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市第一中学 曾宇梅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电能》为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第二节,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内容。它继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提出,是化学能的另一转换方式。该节分为两部分,分两课时完成:第一部分为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主讲原电池原理;第二部分为化学电池,即原电池原理的应用。该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学生对电池并不陌生,但原电池原理较为抽象,而且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该内容是本节第二课时及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的基础,故设计好本节内容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常以热量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理解;学生已知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提供理论支持;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可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
三、设计思想
1.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再实验”的实验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合理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化、真实,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联系生活。充分利用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布置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延伸,同时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设计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
灵敏电流计、导线、小水槽。
CuSO4溶液、NaCl溶液、稀硫酸、酒精、植物油、西红柿、铜片、锌片、碳棒。
七、教学过程
【引入】电铃响了,大家走进了教室。有了电,真方便!大家知道的发电方式有哪些呢?
【引导】我国富煤、贫油、少气,估计在2050年前后,燃煤发电即火力发电仍将居于首位。火力发电能量是怎么转换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一)火力发电
【分析】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过渡】火力发电能量经多次转换,损耗大,利用率低。能否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呢?
【展示】铜片、锌片、稀硫酸、小水槽
【投影实验内容,学生分组实验】
① ② 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反应。
【设问】③中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是铜失电子吗?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学生】③中锌失电子,若铜失电子变为铜离子,溶液会变蓝。
【设问】锌失去的电子经导线流入铜片,怎样证明呢?
【探究实验】提供安培表、电流计等证实学生设想。
【讲述】该装置产生了电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板书】(二)原电池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原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
【投影】动画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
【板书】2.原电池原理
负极 锌片
正极 铜片
【指导学生】写出锌片和铜片上的反应及总反应。(请完成较快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
【指导学生】正负极判断:活泼为负失电子。
【讨论】①③中的反应和现象有何相同和不同?
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一个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小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种不同的金属做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引导】一定是两种不同的金属做电极吗?一定是电解质溶液吗?请大家拿出学案,根据所提供物质设计实验,设计好后到讲台前做实验验证。
【学生一组】探究一:原电池中的电极
【学生二组】探究二:原电池中的液体
【学生】投影实验设计,讲解设计思路。
【投影】学生演示实验。
【学生】生生互评,得出结论。
【板书】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b.电解质溶液
c.闭合回路
【投影练习】判断以下边装置是否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小结】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作业】课本:P44 1. P45 2.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材料,自制一个原电池。
| 电极 | 电极材料 | 电极反应 | 电流方向 | 电解质溶液 | 自我评价 |
| 负极 | |||||
| 正极 |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一)火力发电 a.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二)原电池 b.电解质溶液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闭合回路
2.原电池原理
负极 锌片
正极 铜片
八、课后反思
这是本人参加湘鄂边教学比武的一个案例,从实施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具体而言,为以下几点:
1.对于原电池原理采取实验探究、动画演示,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学生更易理解。
2.探究实验及验证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
3.学生到讲台前讲述实验设计、演示实验、生生互评等,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应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的课程理念。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获。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学案
探究一:原电池中的电极
现有以下用品,请你设计两个实验证实你的设想。
小水槽、导线、灵敏电流计。
稀硫酸、锌片、铜片、碳棒。
实验
| 设计图 | ||
| 是否 构成原电池 | ||
| 结 论 | ||
现有以下用品,请你设计两个实验证实你的设想。
小水槽、导线、灵敏电流计。
CuSO4溶液、NaCl溶液、乙醇、植物油、西红柿、锌片、铜片。
实验
| 设计图 | ||
| 是否 构成原电池 | ||
| 结 论 | ||
利用家中材料,自制一个原电池。
| 电极 | 电极材料 | 电极反应 | 电流方向 | 电解质溶液 |
| 负极 | ||||
| 正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