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霍山县佛子岭镇西侧小区设计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近年来各项管理的积极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率逐年发展, 从而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大。为了能够吸纳新增城市人口,并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中需要新建一大批居住小区。而在耕地日益宝贵和建设用地不断紧张的情况下,山地居住小区的建设在增多,因此对其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将十分有意义。
一、研究的意义
山地,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
以上是地理学范畴内对于山地的一般定义,对于在本次研究和论述的范围内的山地则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指一种具有特殊场所感的建筑基地,是与平原、水乡或滨海区等地带不同的独特的场所。相对于地理学范畴的学理定义,建筑学视角的山地范畴更大,即可以是山、丘陵、高原的综合,也包括地形(坡度)起伏较大但不一定在山区的建设用地。
据统计,在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山地面积约占整个西部国土面积的68%,有5个西部省市的山地面积超过本省土地面积的80%。可见在将来的城市建设中,山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就笔者生活和工作的安徽省而言,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3%,大多分布在皖西和皖南。此次研究的项目所在地霍山县正位于皖西。综上所述,不难推断,在我国生活于山地的居民数量不小,几乎每个省份都有。
因此,对于从事诸多工程设计的设计师而言,研究山地建筑和规划的特点,掌握山地工程建设的一般规律,才能够规划设计出“经济、美观、实用”的山地建筑,为广大山区居民建设美丽、生态、安全的家园。
二、山地居住区特点
任何建筑都是基于地球重力的存在而存在,最终的形态都是一种力的平衡。可以说,山地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界的“建筑”,它的存在是也是一种力的平衡,都需要对抗地球重力。
有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就住在山地中,《易.系辞》中说道“上古穴居野处”,“穴居”的地点就是山地中。可以说,山地是人类最初的保护所,据山可避免自然侵袭,或者借山抵御外侵,同时山地也是重要的宗教建筑的所在,借助山势修筑震慑人心的建筑。因此,我们人类自然的能够感受到山地的亲和力,它具有明确稳定的方向指引性,更具有一种被保护的归属感。良好的居住社区的品质之一就是归属感。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山地开发的技术也已逐步成熟,人们比古代更有能力开发利用山地。现今土地资源的稀缺使人们认识到山地的潜力,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山地保护的重要,大力提倡山地的保护开发。对于设计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熟山地居住区的特点。
第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比平地而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山地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关乎工程的经济性和山体的生态保护,因此山地居住区需要依山就势的建设。小区的特色就在巧妙的借助山势的变化上面。
第二,节地的总体布局。经过一个阶段的飞跃式的粗线条的发展之后,我们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和鼓励“节能节地”的建设方针。
山地居住区节地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在同样的高度和日照标准下,山地居住区住宅之间的间距比平地住宅之间的小。因此可以布置更多的住宅,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山地的自然高差。同样的原理,不难发现山地的小气候比平地的更加有利于住宅的灵活布置,这些独特因素都有利于节地节能。
第三,灵活的道路线形。作为骨架,居住区的道路需要人性、便捷、美观的建设。相比平地的居住区道路,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受地势的较大,主要体现在道路的走向需要同时考虑住宅的进出、山地的边坡保护以及道路的合理纵坡。相反相成的,可以把变为特色,设计中借助和发挥地势的特点,道路线形可以更加灵活。小区曲线形的道路网合理又自然。
第四,丰富的景观层次。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而居者热爱自然的丰富变化,不需要呆板的生硬的所谓打造。相比,从景观资源的意义出发,山地具有和滨河一样的优势。设计师能够借助自然地势的变化,从住宅入口的小坡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小区中心绿地都能够具有丰富的高低变化,都能够巧妙的划分出“积极”空间,而不需要更多的人工手段。
第五,立体的竖向变化。一项工程的竖向设计直接关系着经济造价,也直接参与土石方的合理填挖。自然的连续高差变化是山地建设基地的独特优势所在。结合道路选线和建筑布局,山地工程的竖向设计应该首先避免破坏山体的大开挖,另外需要整体性的平衡,综合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各因素的考虑。合理的竖向规划可以为小区带来立体的竖向变化,从而使居者更容易感受到大小空间的开合和方位的辨识。
综上分析,可见山地居住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的考虑,避免破坏性的硬性开挖,而要巧妙的体现山地居住区的魅力。迄今,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借鉴。
三、成功案例借鉴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广大的国土内,有一定数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山区,他们在漫长的家园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建设经验。尤其是生活在西南的云贵川等省和西北的陕甘宁等省的居民,他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建造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山地建筑,很好的体现了建筑的地域性。近年来,随着网络等媒体的视野扩展,也使我们认识到位于欧非等国家的山地建筑,同样十分具有魅力,已经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以下就笔者熟悉的合肥琥珀山庄南村作为成功案例的借鉴,主要介绍它的道路和竖向设计。
琥珀山庄南村位于合肥老城区西侧,是全国第16个试点示范住宅小区,因其在利用地形和吸收传统形式等方面的创意而被建设为授予金奖。山庄紧靠环城公园,南临长江西路,北抵南淝河。基地东高西低,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南北向谷地,最大高差15米左右。
山庄道路结合原始地形,主干路呈反“S”形贯穿南北,巧妙的连接了各居住组团。为了减少土石方量并保持地形的特点,主路采取下穿安庆路的手法。主路曲直有致而流畅,形式独特优美,犹如一条河流。
山庄的地形利用十分巧妙,通过精心推敲的竖向设计,使得总体布局极具韵律和节奏。各个组团之间和组团内部都采取了不雷同的竖向处理,譬如发挥大高差布置下沉广场,设置配套商业,入口设在二层;有的借助斜坡把住宅设置为跌落式;有的借助假山和挡土墙营造安静的居住院落;有的架桥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总之琥珀山庄的设计十分成功,小区整体层次分明而环境独特,是人居的典范之作,更是山地居住区设计的佳作,值得借鉴。
四、项目介绍
4.1.设计思路
4.2.道路设计
4.3.竖向设计
4.4.排水设计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