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发掘古文化遗址465处,古墓葬55处,钟塔5处,石窟寺8处,现珍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旅游资源呈三大特色:一是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市内有以丝路文化、成纪文化、崆峒文化、王母文化、商周文化、秦汉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二是有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生态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崆峒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莲花台和五龙山原始森林茂盛,更为值得展现的是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具有98.6万亩的农业梯田生态建设状观。三是以汉、回、藏、保安等18个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更为浓郁色彩,崆峒区、泾川、灵台等县(区)的黄土窑洞、民间刺绣、牛皮灯影等闻名海内外。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古灵台简介 遗址在灵台县文化馆内。商代末期属密须国,旧志记载,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乐同化之意,乃筑灵台。故台历尽风霜,几经修茸。十七年(1928年)军政当局因修建营房,故台尽遭受铲除而引起民怨。二十一年(1932年)春,经陇东绥靖司令、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张东野于二十二年(1933年)征发民工就原址奠基动土,组织修复。二十三年秋筑台工程告竣。复修之“灵台”,周百二十尺,高二十八尺,顶建八卦亭,内供文王塑像,台基周围遍镶大员,各省要人及地方知名人士题匾赠词大小碑石凡百三十余件。“”中,“灵台”再被夷为平地,民心痛惜!1984年8月再次破土兴建,1985年12月28日落成。新台高78尺,周回288尺,顶层为古殿堂,仍供文王塑像,外表装饰比旧台更为壮观。陇上名胜云崖寺 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林海。华夏古槐王 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崇信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主枝,又称“八卦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