征三号”
【解析】
【详解】(1)本题涉及到名著《西行漫记》,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可知:从材料“美国记者在《红星照耀中国》、最大的一次”等信息可以看出,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故选B。
(2)本题是对名著人物的考查。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本题人物可写选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然后概述促使其参加的事件即可。人物可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叙写其经历,言之有理即可。如贺龙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他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也是下层群众秘密组织哥老会成员。军阀唐生智、何键等地主的运动,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激起他的愤怒。后来他率领哥老会的兄弟们袭击收税人员,缴获枝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建立一个苏区。
(3)①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描写了红军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一直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过程,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②《飞向太空港》是连载于网络的人文社科类小说,作者是李鸣生。《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
三、阅读(37分)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1)电话铃响了,拿起听筒:“喂!”
(2)“我是克尔齐警长。刚才有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我。”
(3)“或许你弄错了吧,”要他考虑一下,“几乎每个碰上的人都感到心虚,不敢正视。这看起来就像轻蔑。”
(4)“不,”克尔齐警长说,“不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打量我,从制服、帽子一直到皮靴。”
(5)“你为什么没有把他抓起来?”
(6)“当时我愣住了。在我想到这是侮辱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
(7)“你还认得出他来吗?”
(8)“肯定能,他蓄的是红胡子。”
(9)“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10)“相当难受。”
(11)“坚持一下,我叫人来换班。”
(12)打出了一系列电话。他派出一辆救护车到克尔齐警长那个区去,同时命令手下的把所有蓄红胡子的公民抓起来。【A】配备有无线电话器的巡警队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值勤。有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还有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但一听到事情的经过,他们就急忙驱车直奔市中心区。他们封锁了一条又一条街道,逐户搜查。他们跑进商店、饭馆、住宅……凡找到一个蓄红胡子的人,就把他拖走。围捕刚开始了几小时,虏获就已经很可观了:五十八个蓄红胡子的人给带到总局来了。克尔齐警长,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挨个审视这批嫌疑犯,但他却没有指认出作案人。把这归因于克尔齐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13)但审讯毫无收获。们要搜捕的那个人早已回到了他的寓所,按他的门铃的时候,他没有听见,因为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洗澡水准备好了之后,他倒是听见门铃声了,但那是邮递员送来了一份电报。消息是可喜的,有人给他在国外准备了一个好职位。不过,条件是:他得立即启程。
(14)“好,”这人说,“好,现在要做两件事。第一,胡子要剃掉,因为我讨厌它了;第二,要弄到一份护照,因为我没有。”
(15)【B】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重又穿好衣服。办完后,他到总局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在很短时间内领到一份护照。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这个人事实上是轻蔑地瞧过克尔齐警长的,原因是克尔齐警长的样子极像他的表兄艾贡。对那个不中用而且欠着他钱的表兄艾贡,这人一向是非常轻视的,这种感情在他见到克尔齐警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目光中了。申请护照的事并不如这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身边带有一些证明文件,也出示了电报,但都无济于事。他申请出国的计划,匆促得没有分寸,吓坏了经管护照的警官。
(16)“一份护照是一份重要文件,”警官解释说,“办这么一份重要文件是需要时间的。”
(17)这人点点头。“按规章制度可能是这样,但每种规章制度都有例外。”
(18)“这种情况我决定不了,”警官说,“只有才能决定。”
(19)像一些者一样,也爱摆出社交场上老手的样子。他听取了报告后就把那警官打发走了,然后请客人就座。但客人要勉强装出笑脸却不容易,因为这位的模样长得像他同样厌恶的堂弟阿突尔。但是,客人脸上掌管微笑机能的肌肉却尽忠职守——这可是关系到护照的大事啊。
(20)“小官儿们胆小,”说,“他们总是避免作出任何决定。您马上而且在这儿就可以领到护照。您到伊斯坦布尔工作,是我们城市的骄傲。我祝贺您。”
(21)在护照上盖了个印,签上了名。他大大方方地把护照递给客人,好像那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什么小本儿。
(22)站起身来,把手伸向那人:“我祝您一路平安。”
(23)他把客人送到门口,向他亲切地挥手致意,然后走进审讯拘留嫌疑犯的房间里。为了缩短自己受折磨的时间,那些可怜人已经承认一些违法行为,但就没有承认克尔齐警长指控的那一条罪行。
(24)“继续审讯!”命令道。
5. 阅读小说要关注故事情节。请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开端:
发展: 命令手下全城搜捕蓄着红胡子的人。
高潮:
结局:命令手下继续审讯无辜者。
6. 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语句的内涵。请结合语境,品析文中(12)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7. 运用“闲笔”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对文中【A】【B】两处划横线的“闲笔”,请任意选择其中一处加以简析。
我选 句,
8. 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5. 开端:克尔齐警长因被人轻蔑地打量而报案。
高潮:为“犯罪人”好护照,并送走他。
6. “就算”,表示推测猜度, “肯定、总是”是根据猜测得出肯定的结论。意思是即使这些人跟这件案子无关,们根据平常办案的手段,肯定最终也能让这些人承认他们自己有罪。从中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7. 示例一:A处闲笔描写了巡警队值勤时们的慵懒行为,表现了们的无聊和不务正业,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示例二:B处“闲笔”既写出“那人”的轻松悠闲,又与们的忙碌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还使情节波澜曲折,揭示了小说主旨。
8. 说明:本题分层赋分。第一层:只联系单一事件,理解肤浅,表述较笼统。
示例:指“红胡子对克尔齐警长的轻蔑一瞥,“轻蔑的一瞥”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第二层: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理解较浅层、较单一,表述较有条理。示例:“轻蔑的一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与警长被人轻蔑地一瞥就痛苦不堪以至于需要两名男护士換扶着行动的情状,小题大做、为非作歹的行为以及整个城市因此事而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他们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色厉内荏的本质。
第三层: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写出自己的发现,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
示例:题目“轻蔑的一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只因为一名警长被人轻蔑地看了一眼,引发了一场大动干戈搜捕嫌疑犯的闹剧。“轻蔑的一警”与警长被人轻蔑地一瞥就痛苦不堪以至于需要两名男护土搀扶着行动的情状,小题大做以及整个城市因此事而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有力地揭露了整个统治阶层的罪恶与腐朽。“轻蔑的一瞥”又是一语双关,作者借叙述者之眼,轻蔑地打量着这些小丑的夸张式的表演,表现了他对这些的蔑视与厌恶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的情节。根据文本的内容可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听说克尔齐警长被人轻蔑地看了一眼后,就派救护车去接克尔齐,下令逮捕、审讯所有“红胡子”嫌疑人,然而阴差阳错,那位真正的罪犯因为在外国得到了一个很好职位,为了庆祝刮掉了胡子,于进为前来办护照的真正的“罪犯”办理护照,并送他出去,最后他发现真正的“罪犯”竟是来办护照的男子,立刻去机场追捕,发现“罪犯”已经坐飞机走了。据此可作答。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品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③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分析。“就算”,用在句字开头,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肯定、总是”是根据猜测得出肯定的、无例外的结论。“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即使这些人在这件案子里是清白的,这些们最终会让这些人承认他们自己有罪。讽刺了当权者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丑陋嘴脸。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写作特点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懂“知识卡片”上的文字。然后结合小说内容筛选信息作答。A处“有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还有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这处是小说叙述中的“闲笔”小小笔描写了巡警队正在值勤时们的慵懒,烘托们的不务正业,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与罪恶。B处当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并且轻松地去警局,这处是小说叙述中的“闲笔”小小一笔既写出“那人”的轻松悠闲,又与们的忙碌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情节曲折,揭示了小说主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标题常有点明故事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作为文章的线索的作用。本文的题目“轻蔑的一瞥”,这正是这个荒唐故事的起因,也正是这一眼,有力地揭露了整个统治阶层的罪恶与腐朽。小题大做、为非作歹的行为以及整个城市因此事而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中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他们横行霸道、色厉内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食品安全
【材料一】
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年农业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材料二】
(1)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3期)
【材料三】
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编自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材料四】
(2)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集中用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具体指标应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学校集中用餐”除“就餐”之外还兼具教育教化功能。学生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餐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摘编自《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
9. 请给材料二和材料四各拟一个小标题,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标题在15字以内)
(1) (2)
10.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
B. 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防腐效果并不好,因此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甲醛。
C. 材料三图表显示,只有1%的人担心注水肉问题,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 “学校集中用餐”不应只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还应顾及教育教化功能。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街边小摊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妈妈想过去买一些,你提醒妈妈应该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请参考材料三图表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说。
【答案】9. (1)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意对即可)
(2)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意对即可) 10. D
11. ①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可以知道食品有没有过期。②关注配料,可以知道有没有违规使用或滥用添加剂。③关注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可以知道是不是假冒食材。④关注产品名称,可以知道食品是不是媒体曝光的问题产品。⑤关注贮存条件,可以知道会不会由于贮存不当,导致食物变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多为语段内容的概括或中心的表现,根据所给的材料一、三的标题,可以看出是从材料的内容来拟写标题。材料一,主要介绍甲醛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据此拟写标题为: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材料四,主要介绍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据此可拟写标题为: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拟写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要求。
【10题详解】
A.与原文不符,材料一中表述的是“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选项的表述前提“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有误,故不选A。
B.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中表述的是“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 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选项对原因的表述“防腐效果并不好”有误,故不选B。
C.图表理解错误,材料三是“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统计图表”,在图中显示出来,就表现有这一问题的存在,数值小是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的,并不能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故不选C。
D.与原文相符。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图(表)文转换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认真观察材料三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题中文字,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列出的人们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照题干所给出的关注物品——零食来看,我们不仅要关注零食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关注其成分表,看有没有添加有害的物质,比如违规使用某些添加剂等;同时还要关注生产厂家,看是否是正规厂家。有关细菌是否超标的问题,则要关注产品的名称,看是不是媒体曝光过的问题商品等。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 屠沽纷然
B. 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C. 何夜无月 过问先生何笑
D.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14. 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15. 【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答案】12. C 13. (1)庭院中(的月光)就像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2)我放下拐杖大笑,哪个是得哪个是失?
14.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5.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态。甲文中作者以“闲人”自居,尝试以旷达乐观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虽被贬谪,却有一种闲情逸致。乙文“放杖而笑”,既是作者夜游后尽兴而归,舒心而笑,也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逆境,笑得洒脱坦荡。
【解析】
【12题详解】
A.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都解释为“原来是”。
C.哪一个/什么。
D.都解释为“……的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交横:交错纵横。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而,表承接; 孰,什么;为,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据此断句为: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表现的感悟有些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其中。乙文同样作于作者被贬期间,作者不以自己的遭遇为意,与朋友一起赏月夜行,充满了快乐的气息。所以两文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赏月的欣喜。
【点睛】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6. 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17. 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6. 窈窕一词一般用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此处形容春风,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风的柔美动人。
17.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字词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诗歌第二句中“窈窕”一词是“姿态美好”的意思,运用了拟人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突出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体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诗歌标题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本题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结合全诗写景的句子,抓住诗中“秧针出”“听鹧鸪”两词,体会诗人视听的美好感觉,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四、写作(36分)
18.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刚刚过去的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精彩纷呈,每个班级都有令人难忘的瞬间,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从本次校运会中挖掘素材,写一则消息。注意消息的基本格式,消息中涉及的人名、班级请以××代替,150字左右。
【答案】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写消息时要注意消息的格式,特别是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主体部分要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作答时紧扣“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消息的能力。需要注意消息的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如消息的结构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必不可少。标题要高度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或意义,可紧扣此次比赛的主题来拟写标题;导语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必须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可写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比赛的结果;主体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来写,重点报道此次运动会比赛活动的盛况,语言必须简洁,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如: 宁波七中第五十届运动会今日结束
宁波七中校报9月30日讯 今日,我校秋季运动会以精彩的闭幕式结束为标志在校园主操场结束。此次运动会历时共三天,包含项目有田径、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现代五项、网球、乒乓球、铁人三项等。运动会共决出金牌16枚,银牌18枚,铜牌22枚。全校共有300名师生以运动员身份直接参加了上述项目各奖牌的激烈角逐。最后老师们的接力赛使全场沸腾,为本次校运会画上了句号!本次运动会是由学校体育教研组主办。校长和主任分别出席了开、闭幕式并都在讲话中强调了运动会的意义。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外有什么呢?或许有美丽的风景,或许有动人的场面,或许有难忘的事情……你是否准备好了拥抱窗外的世界?
请以“窗外”为题,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姓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范文
窗外
窗户,是种奇妙的存在。是仰望星空的天窗,是看走马灯般的车窗,是“透视”心灵的眼睛“窗”……一个窗户,普普通通,却承载着一个人所有的独处时光。
小学时住在河西的沿江公路旁,又是顶层,窗外的视野极其开阔,能看到湘江西岸的树木成林,一大桥上的车水马龙,湘江碧水长流……窗外的景,陪伴了我四个春秋。
窗外的湘江,是印象中最为美好的景物。它不比漓江群山环绕,不比金鞭溪清澈见底,但它碧波荡漾,滋润着一方水土,让两岸居民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清爽的河风,乃是真正的四季常绿,绵延不息。有时单单坐在窗边看着湘江,便觉得内心已似它一样平和。古人傍水而居,现代人眼中它不再像空气中一样的存在,但两岸生灵:花草树木、鸣鸟飞虫,湘江仍是其根源。
窗外有树木点缀,这儿种植的树大多并非常绿树,许多都比较陌生,这些树木都十分高大,有的像长剑直立,有的是歪脖子爷爷,有的是一朵“巨型”西兰花… …在我眼中,它们比河东的沿岸石阶更美更有趣。窗外的林木枝繁叶茂,鸟虫自然也多,清晨时有鸟鸣,夏季蝉鸣一天不止不休,有时有几重奏。偶尔会有飞蛾夜里从窗外潜入;也会有麻雀停在护栏上张望,甚至会有小蜘蛛、蜥蜴粘在护栏上… …到了夜晚,从窗户细看空中,会有鸟和蝙蝠飞来飞去。宛如一个小型的动物游乐园。
窗外的“天空夜幕”是最百变的。偷偷说,那时我能看一眼窗外就知道现在几点。清晨,湘江上会起一层很浓的雾,然后慢慢变淡,6、7点就没有了,这时可以看到窗户左边——已经升起一轮圆日,金光夺目。如果这天没起大雾,还能看见红日初升的样子。到了傍晚,窗外是看不到日落的,也许能看见金红色的云。而那时我会趴在窗边,等妈妈回来,看着桥上来来往往的“小甲虫”,也会想:妈妈在哪一辆车上呢……,窗外的天空是美丽而特别的。
窗外一片小小的天地,是情有所寄。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独词式作文题,写作的范围较大,审题时可采用提问法拓展思路,如:窗外有什么?什么人?什么景?窗外发生了什么事?目睹了窗外的一切,你的心情怎样,你感悟到了什么等等。题目中“窗外”可以是实际的窗子里面和外面;也可以采用“窗”的比喻义,把社会的某个方面当成“窗(如心灵之窗、沟通之窗、进步之窗等等)”,从中折射出人性。选材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体验,选取那些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有积极意义的素材。写作中要恰当运用景物描写,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要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出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写出切题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