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月亮 B、姻缘 (A)
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词牌名。 但愿:希望。 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代指明月。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C)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乃:如果。 载:则、就。 衣:穿衣。 裳:下裙,此指衣服。 璋:是上圆下方的玉器,整个叫圭,半个叫璋。 裼(tì):婴儿用的褓衣。 瓦:陶制的纺线锤。
如果生下男孩要给他睡在床上,穿着衣裳,给他玉璋玩弄。如果生下女孩,就让她躺在地上,裹着襁褓,玩着陶纺轮。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C)
出自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指阴历正月初一。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神荼、郁垒现在读音为[shén tú yù lěi],在古音中读作[shēn shū yù lǜ],但历朝历代的发音不同,正确读法已无从考证,一般按现在读音读。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A)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A)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京剧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黑色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紫色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黄色一般:勇猛而爆躁。
金色一般:神仙高人。 银色一般:神仙,妖怪。
绿色一般:勇猛,莽撞。 蓝色一般:刚强阴险。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B)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第一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 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三套 攻战计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壳(qiào)。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也作“假道灭虢”。虢(guó),周代诸侯国名。
第五套 并战计 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槐(huái )。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癫(diān)。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第六套 败战计 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C)
出自唐·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当时作者寓居现在的湖北安陆。这首诗被朱炯远《唐诗三百首译注评》推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床”字——井栏说。古代井栏也叫银床、井床。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韩”字后来假借为他义,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床”来称呼。
将“床”理解为井栏比较合适。在古代,“井”与“月”便是代表乡关之情的意象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意象符号之一,其意韵十分丰富。月意象更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相思、期盼、忧伤、祝福等种种感情。井与居民生活关系紧密,水井常在村落、闾(lǘ)里的中心,因此有“市井”和“离乡背井”之说。可见“井”与思乡之情有天然联系。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A)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对“胡适之”的作答者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周祖谟。“孙”对“胡”,姓对姓;“行”对“适”,“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动词对动词;“者”对“之”,“者”和“之”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
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孙”对“祖”,姓对姓;“行”对“冲” 都是动作,都是形容走路状态的;“者”对“之”,“者”和“之”都是助词。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二下语文园地一)
天对地,雨对风,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语文园地三)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四上语文园地一)
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四上语文园地五)
对联按修辞技巧分为: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楼外青山 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雨落溪边(顶针联)
一夜五更 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 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 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 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五下语文拓展三)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按用途分为:通用联——如春联等,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和题答联等。对联按字数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长联(百字以上)等。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贴上联,左手方向为下贴下联),由上而下,不能颠倒。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B)
出自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 zhā 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元夜:又称“元夕”,指农历正月十五夜,也称上元节;自唐代元夜张灯,故又称“灯节”。 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可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与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在其中。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生查子·元夕》一说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A)
出自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古代的一尺各个朝代不一样,但基本都是十尺为一丈。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现在,三尺为一米。
综上,以周秦汉的度量衡来论,一尺等于今日23.1cm,以周秦汉三代的一仞也就是八尺算,8×23.1=184.8cm,一仞等于184.823.1cm,也就是:1.848米。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本句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自唐·王维的《鹿柴》。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别墅之一。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柳宗元的《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开篇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作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D)
隔岸观火计名源自唐代僧人乾康《投谒yè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典故】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简称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hán)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fán kuài)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 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攻打赵国。赵王赵歇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xíng)口(今河北井陉县北)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破釜沉舟出自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羽威震诸侯。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A、乌 B、巫 C、肖 D、萧 (C)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乌(wū):出自金天氏。 巫(wū):担任巫官后人有的以巫字为姓。 萧(xiāo):萧国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百家姓中姓氏读音:臧(zāng):鲁孝公儿子驱,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为姓。 解(xiè):出自姬姓,周朝贵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县),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单(shàn):源出于姬姓。 仇(qiú):出自九吾氏。 能(nài):周成王时,大臣熊绎因功受封为男爵,他的后代将熊姓去四点改为能姓。 逄(páng ):逄姓出自姜姓。 查(zhā):查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 盖(gě):春秋时期公族大夫受封于盖邑(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后代子孙就以封地为姓。 万俟(mò qí):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其部落族人以“万俟”为姓。 单于(chán yú):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的。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男角 B、女角 (A)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A)
十八般武艺,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也称“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现代人对“十八般武艺”的理解是泛指多种武器,或多种技能。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主要有四种说法:1.指“刀、、剑、戟(jǐ)、鎲(tǎng)、棍、叉、耙(pá)、鞭、锏(jiǎn)、锤、斧、钩、镰(lián )、扒、拐、弓箭、藤牌”。
2.与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gōng shǐ)。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戟、棍、钺(yuè )、叉、鎲、钩、槊(shuò )、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chǔ)。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这也是为今天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排列方法。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A、50元 B、100元 C、200元 (B)
绝句,或称截句,断句;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A)
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横戌无戊。 己(jǐ )、已(yǐ )、巳(sì);自己,已经,巳时。 未(wèi)、末(mò);未来、末尾。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诗曰:春季甲乙东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四季土。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A)
白马非马,这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白马”确实非“马”,公孙龙的辩法其实是指“白马”和“马”两个词的意义不一样,而这点却是任何人无法反驳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公孙龙要证明的是“白马”不属于“马”的一种,由于公孙龙偷换概念,导致其他人一直错误的从正确方向进攻,而一旦公孙龙占据主动,他就可以更换概念,从他的路上轻而易举的压死对方,因为他的概念就是正确的。简单来说,公孙龙用事实B证明B存在,再偷换概念说明A存在。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阿顺:阿谀奉承。 因:于是,就。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C)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为此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所以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
“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也可说明中国古代迎娶新娘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的“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蕴含着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的道理。
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发出的声音一致,则会发出宏亮且清晰的声音;形体如果端正者,则其所体现出来的影子也会是直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等。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靛(diàn)青。 蓝:蓼(liǎo)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得到健康成长。
语出《荀子·劝学》:“蓬(péng)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自然挺直,白沙混进了黑泥里,就和黑泥一样黑了。
“公生明,偏生暗”喻批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谓指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
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悫(què)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jié)所以分也。” 悫:诚实,谨慎。 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名履癸,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公产生正直明察,偏产生暗昧自私,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态度产生的六种不同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是士君子行为的首要准则,也是人们区分圣王和暴君的标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五下语文拓展二)
语出《荀子·劝学》:“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 半步,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 故半步叫“跬” 。 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劝学第一、不苟第三),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为孙卿。
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主张“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荀子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荀子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孟子》 B、《庄子》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则指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意指: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四下语文园地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的意思;第二、第三个“老”是名词,长辈的意思;第二个指自己的长辈,第三个指别人家的老人。第一个“幼”是动词,“抚养……”的意思;第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第二个指自己家的孩子,第三个指别人家的孩子。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四下语文园地二)
《孟子》是孟轲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一)《梁惠王》,(二)《公孙丑》,(三)《滕文公》,(四)《离娄lóu》,(五)《万章》,(六)《告子》,(七)《尽心》。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年),名轲,字子舆(yú),战国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孟子主张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出自《庄子·杂篇·渔父》。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在《庄子》的原文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指人性的花朵,最纯洁最诚实,便是真性;不纯洁不诚实,不可能感动人。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为这句话作注。 (六上语文拓展三)
《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已失传,今本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庄子》也是道家,到汉代道教出现后尊之为《南华经》。《庄子》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是我国古代最高哲学经典。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未提庄子的字),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庄子最早阐述了“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之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始祖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称为“老庄哲学”。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A、欧阳修 B、欧阳洵 (B)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传统讲分为:篆书字体、隶书字体、草书字体、楷书字体和行书字体共五大类。
篆(zhuàn)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miù)篆、叠篆等。狭义的篆体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指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miǎo)在狱中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qù)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分“秦隶”和“汉隶”。
秦隶也叫“古隶”,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用笔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汉隶也叫“今隶”。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汉隶较古隶规范,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书体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也叫大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两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楷书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
唐楷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楷书体,也就是狭义的楷书。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yú )世南、褚(zhǔ)遂良、薛稷(jì),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楷书四体。是:初唐欧阳询(欧体)、盛唐颜真卿(颜体)、晚唐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 fǔ(赵体)。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唐朝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为 “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苏轼创作的《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赞汉字【汪竹柏】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五上语文拓展三)
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
A、李贺 B、李商隐 (B)
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为了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诗文的佳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B)
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gǔn)负责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花了9年时间没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一种“息壤”(能自生自长的土),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他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其独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周密的考察。禹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确立了与鲧的"堵"相反的方针“疏”,就是拓宽峡口,疏通河道,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还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禹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 B、 左雌右雄 (A)
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摆放一对石狮或铜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摆放,也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也有雕成张着嘴的);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也有雕成闭着嘴的)。
狮子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为雄狮;狮子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因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所以门口的石狮有着“尊贵”、“威严”、“不可侵犯”的标记作用。现在的人在门口摆放石狮一般是用来辟邪显威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