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磊;张志和
【摘 要】详细介绍了国内PVC产业现状,分析了国内PVC市场情况,并总结了国内PVC产业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聚氯乙烯》
【年(卷),期】2016(044)007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PVC产业;乙炔法;电石法;产业结构
【作 者】陶磊;张志和
【作者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格尔木816000;宁夏新龙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石嘴山75340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Q325.3
PVC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绝缘性、阻燃性,且密度小、机械强度高、易于加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子、汽车等领域。PVC主要生产工艺为乙烯法与电石法,20世纪60年代之前,世界各企业均采用电石法生产PVC,60年代以后,随着成品电石价格上升,而石油价格相对低廉,各企业逐渐采用石油裂解乙烯作为生产PVC的主要原料,至20世纪80年代,乙烯法基本取代了电石法。当下全球乙烯法PVC约占90%,电石法PVC约占10%。我国因“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分布特点,PVC生产以电石法为主,目前全球使用电石法生产PVC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
1.1 产能增速过快造成产能过剩,需求增长缓慢
2003年以前,我国PVC产业处于平稳发展期,PVC产能只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2003年后,我国对进口PVC采取反倾销措施,同时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使我国PVC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特别是电石法PVC企业出现爆发式增长趋势。2003—2008年,国内PVC产能年均增长30%左右。至2009年,国内PVC总产能达到1780万t/a,电石法产能达到1362万t/a,占PVC总产能的76.5%;国内拥有PVC生产企业104家,其中电石法家,乙烯法15家;产能大于30万t/a的企业18家,占总产能45%以上,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效益开始显现。2011年,我国PVC总产能达到2191万t/a,较之前增幅明显。其后,国内计划上马项目明显减少,同时部分生产企业停产。至2015年,国内PVC总产能为2348万t/a,电石法PVC产能1919万t/a,占PVC总产能的82%,正常生产企业81家。
2007—2015年国内PVC产能统计见图1。
在需求方面,2007年,国内PVC总需求量突破1000万t。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总需求量下降至923万t,但在的经济刺激下,2009年的总需求量再次达到1000万t。至2010年后,国内PVC总需求量虽每年均稳步增长,但其增长幅度小于PVC产能增长幅度。自此,国内PVC行业开始进入产能过剩期。近年来国内PVC需求情况见表1。
1.2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多方向发展作为主路线
长期以来,国内电石法PVC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整体实力较差,产品质量始终低于同行业乙烯法PVC,同时也影响了国内PVC产品的整体质量。近年来,电石法工艺技术不断进步,采用了先进的生产配方、密闭进料以及防粘釜、新型汽提、新型干燥、DCS控制等技术,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使电石法PVC的质量可以媲美乙烯法PVC,同时也降低了原辅材料及能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市场对PVC产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国内PVC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必将由提高产能转变为多品种、多牌号的细化生产模式,以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当前国内PVC产品牌号单一,基本为国家标准规定的8个牌号,而生产企业主要以SG5~SG8型树脂为产品,相应高端产品的产能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PVC企业逐渐意识到多向化发展的必要性,部分PVC生产企业与下游加工企业充分沟通,并结合国家标准及下游加工企业的使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部分企业自身产品标准和牌号,细化了市场和用户,也获得了用户的肯定。在目前国内PVC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以客户需求为主体来划分产品的品种、确定树脂的专用化、发展产品的高端化将更加重要。
1.3 环保要求不断上升,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近年来,经过国内电石法PVC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问题不断改善,新型无污染的生产模式已经确立,使电石法PVC生产工艺再次绽放出勃勃生机。
(1)废渣处理。
在电石法PVC生产过程中,固体污染物主要为电石渣。从2005年起,电石渣处理技术经历了湿法水泥、湿磨干烧到新型干法水泥的变化过程,电石渣制取水泥的生产技术在国内不断更新进步,不但解决了电石渣的处理问题,同时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专门下发相关文件,鼓励各生产企业发展电石渣制取水泥的生产技术,为电石法PVC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
(2)废水处理。
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积极进行废水处理工艺的研发,并成功研发出干法乙炔、离心母液水处理等一系列新技术,电石法PVC生产企业也积极采用最新废水处理技术,使PVC生产过程中的耗水量及废水排放量同步大幅降低。
(3)废气处理。
2016年以来,国内变压吸附、膜回收、电石炉气除尘等技术不断进步,使氯乙烯尾气、电石炉气等得到充分的回收并二次利用,在解决废气排放问题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损耗,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触媒的发展。
在部门的监督下,国内低汞触媒已成功开发并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汞的消耗量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约50%;同时含汞废水的处理技术也广为推广,并完善了含汞废水封闭式循环的生产模式。同时,根据《水俣公约》的相应要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明确规定,国内聚氯乙烯行业2015年前全面采用低汞触媒。国内PVC生产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快速推动无汞触媒的开发与投用,为电石法PVC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国内部分PVC生产企业已进入无汞触媒的工业生产试验过程,在未来,电石法PVC生产必将进入无汞时代。
2009年,国家环保部颁布了《氯碱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干法乙炔、盐酸深度脱吸、低汞触媒和含汞酸性废水处理等4项新型技术被列入清洁生产一级标准,并规定相关生产企业必须使用此类技术,该标准必将促进电石法PVC生产企业积极应用该类技术,使企业向清洁生产迈进坚实的一步。
从目前经济形势看,2016年国际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调整期,各地住宅楼盘库存量高,房地产投资后劲不足,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导致2016年国内PVC需求量呈现降低的态势。而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国外反倾销势头依旧强劲的情况下,预计2016年我国PVC出口量或将出现下降,但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小。同时,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保持在低位,使PVC价格仍将在低位运行。
近年来国内PVC市场主要呈现出如下3个特点。
(1)受成本及供求关系的影响,PVC价格总体表现较为疲软,市场价格在小范围内波动,难以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2014年,PVC市场价格在6000元/t左右波动。而2015年国内PVC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但与以往价格相比仍处于低位。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造成,2015年底,受原油价格大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滑,而PVC价格也不例外,价格跌幅较大。2016年初,随着原油价格的反弹,PVC价格出现一波上升势头,但未达到6000元/t便再次下滑,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不景气和PVC产业产能过剩。
2012—2015年电石法PVC均价走势图见图2。
(2)产能过剩导致PVC价格的上涨空间受限。据统计,2013年PVC产能过剩约560万t/a,过剩率约为23%;2014年产能过剩约600万t/a,过剩率约为22%;2015年过剩产能降至520万t/a,过剩率约20%。
(3)供需区域矛盾加剧。
由于国内PVC生产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使得物流对PVC市场价格的影响增大。
目前,国内PVC产能已经过剩,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融合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际上PVC产业已完成两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融合,当下依然保留的企业均是在规模、成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经历过高速发展的国内PVC产业也必将进入整合期。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及循环经济优势的生产企业,在调整期内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同时还有部分企业会相应发展自身独特的技术并取得某一方向产品的优势,借此得以生存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3.1 电石法PVC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强化产业一体化装置的建设
自2007年起,国家相继颁布《氯碱行业准入条件》《电石准入条件》等一系列相关规定,规定电石法PVC新建项目规模必须达到30万t/a,并明确鼓励电石及氯碱生产企业的配套装置建设由生产地向资源地集中,同时提倡氯碱生产企业在布局上进行合理分配。在国家的指引下,在国内煤炭、石灰石及盐矿资源相对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建立大型的煤炭—电力—电石—PVC—电石渣水泥的一体化装置将成为电石法PVC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电石法PVC生产企业,已经形成以140万t/a PVC、100万t/a离子膜烧碱、245万t/a电石、400万t/a新型干法电石渣制水泥、180万kW热电为主题的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特征明显,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同时,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建成66万t/a尿素、22万t/a PVC、 20万t/a钾、13万t/a氯化铵、7万t/a碳酸钾、10万t/a甲醇、10万t/a烧碱、6万t/a氢氧化钾、1万t/a碳酸锂、10万t/a ADC发泡剂、5万t/a乌洛托品、5万t/a轻质氧化镁、20万t/a硫化碱及配套空分、供热发电装置为主体的化工园区,并正在建设40万t/a金属镁、240万t/a甲醇、240万t/a MTO制烯烃、40万t/a丙烯、200万t/a PVC、200万t/a纯碱、240万t/a焦炭、200万t/a电石、10万t/a氯化钙项目及配套供热发电装置为主体的化工园区,也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特征,扩大了企业的产业链,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3.2 一体化装置必将提高电石法PVC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目前,生产1t电石法PVC产品综合耗电量达到8500kW·h,电力成本占PVC总成本40%以上,而电价的上涨必然会严重影响电石法PVC的市场竞争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能源与资源的售价提升是必然的,没有资源优势的电石法PVC生产企业必然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而一体化装置可以从基础上提高电石法PVC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体化装置可以依托丰富的资源以及配套装置的优势,将其供电成本控制在0.20元/(kW·h),而国内同行业用电价格在0.40元/(kW·h)以上,PVC生产总成本相差高达1700元/t,故而能源成本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一体化装置获得了绝对领先优势。同时,一体化装置所配套建设的其他项目易于实现各类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3 技术更新及工艺多样化提升PVC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国内PVC生产企业已达成共识,强调生产装置工艺多样化,技术先进化,并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企业效能。国内PVC生产工艺将进一步发展,生产企业在保留传统电石法工艺的同时,也逐渐采用天然气乙炔法、乙烯氧氯化法、联合法工艺,甚至部分生产企业已引进二氯乙烷非平衡法生产工艺,单纯的电石法PVC生产工艺在未来的PVC产业内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同时PVC聚合技术也将大有进步,尤其是聚合釜的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已被国内部分PVC生产企业所采用并逐步推广,进而推动国内PVC产业技术水平与经济效能的提高。
生产工艺中的操控技术也将日益更新,目前DCS控制系统在国内相当部分PVC生产企业得到推广,而更先进的FCS控制系统在PVC产业内的应用研究也已得到部分企业的重视。此类先进的操控技术不仅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也更利于降低生产的物耗、能耗,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随着国内生产企业对技术更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国内外PVC生产技术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小。
产品性能专业化、牌号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化,为我国加入WTO后从国外生产企业所汲取到的经验。在我国加入WTO并于2015年达到15年保护期后,PVC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较差、牌号较少的PVC生产企业必将被淘汰,即便是目前具有相当规模和科研力量的生产企业也必然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国内大多数PVC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并与相关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发各类专门用途、高性能的特种产品,并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使自身产品在应用的覆盖面、加工性能、使用效能等方面获得用户的认同,从而建立起自身品牌的良好信誉,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用优质、优价的产品适应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国内PVC产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期,中西部一体化装置也在快速地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对未来PVC产业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我国也必将会顺利完成从PVC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变,对全球PVC市场的影响也会愈加明显,这也将是所有PVC从业者都需要关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