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孔子其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07:21
文档

《孔子其人》

孔子其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孔子家语》记载,孔父叔梁纥原取鲁之施氏女,生下九个女儿。后又纳妾,生下一子,名孟皮,一字伯尼,而伯尼“病足”。叔梁纥又娶颜氏女颜征在,生孔子,时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史书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野合”是指其父超出周礼规定的合适婚配年龄。而孔子正是在有违周礼的一个婚姻下造就的。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随其母迁至外祖母家所在的国都曲阜居住,17岁时母亲去世。如此一来,孔子可谓真
推荐度:
导读孔子其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孔子家语》记载,孔父叔梁纥原取鲁之施氏女,生下九个女儿。后又纳妾,生下一子,名孟皮,一字伯尼,而伯尼“病足”。叔梁纥又娶颜氏女颜征在,生孔子,时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史书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野合”是指其父超出周礼规定的合适婚配年龄。而孔子正是在有违周礼的一个婚姻下造就的。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随其母迁至外祖母家所在的国都曲阜居住,17岁时母亲去世。如此一来,孔子可谓真
孔子其人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就《孔子家语》记载,孔父叔梁纥原取鲁之施氏女,生下九个女儿。后又纳妾,生下一子,名孟皮,一字伯尼,而伯尼“病足”。叔梁纥又娶颜氏女颜征在,生孔子,时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史书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野合”是指其父超出周礼规定的合适婚配年龄。而孔子正是在有违周礼的一个婚姻下造就的。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随其母迁至外祖母家所在的国都曲阜居住,17岁时母亲去世。如此一来,孔子可谓真正的成为一个孤儿。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在贫贱中成长起来的孔子影响了中国过去的两千年封建社会。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化为一堆尘土,但是如今他的名声依旧远播,全世界的孔子学院让这位为已不再存在的至圣先师继续活在世人的生命中。他通过留下来的典籍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调节着思维心态。那么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他所生活的圈子是怎么看待他的呢?以下我将通过大量的引用《论语》中的对话来加以分析。

1、孔子眼中的孔子

    对于孔子的一生,孔子自己是比较认可的,在《论语》中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越矩。”这句话对他的一生进行了一个概括。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大智之人的人生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变化,但是我们仅仅通过这些还在无法清楚的看出孔子对自己到底是如何评价的,以下我将从各个细节来看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一)伟大的教育家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乐学善教应该是他最大的优点了。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他看来,与他同样忠信的人天下并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人中和自己一样好学的却并不多见,历史验证了孔子的这句话,也由此造就了这位伟人。孔子的好学不仅表现于此,在论语中此类记载很多。例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认为,为学、“诲人”的优劣全在己,一如他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诲人”,孔子在与公西华的对话中也说到自己“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同样,在《孟子正义》中孔子在于自贡问答时也说到自己“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并没有把自己神话,而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朴实的“教书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对后续之人的一种要求吧。

(二)悲惨的变革家

    作为一个变革家,从实际出发,注重传承在我看来是孔子优于别人的地方。在礼崩乐坏的东周,诸侯对礼制肆意践踏,众人一味迎合时局,只有伟大的改革家孔子依旧在那位礼制奔波着,纵然他的努力基本付之东流了,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把它也作为孔子的一项优点在此进行叙述,因为一个时代中敢于坚持真理本身就是难能可贵。在论语中是这样来记录孔子这一高尚品格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中“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继承不创新,如此一来,人们通常会以为孔子一味保守、“复古”。事实上,孔子的这种主张有他自己的道理。南朝梁人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夫得制礼乐者,必须德、位兼并,德为圣人、尊为天子者也。所以然者,制作礼乐,必使天下行之。若有的无位,即非天下之主,而天下不畏,则礼乐不行。若有位无德,虽为天下之主,而天下不服,则礼乐不行,故必须并兼者也。孔子是有德五位,故述而不作也。”这也正是孔子的悲哀啊!

(三)生不逢时的政治家

    除以上两点,孔子在论语中对忠于自我、安贫乐道等都有论述。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他这一生教育出无数的贤能之人,同时也影响了无数的普通人。但是,在政治上他却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不在于他的治国理念,而是在于那个时代对于他这种理念的渴望度,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一个战火不断的时代,统治者更需要的是一个能使自己富强,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的治国方略。如果国家都没有了,统治者对于如何实行“仁政”,如何赢得百姓爱戴自然也就不重要了。这句话中的“求富”即为出仕。孔子认为是否出仕要看外界条件,如果政治不清明,就要“隐”,宁可不拿俸禄。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而孔子这位大家,正是在看不到政治希望的时候却能忠于自我,既然我不容于这个时代,那么我何不离这个时代远点呢?

2、时人眼中的孔子

(1)孟僖子认为的达人

    在孔子17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僖子临终嘱咐其子跟从孔子学礼,他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孔丘,圣人之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令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这就是孔子的第一批学生,这段话也再次验证了孔子对自己的总结“十五而志于学”。

(2)众人眼中的悲剧

孔子在春秋末期确实是个名人,但是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我们不难看出来,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也不仅为好的,对于孔子偏激的看法也不在少数。子击磬于卫,有和亏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也。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从这些记录来看,再次说明了再当时的人们看来,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偏激、固执的聪明人。这也就使得孔子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一个悲剧。

3、弟子眼中的孔子

    我在前文中说过孔子在教育上无疑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成功在他的学生上表现的极为突出,那么,孔子的弟子是怎么看待孔子这位老师的呢?我们现在通过分析两个代表人物来加以说明。

(1)子贡眼中的至高

    在谈自贡眼中的孔子时,我们先来看一些子贡的对话。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孙叔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以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墙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孙叔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越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越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类的叙述在《论语》中不少见,子贡的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重与崇拜,孔子在于他的心中就是一个至高点。人做到“丘陵”并不难,但是要做到日月般那就非常人可及,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就泛起了这一番波浪。

(2)颜渊眼中的良师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跕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乃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弟子,在这里颜渊热情的颂扬了老师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方法。在他的眼里,老师就是一个神话,他对老师充满了无限的仰慕。一句简单的“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无疑表明了颜渊对老师学识由衷的感佩与信赖。

4、后人眼中的孔子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出色的人物,像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万历改革的张居正等等。但是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无疑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争议,而孔子是目前我知道的争议最少的一个。他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1)太史公所谓的至圣

    司马迁对孔子评价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指《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乐》、《春秋》)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1”足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至高所在。

(2)后世人心中的至善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爱别人。所以,“仁”以“孝”为前提。而要做到“仁”又必须以“礼”来约束言行,因此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倡导“仁”是为了重建道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有利于统治者,但是孔子并不是一味的维护统治者,在他的主张中,他认为统治者需要“为政以德”,这在当时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大善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的思想中,对所有人的“善”才是大爱所在。这也就使得他必然的成为了后世人心目中的至善。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孔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分析别人对孔子的评价来对孔子有一个大概的掌握,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能有这些了解已经足够了。关于孔子的深入研究还得依靠于相关的专家学者。

文档

《孔子其人》

孔子其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孔子家语》记载,孔父叔梁纥原取鲁之施氏女,生下九个女儿。后又纳妾,生下一子,名孟皮,一字伯尼,而伯尼“病足”。叔梁纥又娶颜氏女颜征在,生孔子,时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史书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野合”是指其父超出周礼规定的合适婚配年龄。而孔子正是在有违周礼的一个婚姻下造就的。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随其母迁至外祖母家所在的国都曲阜居住,17岁时母亲去世。如此一来,孔子可谓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