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研究
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教学要略
—
—以《改造我们的学习》公开课为例
文/上海市上海中学徐承志
【摘要】将语文课中的单篇教学置于任务群视域下推进,可以借助任务驱动,让课堂充满人文张力,促进师生联动,形成启发式、合作型课堂;同时,将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后作业可继续升华学习任务。
【关键词】任务群单篇教学合作型课堂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全新的理念规划。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给出了单元学习任务提示。然而,虽然教材的每个单元最终能够匹配到相应的任务群,但依然是通过主题整合而成单元的,每个单元又由多个单篇文章(学习素材)组合而成。如何处理好单篇文章教学和单元任务群的关系,成了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公开课教学为范例,分析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开展单篇教学。
一、单篇教学的实践描述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沪版高二语文教材2019年调整补充的过渡性文本。这次公开课选用这篇文章作为任务群视域下单篇教学对象分析,是因为这一篇文章有几个鲜明特点。从内容属性而言,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中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从文体属性而言,则可划归''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从学情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写作的时代距今较为久远,文章涉及的内容与当今社会有着明显的“疏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现实认同。作为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最为重要的三篇讲话稿之一,这篇文章信息容量很大,又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要从丰富的内容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向并不容易。最后,作为领袖的文章,学生在理解时容易进入一种先入为主的误区,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回归文本并进行理性分析值得思考。
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特点,笔者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本文的文体属性上,并且通过任务群的设计,将文本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这是一篇在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章,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文章进行把握,笔者从文史两方面进行“补课”,阅读大量材料,从而实现了对这篇文章更准确的把握,为后续授课奠定了知识储备基础。
二、单篇教学的学术张力
将此次单篇教学放在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分析,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彰显以下三个教学学术张力。
1.关注情境设置,以任务驱动预习
首先,本文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一改常见的预习方式,提前设置情境并发布任务。
任务:学校《纵横》校刊准备组织一次以“这才是同学们心中最好的演讲稿”为主题的评选活动。校刊主编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投选,打算为同学们准备一份相对科学的评分量表。特邀你作为顾问,参与量表的制订。
在任务群视域下,预习不应该仅停留在单调的文本阅读上,而应该以发布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其次,在发布学习任务时,我们要处理好课文与学习任务的关系。虽然课文应当更多地充当学习的素材,但是这不意味着预习就可以脱离文本。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关联,将细读文本作为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应当是教师在设置情境发布任务时,最需考虑的问题。为了使得学生紧扣文本,笔者设置了三个预习问题:(1)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2)请评价本文的核心观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果请你为这篇演讲稿进行评分,你会打几分(满分100)?你会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评分?各角度分值多少?请阐述你的评分理由。
其中,问题(3)是核心问题,它可以理解成一个大情境下的小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先
102020/4A施代永歹专题研究
自主思考演讲稿评价的相关角度,然后认真对文本进行细读,给出自己的分数和打分理由。问题(1)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把握。问题(2)则侧重提示学生思考对文章诸如“思想性”这一角度进行评分时应当具备哪些依据。三个预习问题相互关联,围绕着学习任务设置,而任务的完成,又得依靠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2.促进师生联动,营造启发式、合作型课堂
在任务群视域下,课堂教学应当视作是预习的延续。预习当中设置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师生联动的方式,优化学习任务,完成方案。在任务群视域下,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任务的完成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课堂中教师更应当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并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方向和方法的启发,师生联动,营造启发式、合作型课堂。
为了更好地营造启发式课堂氛围,教师要慎重对待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环节设置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堂课中的教学环节数量要严格控制,不宜过少,也不要过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课中,笔者安排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1)设置情境导入,发布任务;(2)联系演讲稿的文体外在要素,评析本文的思想、结构、内容等内在要素;(3)通过语段赏读,评析本文语言的对象性、场合性、目的性等外在因素;(4)回归情境任务,探讨演讲稿评分各要素比重。
其次,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考虑各个教学环节与学习任务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立合适的学习任务,是衡量一堂课是否具备“高立意”的重要因素。环节(1)是导入部分。环节(2)意在启发学生明晰在制订演讲稿评分量表时,先要考虑文本要素。环节(3)意在启发学生关注文体要素对于演讲稿评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环节(4)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演讲稿评分各个要素之间的比重关系。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全部紧密围绕着“制订演讲稿评分量表”这一学习任务设置。
第三,教学环节紧密围绕学习任务开展的同时,必须将教学落实到文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把文本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而具有思辨性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环节(2)中,对学生预习中的评分角度进行归并后,学生着重就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进行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补充相关的材料,启发学生理性地评价一篇演讲稿的思想水平和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环节(3)中,笔者通过安排替换朗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在赏析本文语言特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环节(4)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开放性讨论,紧扣“高思辨”理念进行,其讨论和分享思路的过程,有助于实现“思维提升”这一目标。
最后,教学环节要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以教为主转换为以学为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布置课堂,并且大胆地撤去了讲台,力图营造合作型课堂。这样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任务。唯一与学生不同的是,教师既是参与者,更是启发者、引导者。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身份转换,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潜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高互动”,实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初衷。
3.贯穿首尾,以课后作业继续升华学习任务
在任务群视域下,学习任务应当被视作贯穿预习、课堂、课后作业全环节的驱动。预习重在通过发布学习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重在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方案,教师进行启发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方案进行完善;课后练习则应当在课堂和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作业的方式,进一步驱动学生主动对任务解决方案进行再升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本课的课后作业是请学生制订一份完整的演讲稿评分量表,并对量表设计进行阐释。这份课后作业和预习、课堂教学形成了完整的任务链。
与以往相较而言,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教学,本质上与我校"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做到"高立意”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强调“高互动”能切实地使得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注重'‘高思辨”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任务群”这一新理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切都要推倒重来,相反,殊途同归或许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探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