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28:44
文档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
推荐度:
导读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苗族人民每当丰收喜庆,祭祀集会,都要擂响震天大鼓,以震妖魔,乞求幸福安康。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还有很多,然笔者始终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观点。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自我激励。苗族鼓舞的很多舞蹈动作都较好的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型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 

   (一)鼓舞的艺术分类 

   湘西苗族鼓舞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故而名称也多。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县以及贵州的铜仁、松桃县一带,有跳鼓脏、椎牛跳鼓舞、调年鼓等称呼。表演主要分单人鼓、双人鼓、四人鼓、群鼓等类型。 

   1.单人鼓。单人鼓又分女子单人鼓和男子单人鼓,但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一人敲鼓腰打点节奏时,一人击鼓表演。女子单人鼓在椎牛后举行,一妇女两手各持一根尺长的鼓棒敲鼓边伴奏,手执双槌的舞者跟着敲边的节奏,打鼓面起舞,另有人用锣、大号、唢呐、二胡等乐器为鼓点伴奏。 

   2.双人鼓。双人鼓一般为一鼓二人,分男子双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女花鼓舞三种。其中,一男一女跳的,称为男女花鼓舞。以鼓传情,以表示婚姻和谐美满。 

   3.四人鼓。四人鼓有四鼓四人、一鼓四人和二鼓四人三种(还有三鼓三人的)。它是单人鼓、双人鼓的组合。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协调,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 

   4.八人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特制了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叉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 

  5.群鼓。在大型民族节日盛会上,多举行集体鼓舞(群鼓)。主要是将多面鼓摆成阵式,有梅花型、品型、方型、棱型、圆型等。多者一次达九十九面鼓。 

  (二)鼓舞的表演时间 

  根据民俗史料显示,苗族以上五种鼓舞多在农闲时节农历十月、十一月(跳香会、赶年场、过苗年)、正月、三月三(清明歌会)、四月八(樱桃会)、六月六、七月七(赶秋)等节庆活动中举行,这在(康熙)《红苗归流图·农毕鼓脏图志》、(乾隆)《乾州厅志》卷四《红苗风土志》等文献中多有反映。苗族鼓舞举办时间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四季、农历天干地支、天地之气的运道与吉凶、时间观背后的天人合一观点等联系在一起,又平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三)鼓舞之乐 

  正如前面所说,苗族鼓舞的表演多为庆年或请神。一套苗族鼓舞的完整音乐大抵分祭祀及击鼓音乐两部分。 

  1.祭祀音乐。 

  据考察证,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就有三十六堂鬼、七十二堂神的说法。旧时,苗族人民遇上天灾人祸,就向神祈祷,求神保护,此时,苗老司根据各套法事的不同内容,用清唱的形式,演唱苗老司歌。 

  苗老司歌的音乐别具特点,首先是曲式结构的特点。一首完整的苗老司歌是由引子、唱腔、尾子三个部分结构而成。 

  2.击鼓音乐。 

  苗族鼓舞的击鼓音乐有纯鼓点、鼓点加唢呐、鼓点加苗歌等三种音乐形式。 

  a.纯鼓点乐:苗族鼓舞的鼓点与舞蹈是完全统一、完美结合的。有人说.苗族鼓舞只要听其鼓点,即可想象其舞;只观其舞,即可听其鼓点。

文档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