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ction 1 概述
一、定义
⏹突发事件(abrupt accidents)
⏹突发环境事件(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abrup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1.突发事件
①定义: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②分类:
⏹自然灾害类
⏹事故灾难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类
⏹经济危机类。
2.突发环境事件
①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②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辐射环境事件。
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露,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有区别吗?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1.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常量的排放,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和途径,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质。
⏹但突发环境事件则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往往突然发生、始料未及、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2.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
⏹由于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规模及污染物种类具有很大未知性,所以其对众多领域如大气、水域、土壤、森林、绿地、农田等环境介质的污染范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负面影响的多重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还会造成人员死亡、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
⏹事件级别越高,危害越严重,恢复重建越困难。
4.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由于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规模、发展趋势各异,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所以具有复杂性。
⏹事故发生瞬间可引起急性中毒、刺激作用,造成群死群伤;对于那些具有慢性毒作用、环境中降解很慢的持久性污染物,则可以对人群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效应。
三、分类—七类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物质分类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分类
⏹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地域空间(或介质)分类
分类
(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
(2)毒气污染事故;
(3)爆炸事故;
(4)农药污染事故;
(5)放射性污染事故;
(6)油污染事故;
(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Ⅲ级)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Ⅳ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事件发生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三)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Section 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一)急性刺激作用:若为刺激性气体所致。
1.轻者可引起接触部位、眼睛、咽喉局灶性急性炎症;重者可致角膜脱落,皮肤灼伤。
2.急性中毒性肺水肿,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剌激期:接触毒物起和发生轻微的上呼吸道粘膜剌激症状 。
⏹潜伏期:约2~8天,这时期剌激症状减轻。
⏹水肿期:症状与非中毒性肺水肿相似,如咯粉红色泡沫痰 。
⏹恢复期:肺水肿逐渐消退,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二)急性中毒和死亡
⏹窒息性气体或其它有毒化学品所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引起群体性中毒、死亡。
(三)外照射急性放射损伤
⏹若放射源丢失、失控、意外事故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使得人群暴露于高强度外照射,从而引起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骨髓型,当吸收剂量为1.0-10.0Gy
肠型,10.0-50.0Gy
脑型,50.0Gy以上
(四)对暴露人群的慢性、潜在性健康危害
⏹具有较强蓄积作用的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汞、镉、铅、铊、砷;
⏹某些放射性核素,如镭、钴、铀、铯等。
⏹由于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彻底降解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且可进入食物链,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
(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心理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抢救人员也可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如急性压力综合征中的亚综合征(subsyndromal cases),严重的也可发展为PTSD。
⏹还有就是由于心理受到刺激,可使原来患有的某些心身疾病加重或恶化,如高血压等。
二、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社会安定的影响
(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Section 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emergency preparation)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预警、紧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所制定的一系列工作计划。是环境应急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前期工作。
Section 3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
⏹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二、组建指挥协调系统
⏹三、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一)广泛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二)加强监督执法,消除事故隐患;
(三)收集基础资料,建立管理网络。
二、组建指挥协调系统
三、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一)制定应急预案,举行实战演练
(二)完善预警系统提高应对能力
一个完整的预警系统应包括以下部分:
⏹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资料库
⏹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
Section 4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紧急启动预警系统
⏹据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为Ι、Π、Ш、Ⅳ级。
⏹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二、快速执行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emergency respond):预警系统紧急启动后,地方各级及有关单位,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采取的所有应对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信息上报、应急监测、医疗救助、紧急疏散、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
(一)应急响应分级
1.特别重大(Ⅰ级响应)
2.重大(Ⅱ级响应)
3.较大(Ⅲ级响应)
4.一般(Ⅳ级响应)
⏹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Ⅰ级应急响应由环保总局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二)应急响应程序
(三)信息报送与处理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初报:
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可用电话直接上报。
⏹续报:
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随时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
在事件处理完毕后,采用书面报告立即上报。
(四)指挥和协调
1.指挥和协调机制
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①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②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③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④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⑤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⑥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⑦及时向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三、立即实施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
⏹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四、及时进行泄漏处理
⏹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
⏹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五、开展紧急医疗救助
⏹现场紧急医疗救助
搜寻、营救及急救治疗
⏹安全疏散周围群众
(1)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六、切实做好应急保障
⏹资金保障
⏹装备与物资保障
⏹通讯与运输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
七、应急终止及后期处理
(一)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①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②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③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④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⑤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二)应急终止的程序
①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②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③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三)应急终止后的处理
1. 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有关部门负责编制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3.应急过程评价。
4.根据实践经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5.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五节 简易监测方法
⏹特点:便于野外或现场监测、快速、简便、低廉、专业要求低
⏹缺点:非标准方法、缺乏法律依据、监测精度较低
第五节 简易监测方法
一、简易比色法
(一) 溶液比色法:
纳氏比色管、标准色列
适合:浓度较低、颜色很浅的溶液
应用:较清洁地表水与地下水色度、pH、非金属、金属;部分空气污染物
二、检气管法
(一) 载体的选择与处理
1. 硅胶
2.素陶瓷
(二) 检气管的制备
1. 试剂和载体粒度的选择
2. 填充载体的制备
3. 检气管的玻璃管及封装
(三) 检气管的标定
1. 浓度标尺法
以浓度对变色柱长度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取整数浓度的变色柱长度制成浓度标尺,供现场使用。
2. 标准浓度表法
三、环炉检测技术
(一) 基本原理
纸层析+显色剂
分离、浓缩
定性、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