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29:49
文档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

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一)谁是全球变暖的元凶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候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们发现,地球逐渐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他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气温的升高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水蒸气分子由
推荐度:
导读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一)谁是全球变暖的元凶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候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们发现,地球逐渐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他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气温的升高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水蒸气分子由
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

(一)谁是全球变暖的元凶

    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候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们发现,地球逐渐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他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水蒸气和气温的升高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水蒸气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两个轻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这种结构的分子吸收光辐射的能力比氧气、氮气等双原子结构的分子要大得多。二氧化碳、臭氧分子也是三原子分子结构,但其分子中的原子质量差没有水蒸气分子中的原子质量差那么大。在水分子中由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更强。

    其次,水蒸气和气温之间还能够相互“促进”。自从工业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确实上升了,但水蒸气的含量也同样上升了。要知道,当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物中最多的两种物质,一个是二氧化碳,另一个就是水蒸气。而且,水蒸气与大气温度能够形成正反馈的机制;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液态水蒸发量增加,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气温于是继续升高。当然,其他的过程阻碍了这个正反馈机制。比如,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产生大量的云,天空中的云越多,就会在高空挡住更多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效果彼此之间达到平衡,因此在地球的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温之间不会产生明显的正反馈机制。但是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大气中的平衡,正反馈机制启动,全球变暖就开始了。

     最后,水蒸气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会随陆地温度的不同,改变自己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或者反之。水的固体、液体、气体转换的过程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因此,水蒸气对大气的影响比在大气中仅以气态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要大得多。

    由于以前人们普遍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看作全球变暖的原因,因此深受全球变暖的国家号召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许多环保组织也对一些大国的工厂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促进全球变暖的“自私”行为口诛笔伐。可是现在水蒸气却跳出来,搅乱了人们的设想。如果二氧化碳要排放,水蒸气岂不是更要排放?

    有的科学家甚至推测,水蒸气的增多引发了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使保存在土壤和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二氧化碳就成了无辜者,而水蒸气的罪过就更大了。

    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可能都成为徒劳。直接水蒸气的排放,似乎又不可能实现。面对全球变暖,人类还需探索更科学的环保途径。

1、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的新的解释是什么?

                                                                             

                                                                             

2、水蒸气和气温具有怎样密切的关系?

                                                                            

                                                                            

3、作比较是本文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说明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4、第3段中加点的短语“两种效果”具体指什么?

                                                                            

                                                                            

5、文章最后两段中加点的词语“推测”“可能”“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皮肤——身体最大的器官

    作为身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功能强大。可其重要性却远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除了为身体抵挡风吹雨打,皮肤到底还有什么功能?

    无瑕的皮肤是件多么美好的东西!我们爱护它,滋养它,试图改善它。但是我们通常只把它当作一层皮。其实这是误解和低估了皮肤。人类自己从未造出过比它更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

    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它的最外层——表皮,比莎伦包装膜还要薄。它能抗污和防水。编织紧密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保留水分,而把不必要的水挡在外面。死去的和脱落的细胞在表面紧凑地排列好,使皮肤更坚韧,就像一层透明的装甲衣,一旦需要的话,由干细胞组成的表皮就会加固皮肤。生产色素的黑素细胞能够抵御皮肤的头号敌人——阳光,这东西对皮肤的中间一层——真皮的伤害特别大。

    真皮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它能紧致肌肤,随着胶质被不断降解,就会产生皱纹和皮肤松弛。真皮下面就是皮下脂肪,它能软化皮肤质地。分布在皮肤中的还有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这些小东西在有化学邮递员——荷尔蒙的血浆里游泳,白细胞则在一旁漫步。大量的神经忙碌地穿梭其中,把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器官。接受良好的感觉神经末梢,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和细心处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爱抚玫瑰的美好花瓣 ,却因为害怕被它的刺扎痛而退缩。

    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神经——免疫——皮肤——内分泌的网络把皮肤当作是一个自主、难以驯服的智者。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它主人的情况。想想看,如果一不小心泄漏了心里的秘密,你就会脸红;有 什么东西出毛病时,皮肤就会出鸡皮疙瘩发出警告;收缩的皮肤透露出你的害怕。它作为内分泌器官也有充实的生活,为身体的其它部分制造像维他命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虽然不大清楚为什么,但是很多大脑里发现的神经传递素也是由皮肤制造的。

     另外,皮肤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思想和皮肤的交流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例如,在没有搔痒或者拍打的情况下,大脑可以不可思议地让你没有外因而感到痒。情绪压力会影响到表皮的保护功能或者在内部引起炎症反应。皮肤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前哨,它有专门的白细胞,能够吃掉入侵的微生物,并引起全身的免疫反应。因为皮肤在这方面功效卓著,所以研究人员要挑战古老的实验,把牛瘟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这种免疫力的肌肉里,这样可以减少痛苦,这类似肺结核实验。虽然只用了剂量中的小部分,但是效果好象还不错。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皮肤的功能,试概括皮肤有哪些功能?

                                                                            

                                                                            

2、第3段、第4段中的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3、第2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5段中加点短语“充实的生活”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三)未来的机器人

    在电视上看见日本新力公司的新机器人摇屁股、跳舞、唱歌的可爱模样,不少人一定心痒痒,想买个回家玩玩,不过这“小人”玩伴可不便宜,据说大概与一辆名贵汽车不相上下。

    说起机器人,大家心目中大概都是这类“人形”的东西,其实大部分机器人并“不像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最近研发的“机器人记者”来说,样子就像一辆四轮小板车。

     想象以下场景:在战争地区,一个人被战机追击,躲进山沟中。他突然发现有异动,一辆四轮小车颠簸爬过石头走过来。他举打算开火,却看到车子尾巴挂着和平旗帜。车头伸出一根长长铝棒,前端挂着个像电子记事簿的东西。不过,它上面却多了两个耳朵,好象米老鼠一样。真是个有趣的小东西!仔细一看,小耳朵原来是摄像机镜头。双方对峙时,电子记事簿的小屏幕亮了,出现了人脸,并开口说话:“你好,我是某某电视台记者,这是现场直播访问,请问战争的滋味如何?”多么有趣呀!

    战地记者是艰难行业,工作辛苦不说,有时连性命都不保。最麻烦的是,军方有时记者行动,就如这次美军追剿奥马尔余党的行动,就不让记者进入阿富汗前线战区,使记者无法得到最直接的消息。

    “机器人记者”发明者克里斯想,美军可以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入敌去,别人也可以利用“机器人记者”到前线采访。他于是采用互联网、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电子视像会议等现代科技,以个人电脑及互联网控制“机器人记者”。

    不过,他不认为这“机器人记者”能取代真人记者,它无法判断现场情况,又不懂得分析,纯粹是记者采访的新工具。

     代替人类执行危险任务是开发机器人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拆除、进入辐射、有毒或高温环境等等。另一方面,现今的机器人却有许多新用途,甚至只做些轻松工作。SDR—4X机器人就是设计来“住在人们家中,与主人共处”。SDR—4X脚上装有传感器,能在地毯或其他不平地面上走动,跌倒了也会自己起身。眼睛是两台摄象机组成,不会把桌角当成地上花纹。日本很流行这类“保姆机器人”,本田搞了一个能在产品展示厅走来走去,向顾客招呼问好的“接待机器人”,还很荣幸的受邀到美国,为纽约股市敲锤开市。

    在世界各地,机器人明显地从工厂走进家庭。由于人工智能、声音及图形识辨科技、无线电脑网络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家庭机器人更“自立”与互动,不再需要遥控。它们将成为家中“保姆”,照顾孩子学习玩乐,协助老人家更衣洗澡,提醒病人定时吃药。家中的洗衣吸尘等麻烦工作,当然更要交给它们。

    随着人口老化,机器人照顾老人的任务或许可加强。据统计,医院或养老院中的护士平均花上两成时间陪伴老病人上厕所、照顾他们进餐等,以后,这类工作大概可由“机器人杂工”来担任。

1、文章中谈到了哪些类型的机器人?本文开头所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克里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发明了“机器人记者”?他又是如何理解“机器人记者”的作用的?                                                                  

                                                                             

                                                                             

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试从选文中找出一例作分析。

                                                                             

                                                                             

                                                                             

(2)请以选文第3段为例,分析其语言表达风格在说明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机器人从工厂走入家庭,对人们的生活很有帮助,解决了人们的一些后顾之忧;但也有人存有忧虑:机器人进入家中,会不会影响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不会使人的某些机能丧失?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表述一下你的看法。(50字左右)

                                                                             

                                                                             

                                                                             

说明文答案

(一)

1、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2、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强。水蒸气和气温之间还能够相互“促进”。水蒸气对大气的影响比在大气中仅以气态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要大得多。

3、通过水蒸气与二氧化碳的对比,说明水蒸气是全球变暖的元凶。

4、一是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二是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产生大量的云,在高空挡住更多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

5、都不能去掉。(应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来分析不能去掉的原因)

(二)

1、皮肤是很好的保护罩、传感器和通报器,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

2、第3段中运用比喻,更形象地说明皮肤作为保护罩的功能。第4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皮肤作为传感器的功能。

3、不能去掉。我们对皮肤功能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只是把它当作一层皮,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又不是所有人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所以是“通常”,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为身体的其它部分制造像维他命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

(三)

!、文章中谈到了执行危险任务的机器人和“保姆机器人”“接待机器人”等生活机器人。本文开头所举的实例具有开篇生动、引人入胜的作用。

2、战地记者工作辛苦,有时连性命都不保;美军可以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入敌区,人们也可以利用“机器人记者”到前线采访。他不认为这“机器人记者”能取代真人记者,它无法判断现场情况,又不懂分析,纯粹是记者采访的新工具。

3、(1)示例:“以后,这类工作大概可由机器人杂工来担任。”一句中“大概”一词写出了对将来机器人杂工作用的一种猜测,准确严密。

(2)这一段中,作者用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写,把“机器人记者”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4、略。

答案

(一)、长大1.健康勇气年龄的优势(年轻)单纯的个性(单纯)(4分,每空1分)2.要珍惜青春时光,让生命更充实更辉煌。(3分,意思对即可)3.能扣紧该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能从一个方面回答给2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给2分,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能围绕“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这句话,选择一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即可。(4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但语言表达不清的只给2分;言之有理,语言表达清楚的给3分;阐述较严密或见解有新意的给4分)

(二)、秃的梧桐1. 憔悴   2.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3.  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4.4分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5.3分  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6.3分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三)、 生存的地方

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做事  事情2.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4.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5.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6.“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7.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一)长大

    ①曾经多么迫切地盼望长大。不知不觉,你的肌体强壮了,你的思维敏捷了,你开始忙活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你会感到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青春的时光如一块块砖石,垒起人的四堵墙———

    ②你的健康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开创你钟爱的事业。这世界很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著地踏上跋涉的征程。

     ③你的勇气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动力。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地去描绘。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有能力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同时要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④你的年龄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优势,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只有在此刻,一个人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尤其是,此时你有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你有机会脱颖而出,你有时间从头再来。

    ⑤你的单纯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应品尝一下。你不需要所谓的成熟,你没必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因为单纯,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珍惜单纯的心境,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睿智的思考。

    ⑥四堵墙,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可是,请别忘记:青春短暂。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羡慕他人的成就超出自己,你感悟到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出色,那时,你就浪费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青春岁月里,金钱我们可以不要,享受我们可以舍弃,惟有宝贵的时光不可丢弃。我们脚下原本是遍地荆棘,没有我们辛勤的开垦,就绝不会花团锦簇。当每一个日子忙忙碌碌又不露痕迹地逝去,你要想,我们青春的每一个刻度都弥足宝贵,自己生命中的这块砖,是否坚实地砌在了青春的大厦上。为了无愧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青春这沉甸甸的日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辉煌。

1.作者认为“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因为青春拥有       、和              、        和            。

2.从全文看,作者告诫我们的是                                                。

3.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你的单纯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的理解。

                                                                             

                                                                             

                                                                             

4.你认为“支撑住你青春的大厦”的,除了文中这“四堵墙”还有什么?请选择一个方面简述你的见解。

                                                                             

                                                                             

(二)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的词语。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1)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2)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3)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4)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5)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_,后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

2.第② ③ 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这”指____               _   “这样”指_____                              。

3.作者在第(2)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

                                                                             

                                                                             

4第(3)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6.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                                                                7.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文档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

说明文语段阅读训练(一)谁是全球变暖的元凶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候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们发现,地球逐渐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他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气温的升高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水蒸气分子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