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祖国》2018年第20期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既要有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直观性、形象性的感性认识,更要有抽象的、全面性的理性认识,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近年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及生活自主性的增强,促使人们透过节日现象把握节日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新方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节日文化 感性认识 价值 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量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民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等深层价值内涵,它具有普遍认同的意义及行为模式。“任何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都存在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它们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因素;二是体现这些精神文化内涵的符号与仪式的外在形式与物化的载体。”①而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则表现为“时间节点”与“特定仪式”中,这是社会成员在固定的时间节点所举办特定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繁多,且内涵丰富,如春节(正月初一)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寒食节)祭祖、踏青;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八月十五)团聚、赏月;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赏菊等等。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2017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民族共同创造、发展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理应继承与弘扬,并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物质方面:服饰、饮食、行动(活动)
服饰上,由于中国是礼仪之邦,每逢佳节人们都会盛装出行,服饰也成为一种展现其民族特色、民族自信的方式,也是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体。同时节日服饰也是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综合体现。对于民族服饰,它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如唐装,它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诠释。每到春节之际,中华各族人民盛装欢庆,服饰所展示的盛装雍容、庄重、含蓄、典雅,更体现出的是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它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艺术、文化的重要参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
饮食上,在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是通过祭祀发展而来的。随着祭祖、祭神以及节日饮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习俗的食物,因此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它承载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春节的饺子,人们会把寓意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以期望来年的好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皆具有团团圆圆,对亲人的思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等。节日中各种“吃”的饮食文化被人们有意识的传承并发扬,通过不断的肯定、否定,逐步完善自身,促成了今天中国在饮食上具有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口味各异的中华美味。这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传统节日饮食中的献祭、集体分享与馈赠,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一环,体现着中国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与天人关系中的和谐理念。
行动上,传统节日的活动丰富多样,起初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密切相关。经过人民群众的扬弃,传统的节日活动依然很丰富,如春节时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户外秋游;清明节时的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植树;重阳节时的登高啸咏,骑射竞射;元宵节时的猜谜语,逛花灯等等,不仅增添了民众的节日乐趣,提升了感性认识;也增强了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同时也促使人民辩证的看待传统节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清明节引领青年人采用放鲜花、植树的方式代替烧纸祭祖,既低碳又环保。
(二)精神方面: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和为贵”、人与自己内心的“贵人伦”、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和为贵”:“和”即和谐、统一、团结和睦,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蕴藏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始终,体现于人们节日行为的表达。“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③传统节日是人民对和谐思想期盼的具体体现。如:通过走亲访友、团拜、祭拜等活动促进了与周围人的联系;通过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服装的巡游、节日竞赛的开展,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氛围,释放了人民内心的情感与期望,加强了社区成员、村落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依赖,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此外,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这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谐美好、家国团团圆圆的期盼。
人与自己内心的“贵人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普遍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性,而“贵人伦”则包含了“仁”、“义”、“忠”、“孝”、“信”等传统道德价值观,这些都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礼俗和道德理念,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及个人内心“贵人伦”的重要感情纽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既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又有助于推动传统节的现代转型与传承发展。”④比如春节、清明节(寒食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体现着忠孝品格,孕育着一个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此外,节日中的“孝”也充分体现着“贵人伦”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儿女回家团聚,看望父母长辈,吃一顿团圆饭等等,这些都凸显着人们期望自己内心“贵人伦”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从哲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节日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规律,通过一点点量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民间文艺理论家刘魁立先生曾经说道:“我们的节日核心是我们自己与自然的关系。”⑤人们通过节日来庆祝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使民众通过实践总结出应依照自然规律、适应气候周期,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农业生产。这很好的地阐释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节日时间的选择是以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生产习俗为依据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对生态环境的认知。”⑥节日时,人们非常注重走进大自然。如: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赛龙舟、户外秋游;中秋节仰望天空,共赏明月;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等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节日内涵。
注释:
①林慧:《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湖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04期。
②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6日。
③人民网:《五部委关于》,2015年08月24日。
④苗瑞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05期。
⑤刘魁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体系》,《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05期。
⑥邢莉:《我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再创造的源泉》,《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02期。
參考文献:
[1]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2]林慧.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J].湖南大学学报,2017,(04).
[3]苗瑞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05).
[4]刘魁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5]邢莉.我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再创造的源泉[J].西北民族研究,2018,(02).
[6]人民网.五部委关于《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DB/OL].2015-08-24.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