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佛教《杂阿含经》中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人 常德市一中语文组)
【审题立意】
以下解读参考命题者提供的解题思路一、有关材料解读。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角度都是“无我”,关键词是“无身无我”“诸法无我”等,并指出不能过多注重自我,不要有“有我”的执念,从而不受到烦恼的影响,不会感到迷茫。
材料三的角度是“有我”,关键词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等,也就是要积极入世,承担使命。
材料四侧重指出要付出努力,相信功不唐捐(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而会有回报),兼有“无我”“有我”的角度,功绩不是哪一个人的,但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
二、“无我”“有我”的内涵
1.“无我”:无身无我,无私忘我,淡泊名利,淡化个人得失,超脱世俗追求,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学会宠辱不惊,懂得功成隐退,达到豁达、高贵的人生境界。“无我”可以是在付出、拼搏、奋斗时,可以是面对利益、荣誉、功劳时,可以是被烦恼、欲望、执念困扰时。
“无我”不是佛系遁世,不是消极低沉,不是直接躺平。
提示:“无我”的内涵相对多元,建议取最好理解和表达的角度。
2.“有我”:有主体意识,有自我意识,有个体的参与意识,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担当意识,有奋斗精神,积极入世,愿为敢为。 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应该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命运的“主人”,应具有自主的人格。“有我”还可关联到意识、自觉意识、权利意识等等。
但“有我”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不是一切行动为一己之私。
3.“无我”“有我”的联系。
“有我”和“无我”具有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
要做成一件事,先要“有我”,“有我”才能付诸行动,才能干事创业,才能有所成就,而切实行动起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但在追求过程中,又要做到“无我”舍身,甘于奉献,而非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功成之后也要“无我”,淡泊名利,淡看荣誉,失而不忧,得而不沾沾自喜,这样才能活得真实而坦荡。
可以梳理成以下逻辑关系:
①“有我”的行动、实干,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
②“无我”的人生境界,需要“有我”的付诸行动。
③从付出努力的“有我”,到高远、可贵的“无我”境界,再转化为另一种的“有我”境界(“无我”往往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华盛顿、鲍叔牙)。
④“有我”的努力,成就“无我”的境界;“无我”的情怀,指引“有我”的方向。
⑤“有我”强调行动(实践,实干,参与),“无我”强调修心。
【拟题示例】(均来自48分以上的作文)
“有我”“无我”的加减法
“有我”“无我”的二重奏
以无我之心境,绽有我之光华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付出有我,居功无我
以有我之行,成无我之境
登有我之梯,达无我之境
躬身入局,功成身退
挺膺有我,隐身无我
责任中有我,荣光下无我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语)
[开篇示例] ( 均来自高分作文或老师示范)
精彩开篇一:人的一生,不会是一马平川,直线前行,而注定有跌宕起落,有参差多样。有时站在高山之巅,有时处于深谷之底,有时显露台前,有时淡隐幕后,有时“有我”,有时“无我”。
精彩开篇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千百年来总是给人启迪: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无我” 和“有我”,就是这样一组关系,看似分处两板,实则彼此映照。
精彩开篇三:有人说,人要有“有我”的闯劲;也有人说,人贵有“无我”的境界。而在我看来,“有我”“无我”恰若月亮的晴和阴,園与缺。草木一秋人一世,“有我”“无我” 总相宜。
精彩开篇四:佛、道皆主张“无我”出世,而儒家则倾向于“有我”入世。两者看似有所抵梧,实则又相互依存与转换。平衡好“无我”和“有我”的关系,处理好人生的这道加减法,影响人生的走向与高度。
精彩开篇五:人的一生,应始终奏响“无我”和“有我”的二重奏。一种是《道德经》中的无身无我,与天地共生的悠远和谐,另一种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的高亢激越。(54分作文 作者:王诗绮)
精彩开篇六:佛经中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常”,而曾国藩则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一无一有,相伴相生。我们不妨怀揣“无我”之心,实践“有我”之行,演绎出尽态极妍的人生。(53 分作文)
【考场佳作】
世事无我,躬身有我
老子在《道德经》中和佛教《杂阿含经》中都提到“无我”的理念,诚然世事无常,追求“无我”确实为一种摆脱世间烦恼的方法,但与“无我”相对的——“有我”,又该如何处之?我认为,应该做到“世事无我,而躬身有我”。
何为“无我”?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佛教《杂阿含经》中也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无”,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无我”在我看来,便是要心灵,解开对心灵的桎梏,莫把思想总困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当中,超脱思想局限,怀抱包容的世界,接纳自然的观点,来轻松从容的看待事物,为人处事。
何为“有我”?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的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这给我们当代青年的启示便是: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当代青年必定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去,必定要亲自参与这历史的进程,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社会各界各方面发挥个人的作用,贡献个人的力量。面对这一切发展着的事,当代青年投身其中,堂堂正正地挺起胸膛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此谓之“有我”。
何时有我?何时无我?
“无我”的境界则是个人的,我们必定要在个人的、个人的行为举止、个人的世故却不世故中臻于至善至美的无我境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这不仅指对个人境界与思想的,同时也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贡献与实践。胡适先生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功不唐捐正所谓此,我们要怀着“功不唐捐”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去,努力不会白费,成功由大家一起见证。习曾说:“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这样的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相结合的,正是我们要敬仰与追求的。
面对世事变化,需“无我”的境界;躬身实践,则要致力“有我”,在功成之后明白不必在我,却必定有我。故所谓“世事无我,躬身有我”,正是我对“何时无我,何时有我”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青年一辈将用青春来诠释的答案。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捍盛世之中华,愿世事无我、躬身有我,强国有我!
点评:
“世事无我,而躬身有我”,文章开宗明义,切合题旨,材料丰富,“无我”“有我”的论述分析准确,内容项打18分。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表达项打18分。发展等级在词语贴切、材料新鲜上打16分,共52分。
无我之境,有我之尽
白云苍狗,是非烦恼纷纷扰扰。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新的困扰,新的问题,而如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也就是说,达到一个无我之境。↵
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其主,正如老子所言:“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便是将自身与万物为一、世间事变化无常,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是没有一个“我”存 在的,而之所以人们总在此间感到迷茫无措,是因为总是在执着于有一个“我”,忘身自我,投于天地,方可达到无忧的无我之境。
与无我相对,便是有我,当人身处无我之境时,是否还应有我?听上去似乎这一提问都略为可笑,身处于对立面的两件事物,就如数学中的互斥事件一般不可同时发生。但当究其深层时,便会发现二者并非鱼与熊掌,可以得兼,那便是在达到无我之境时,做到有我之尽。
有我之尽,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我的尽心、尽力、尽责,随着时代浪潮的滚滚涌动,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群体身上所担之任则更为重大,因此我们应如浪花一般投入时代浪潮之中,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胡适在《致毕业生》中所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不必唐捐。”这便是教导人们要去尽心尽力的完成每件事,没有任何一份努力会被辜负,这其实也是无我与有我的一种有机结合。先达到有我之尽做到最大的努力,即使当下没有成功也不必为此而 以烦忧,又达到了超脱的无我之境,换而言之,有我与无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而做到有我,还需做到一点便是尽责,像曾国藩所说的“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就是在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时,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自己该担的责任,在负责、尽责之中达到有我。
以无我去面对世事的烦忧,以有我去应对该承担的责任,该努力的事务,对忧虑和迷茫持有超脱的态度,对本分之事抱着尽心尽责的努力,于我之境中亦能有我之尽,在有我之尽方能达到无我之境。便可在无我与有我之间活得自在、 精彩。
点评:
有我之尽,尽心尽力尽责,方能达到无我之境。文章切合题意,观点鲜明,内容较充实,内容项打17分。语言流畅,结构完整,表达项打16分。发展等级在观点具有启发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打14分,共47分。
以“有我”达“无我”之境
“有我”即存在于自然中的我,可指追求突显自己理想从而体现自身的我。“无我”指一种发展的高度,是超脱自然之外的东西。但也要通过“有我”过渡到“无我”即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为了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地去找到对自身有利的东西,实现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也有在适应时代的变迁,努力向外界汲取知识也是一种首当其冲的做法,所有的机遇和挑战都是我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的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每个人都会在这些机遇或挑战中遇到所谓的瓶颈期。度过这个瓶颈期便是向前迈进一大步,否则退步或停滞不前。如何快速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得调整自己的节奏,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节奏。其次,多多参考别人成功的经验,但不能直接照搬,这样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最后,积极正面地面对,可以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成功的路途十分坎坷,过程也比较漫长,坚持是等待成功,抓住时机的最好的品质。
理想是扬风起航的船帆,也是路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追求的人,在达成一件事之间这些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的滋味,自己的征程在哪里。这是十分可悲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首先为自 己立下一个明确的小目标或者先立下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如此来激励自己。我要走的道路就是这一条,我要往这一条路不断奋进。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若要除去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我认为在这个充满物欲的时代若是只有“无我”是不可能实现的。肉体的贫穷很有可能导致精神的贫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我”也是在“无我”中包括的。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也会影响他的行为习惯等。会给这个人带来看世界的另一种看法,可能会影响他的发展轨迹。
面对着复杂的世界,有许多不能预测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的事,拓宽自己面对世界发展的眼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水平,从而到达“无我”的境界。
点评:
虽然开头结尾都都涉及了关键词“有我”与“无我”,但文章主体内容与材料没有关联,内容项打7分。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表达项打13分,发展等级打10分,共30分。
让“有我”与“无我”齐飞
古时,老子《道德经》与佛教《杂阿含经》都说明了去除烦恼与迷茫其根本要无身无我。而曾国藩与胡适却都强调要担负自己的努力责任。
那么,究竟是要“无我”还是要“有我”呢?其实,“无我”的境界离不开“有我”的实践的,而“有我”的实践中则要拥有“无我”的境界。
如果在实践中没有“有我”而只有“无我”的境界,则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中国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而如果在“有我”的实践中缺乏“无我”的境界,则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迷茫,烦恼则会堆积,人们 越来越颓废,社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所以,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应当将“有 我”与“无我”统一结合,发挥二者的共同作用。
在将“有我”与“无我”统一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培养稳重的心态,树立自己的目标。在2022冬奥会自由式滑雪中,谷爱凌在教练告诉自己求稳时,却要拼尽全力,在最后一跳时保持冷静,最终完成了历史上无人实现的1620,为中国夺得金牌。在以前的1620试跳时,谷爱凌摔了无数次,甚至出现过短暂性失忆,但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压力面前,仍然保持冷静,相信自己,最终在冬奥会上大放光彩。美国人在媒体上辱骂谷爱凌忘恩复义,可是她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要为中国而努力。所以,谷爱凌在“有我”的实践上中拥有“无我”的境界,最终取得成功。
在将“有我”与“无我”结合统一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位,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中国党在时期,在不知道和看不到未来时,仍然承担中国的责任。近期上映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伍千里率领的第七穿插连,在面对美国强劲的陆战一师,在武器落后,人数落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冷静,实施紧密的作战计划,即使是死,仍然要完成炸毁水门桥的任务,担负起复兴中华,建立中国的军威的责任。
新华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必须要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做到“有我”与“无我”的统一,遇到困难保持冷静,不要被烦恼左右自我,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点评:
《让“有我”与“无我”齐飞》,文章标题即观点,符合题意,主体内容论述如何做到“有我”与“无我”的统一,但论据不能支撑论点,且论证分析时没有扣住关键词,使文章泛泛而谈,言不及义,论述过程有粗暴说理现象,内容项打12分。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表达项打14分。材料新鲜,发展等级10分,共3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