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
1.“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
A.黄河 B.大运河 C.淮河 D.长江
3.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市舶 C.行省 D.宣政院
4.明清时期加强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小明同学学习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后,整理的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A.林则徐——《海国图志》 B.左宗棠——收复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日本——割占
6.北伐战争时期曾激励北伐将士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7.读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8.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下列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十五大的召开
C.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改革
10.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深圳和浦东 B.海南和天津
C.厦门和南通 D.广州和连云港
12.图为泰州一座具有欧洲风格的教堂。教的创始人是
A.释迦牟尼
B.穆罕默德
C.耶稣
D.玉皇大帝
13.第一次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财产所有权无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宣言》
C.《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4.某班在排练历史情景剧时,有一句台词: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该情景剧反映的是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美国内战
15.下列思想家不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是
A.莎士比亚 B.孟德斯鸠 C.卢 梭 D.伏尔泰
16.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这位“世纪人物”应是
A.牛顿 B.爱迪生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17.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与这场运动爆发密切相关的是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8.“……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为应对“恐惧而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B.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19.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物资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反思二战,你得出的最深刻的认识是
A.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B.战争有利于尖端武器的研制与发明,从而推动科技进步
C.人类应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D.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根据图片信息,下列各项最符合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特征的是
A.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B.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经济持续、缓慢增长
D.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根据上图写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大贡献。孔子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请举一例。(2分)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2)科举制开始于哪一朝代?唐代科举中人们普遍推重的是什么科?(2分)
材料三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义》
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大批外国教育家被请到日本办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日本明治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张。(2分)
材料四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文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三,你获得什么启示?(1分)
22.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第三次从二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哪位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先完成了环球航行?(1分)
材料二 1814年,他(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合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2)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交通工具,试各举一例。(2分)
材料三
(5)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1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南方谈话
(4)1992年南方谈话为我国建立什么经济指明了方向?图中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新变化?(2分)
材料五 20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社会未能因此进入安宁太平的理想境界……全人类共同面临着众多危机与挑战。
(5)众多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努力。请举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人类危机的一个成功范例。(1分)
23.今年是辛亥100周年,也是中国党成立90周年。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来纪念,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8分)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浪潮。
(1)简述辛亥的指导思想及伟大历史功绩。(2分)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2分)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抗战期间中国主动出动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写出歌曲名称)。(2分)
方式二:识物学史
(4)图中的标语是“打过长江去,区全中国”。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正在准备什么战役?(1分)
领会与创新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1分)
24.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8分)
民族篇: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1)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哪两位?元朝时,中华民族大家庭又增添了哪一新成员?(2分)
(2)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是哪一少数民族?什么事件奠定了两者密切交往的基础?(2分)
统一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不右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
(3)秦统一后建立的何种政治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4)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解决问题的方针是什么?(1分)
感悟篇: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2011年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ABBDA CBDAC ACDCA DCBCA
二、非选择题:
2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等(2)隋朝 进士
(3)开办新式学堂 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22、(1)麦哲伦 (2)火车(汽船) 飞机(汽车) (3)经济全球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二战中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败法西斯 等
23、(1)三民主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遵义会议 (3)百团大战 《义勇军进行曲》 等(4)渡江战役 (5)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
24、(1)炎帝和黄帝 回族 (2)藏族(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3)主义集权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