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31:13
文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词语拓展1.描写声音的词语: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2.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描写繁星的词语:密密麻麻群星密布半明半昧(宽阔)的钱塘江(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可爱)的水塘(灰白色)的鹅卵石(新鲜)的花瓣(古老)的传说(闪闪烁烁)的星星重点句段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推荐度:
导读第一单元词语拓展1.描写声音的词语: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2.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描写繁星的词语:密密麻麻群星密布半明半昧(宽阔)的钱塘江(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可爱)的水塘(灰白色)的鹅卵石(新鲜)的花瓣(古老)的传说(闪闪烁烁)的星星重点句段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第一单元

词语拓展

1.描写声音的词语: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2.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

摩肩接踵 人头攒动

描写繁星的词语:密密麻麻

群星密布 半明半昧

(宽阔)的钱塘江  (蒙蒙)的薄雾

(隆隆)的响声    (高高)的点苍山

(细细)的溪水    (可爱)的水塘

(灰白色)的鹅卵石    (新鲜)的花瓣

(古老)的传说    (闪闪烁烁)的星星

重点句段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写观潮人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用“闷雷”来形容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十分贴切,也暗示出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把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比喻成一条白线,

形象地描绘出江潮从远处而来的形态。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形象地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样子。从形态和声音两个方面来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充分体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

3.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这句话让我们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潺潺的溪水,穿过碎石、穿过草丛,散发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

4.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将月亮,水塘写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这个画面可以概括为水塘映月。

小练笔

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走月亮》这篇课文写一写。

我记得月下乘凉的情景。月亮发出一束束淡黄的柔光,洒遍奶奶家的小院。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爱抚自己的孩子一样。院子里的树隐隐约约,树叶闪着亮晶晶的光。院子里的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感知课文

1.《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2.《走月亮》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二单元

1.含有数字的成语:横七竖八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2.含有近义词的成语:腾云驾雾

和颜悦色 日新月异

词语搭配

(丰满)的豆荚   (广大)的世界

(愉快)的想象   (兴奋)的眼光

(柔嫩)的叶子   (健康)的光彩

(清朗)的夜空   (猛烈)的风雨

重点句段

1.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2.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课文的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开始写飞机,是因为课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先写飞机在夜里能安全飞行,后写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这句话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诗句本意形容纷纷扬扬的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课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仿写句子

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仿写排比句)

答: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没有贫困,没有伤痛,也没有分离。

2.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用关联词语仿写句子)

答: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仿写设问句)

答:用什么创造美好的生活?用的是我们勤劳的双手。

日积月累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第三单元

近义词

注意—注目 舒服—舒适 均匀—匀称

搜索—搜寻 慎重—谨慎 选择—抉择

反义词

仔细—马虎 简朴—奢华 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隐蔽—暴露 伟大—渺小

古诗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的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诗人的评判,此处的梅雪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我们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取长补短的道理。

1.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均匀”一词写出了叶子在墙上分布平均,间距相等,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几句话运用“触、变、巴、拉、贴”等动词,详细写出了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上伟大的工程呢?)

答:因为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而且蟋蟀修建的住宅具有干燥、卫生、清洁等特点

1.《古诗三首》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揭示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阐述了对梅、雪的评价,说明了二者各有所长。

2.《爬山虎的脚》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法布尔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

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造句:小明性格活泼,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随遇而安。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第四单元

近义词

混沌—浑浊 照耀—照射 辽阔—宽阔

茂盛—茂密 悲惨—凄惨 饶恕—宽恕

反义词

合拢—张开 巨大—微小 辽阔—狭窄

茂盛—稀疏 惩罚—奖励 敬佩—蔑视

坚定—动摇 承认—否认 

词语解释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奔流不息:水流奔腾永不停止,也形容事物永不停息。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造句

精疲力尽:爸爸干了一天农活,累得精疲力尽。

奔流不息:黄河水奔流不息流入大海。

气急败坏:他气急败坏,一进门就开始摔东西。

词语搭配

(巨大)的变化     (隆隆)的雷声

(辽阔)的大地          (奔流不息)的江河

(茂盛)的花草树木      (美丽)的宇宙

(严厉)的惩罚          (凶恶)的鹫鹰

词语仿写

1.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八仙过海 哪咤闹海   嫦娥奔月       

2.AABC式词语:愤愤不平

勃勃生机 井井有条 依依不舍

重点句段

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这段文字是围绕“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句话来写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具体、生动。特别是对宇宙万物的描写,使用了很多形容词,恰当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他的手指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山峰,他的眉毛变成了广阔的草原,他的牙齿变成了宝贵的玉石,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句话的意思: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到精卫的坚韧与执着。

3.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绝不会……更不会……”说明普罗米修斯只要认为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决不屈服。此处语言描写反映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4.发挥想象,把下列句子改写为片段。

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女娲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赤、黄、白、黑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感知课文

1.《盘古开天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盘古拥有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

2.《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

3.《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盗”取了火种;经过是普罗米修斯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他不屈不挠;结果是普罗米修斯得到大力神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普罗米修斯是为民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典范。

4.《女娲补天》塑造了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形象。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其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诗中蕴含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文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词语拓展1.描写声音的词语: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2.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描写繁星的词语:密密麻麻群星密布半明半昧(宽阔)的钱塘江(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可爱)的水塘(灰白色)的鹅卵石(新鲜)的花瓣(古老)的传说(闪闪烁烁)的星星重点句段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