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11:49
文档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
推荐度:
导读《论语》之一:孝悌之道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

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父子人伦时必备的德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认同“孝”的道德价值!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呢?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有许多关于孝的对话,但关于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但关于怎样做是孝的回答却是很多的。我想,这大约与孔子对孝的理解有关:孝的理论价值远小于孝的实践价值。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使得父子人伦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务工,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等等。对此,社会通过媒体比如公益广告、影视、歌曲等方式来倡导一种新的行孝理念,我想大家应当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它曾经感动过无数背井离乡的游子和无数望眼欲穿的父母,有时候,孝顺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比如为父母捶捶背,听父母唠叨唠叨,给父母端盒洗脚水,给他递块干净的毛巾!但即使是这些简单的行为我们也常常忽略!孔子非常注重孝除了前文提到的基于父子一伦的重要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原因,那就是孔子内心深藏的愧疚,他三岁丧父,十三岁丧母,因而孔子一生都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基于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空间,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源于内心的愧疚,现代社会,人们疲于奔命,追逐声色名利,已然将父母置于一旁,待有赡养之力,却发现亲已不在。所以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呀,知道了父母的年龄,一半是喜,喜在父母又增寿一年,一半是忧,忧在父母又年老一岁,这种喜忧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和情感上的依赖。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是不应当远离父母的,如果一定要离开,也一定要常常与父母通信,告知他们你的近况,这是说作为子女不要仅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将父母置之不顾,一是因为你一能随时待奉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生活,一是体恤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现代社会,远游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你做到了“游必有方”吗?有没有经常打电话回去告知父母你的近况,清不清楚父母的身体健康?放假了有没有回去看看父母,帮他们做做饭、洗洗衣服?其实这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事件,但是做起来却不太容易,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这句话非常经典!有事情时,子女为其代劳,有美味佳肴,让父母先吃,这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了呢?孔子说非也,关键在“色”,此“色”是一种态度,它呈现在你的脸上,古之子女待奉父母,非今人之短期,故你是否真的爱父母,是否真有孝心,不必从给了父母什么东西吃上看,就看你的脸色就够了。真爱父母,做事时才能一直和颜悦色,这是个长期的工夫,并非形钸可为,所以说“色难!”。有些子女并不介怀给父母一口饭吃,但却没能做到“色悦”,这也不能称为孝,所以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以为让父母饱衣足食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与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父母的敬重,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对于行孝,我们总感到不知如何下手为好,其实,《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个姓范的人将其概括成一句话:子能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试问哪个父母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呢?试问哪个父母不担心远游的子女生病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尤”,为人子女要是能以父母之心待父母那就可以称为孝了!孔子又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说,父母健在之时,观察他是否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尽心待奉父母,父母不幸逝世后,观察他是否还能按礼守孝三年,如果他能做到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了。我们知道,孔子很重视礼,他在谈孝道的时候也特别强调礼的作用,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有一个学生向孔子提出了疑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按礼制守孝三年呢?一年可不可以?孔子反问,父母死后一年,你就能着华服,与朋友共宴吗?失去至亲之人,你的心里就不哀伤吗?如果你能做到的话,那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里,礼已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制,而是子女内心热爱和敬重的表达,所以守礼实是守心,是依着内心的爱来行为。如果心中已无对父母的热爱,那么礼的约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文档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