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05:51
文档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感谢,问候在场各位。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各位讨论读文学作品,应抱作者未死还是已死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明晰辩题,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第二,“作者已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67年所作的同名论文,他批判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只有作者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而读者只能接受来自作者对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思想传递这种传统的观点,即“作者未死”。巴特认为
推荐度:
导读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感谢,问候在场各位。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各位讨论读文学作品,应抱作者未死还是已死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明晰辩题,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第二,“作者已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67年所作的同名论文,他批判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只有作者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而读者只能接受来自作者对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思想传递这种传统的观点,即“作者未死”。巴特认为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

感谢,问候在场各位。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各位讨论读文学作品,应抱作者未死还是已死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明晰辩题,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第二,“作者已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67年所作的同名论文,他批判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只有作者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而读者只能接受来自作者对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思想传递这种传统的观点,即“作者未死”。巴特认为的“作者已死”并非完全忽略作者及其想法,而是不将作者的思想作为理解文学作品的唯一权威解释,是在阅读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读者的理解为中心,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我方基于以哪种态度阅读文学作品更有利于读者自身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以及文学艺术的整体发展,认为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支持我方的理由有二:

第1,对读者和文学作品价值而言,抱着“作者已死”的态度,更有利于提升读者自身在文学作品上的感悟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体验行为,参与其中的不仅只有作者,而作为读者,在作品中应该享有和作者平等的地位。抱有“作者已死”的态度,就是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灌输,而是通过自身的解读与作者的思想在作品中达到一种共鸣,而不是被作者的思想所束缚,一味地迎合作者的想法。“作者已死”,是为了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地参与感,获得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内容,从而拥有一个美妙的阅读体验。正如1985年中国作家柏bo杨出版了《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通篇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如果抱有“作者未死”的态度,则会以作者的思想为标准,读者看到的就只有柏杨对被保守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的辛辣的嘲讽;但若抱着“作者已死”的态度,以读者自身的思想和理解为中心,读者会从作品中不仅看到中国人表现出的缺点,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也通过作品有所反省,有所感悟,会超脱于作者的思想以自我的认知发出“中国人要有尊严地活”这样高于作者思想的声音。

第2,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已死”的态度,更有利于这部作品深度价值的体现。一部文学作品一旦完成,起作用的是文本中的语言符号而非作者的思想。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生活背景,是这些各有不同的读者通过文本语言符号来阅读、解释、探究并且对文本内容产生只属于个人的理解和定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不同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各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对文学作品的探讨和解读,被吸引来的读者对于相同的作品又会产生不同层面的理解,这种模式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已经是超脱作者自身想表现意图的一种良性循环。如古时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若只抱有“作者未死”的态度,这些就是在战争中制胜千里的手段。但是因为有读者抱有“作者已死”的态度,深度挖掘它们在不同时期可体现的不同价值,它们才能被运用至今成为解释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它们才能作为文学作品在历经时间的洗礼之后依旧熠熠生辉。

德国的哲学家尼采曾说“真理使你停止思考”。当我们抱有“作者未死”态度时,作者就是文学作品的唯一上帝,作者对于作文学作品的解释就是唯一的真理。巴特说,作者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作为读者,历史的长河赋予了我们能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在千百年后仍然能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思考,探索属于自己的真理;作为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作者已死”的态度让它在不同的时期延伸出更多作者思想以外的价值。

综上,我方认为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

文档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

读文学作品,应抱持“作者已死”的态度感谢,问候在场各位。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各位讨论读文学作品,应抱作者未死还是已死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明晰辩题,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第二,“作者已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67年所作的同名论文,他批判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只有作者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而读者只能接受来自作者对作品的唯一的,确定的思想传递这种传统的观点,即“作者未死”。巴特认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