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享在空调的阵阵凉风中,炎炎夏日也不怕不怕了。可如今崇尚低碳环保,如果不使用空调、电风扇这些现代化电器,你又会怎样避暑呢?虽然现在将要迎来凉爽的秋季,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避暑妙招,为明年的酷夏带来一些灵感。这些妙招你能学到手,低碳夏日也能过得凉爽惬意。
凉友送风
古人主要靠扇子纳凉,他们称扇子为“凉友”、“摇风”。闲庭漫步,摘取一片大树叶就可以当扇子用。古人所用的扇子多为竹编,还有的用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材料制成。达官贵人常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文人墨客则喜欢在纸扇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瓷枕爽身
古人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隋唐时出现了瓷枕,它不仅清凉沁肤,还能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
“DIY”空调
唐代时皇帝在宫殿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排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明代时已经善用建筑避暑,人们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来设计出檐的角度。
美食解暑
春秋末期诸侯的宴席上就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的市场出现了卖冰的商人,在杜甫诗中就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诗句。宋代时人们把各种水果汁、牛奶、冰块、菊花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称之为“冰酪”,这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哈根达斯了。
藏冰降温
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提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韮”的诗句。远在周朝时,人们在腊月采冰,正月往冰窖存冰,二月取出冰来,冰镇这羊羔肉和韭菜上供祭神。到了春秋早期,专门有“凌人”负责在寒冬时凿取天然冰块,以备夏日用于防暑降温和食品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