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45*1=45分)
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鼻祖的是(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冯特
2、以特定的心理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的研究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处理属于( A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常量
4、下列哪个现象与视觉适应现象有关。( D )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夜晚开车与对面车辆会车时不宜开远光灯。
5、坚信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的心理学流派是( C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格式塔学派
6、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
7、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会随刺激时间而发生变化,此现象叫做( D )。
A.感觉后效 B.感觉变化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8、正上课时突然听到某同学的手机铃声响了,对这种刺激的注意属于(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注意分配
9、感受性是( B )。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10、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服饰,为安全大计在服装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C )学派。
A. 构造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
12、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成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知觉的( A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恒定的(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毫无关系
14、暗适应完成后,视觉感受性( B )。
A.无变化 B.提高 C.降低 D.提高和降低
15、已知重量的感觉差别阈限为1/50,某举重运动员已举起150Kg,请问至少增加多少kg后,该运动员能明显感觉重量增加了。( C )
A.1 B.2 C.3 D.1/50
16、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敏锐。这是一种( B )现象。
A. 感觉适应 B. 感觉补偿
C. 感觉对比 D. 感觉后效
17、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广度为( C )个组块。
A. 5±2 B. 6±2 C. 7±2 D. 8±2
18、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D )。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编码 C. 表象编码 D. 语义编码
19、睡前记忆效果好是因为没有( B )的存在。
A. 前摄抑制 B. 倒摄抑制 C. 动机性遗忘 D. 提取线索丢失
20、心理咨询师根据大量个案的临床表现总结出心理障碍发生的一般规律是利用思维的( B )。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预见性 D. 形象性
21、问题解决的最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处于最佳效率的动机水平应处于( D )水平。
A. 强 B. 最弱 C. 中等 D. 较低
22、三岁以前的婴幼儿的思维属于( A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23、“怒发冲冠”是人在哪种情绪状态下的表现。( B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4、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 C )表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激活 D.行为反应
2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D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思维能力
26、个体在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是( A )。
A.性格 B.人格 C.能力 D.气质
27.过度学习的量控制在( B )是相对合理又经济的。
A.20% B.50% C.100% D.150%
28.王老师在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列举了棉籽、橡树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A )。
A.变式 B. 范式 C. 原型 D. 演绎
29、认为S—R是研究行为的公式,研究目的是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 A )
A.华生 B.冯特 C.马斯洛 D.奥尔波特
30、下列不属于认知过程的是( B )。
A.记忆 B.意志 C.思维 D.想象
3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的需要是( D )。
A.审美需要 B.尊重需要
C.认知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2. “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 B )。
A. 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 动作思维 D. 集中思维
33、根据任务的需要,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叫( C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34、“一目十行”;“眼观六路”等现象是注意的哪种品质表现?( C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转移 C.注意广度 D.注意分配
35、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B.注意是一种的心理过程。
C.注意并不反映客观事物。 D.注意是伴随着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
36、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注意的功能?( D )
A.选择功能 B.监督功能 C.维持功能 D.创造功能
37.看到蓝色感觉平静,看到黄色感觉温暖。这种感觉现象是( C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38、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时感觉有( C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39.“舌尖现象”是指( B )。
A.永久性遗忘 B.暂时性遗忘
C.记忆干扰 D.口吃现象
40、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高兴,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B )。
A. 激情 B.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41、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 B )。
A.原型启发 B. 定势 C.迁移作用 D. 功能固着
4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B )。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
4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 A )相关联。
A.干扰说 B.衰减说 C.提取失败说 D.压抑说
44、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 B )。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经验思维 D. 常规思维
45、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气质特点属于( D)气质类型。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粘液质 D. 抑郁质
二、简答题
46、简述课堂上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47、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48、简述引起遗忘的原因
49、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0、简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塑造的主要因素
51、何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52、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6分)
53、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6分)
三、材料分析题
54、参
1)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存在严重的偏差。错在只按常规思维的要求追求唯一正确答案,但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理由:因为三个学生从思维的流畅性是相同的,而后两个的变通性和新颖性更强,需要得到鼓励。
2)这个案例对我们的启发有: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想法、动机;通过鼓励和启发等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不怕犯错,勇于探索的精神。
55、材料: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百”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5分)
参与评分标准: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背了记忆的基本原理。相对来说理想的学习程度是150%,过多的过度学习是得不偿失的,结果只能导致厌学。
56、材料: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问题:该方法符合什么心理学原理?为什么?
参与评分标准:
符合感觉对比的原理,或符合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基本条件的心理学原理。
57、材料:许多优秀学生总结出的考试复习方法如下:第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不彻底搞懂绝不放手。第二,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复习要在课后及时进行,但不能一曝十寒。第三,在复习的时候,要将抽象的知识和材料形象化,进行生动丰富的想象。第四,背诵文章时,要加强对中间部分材料的重点识记。第五,要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一次识记内容 不能太多,并且要达到过度学习。
问题:请你根据有关遗忘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影响遗忘的因素。
参与评分标准:
材料中所蕴含的影响遗忘的因素有:第一,材料的意义。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第二,时间因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第三,材料的性质。形象类的材料更易识记。第四,材料的系列位置。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现象。第五,材料的数量。一次识记内容不宜过多。
58、材料: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问题:这位老师遵循或违背了心理学的什么原理?请简要说明。
参与评分标准:
违背了无意注意的基本原理。教室周围的环境要素均具备了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基本特性,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