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背景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二、教学准备
利用队会认识国旗、国徽;
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参观朱德路居地、烈士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国庆节是祖国的诞辰日,了解人物故事。
2知道我国的国旗、国歌及国徽,懂得尊重国旗、国歌、国徽的基本礼仪。
3理解人人都在为国家强盛而努力。
重点 知道国名及国庆的由来。
难点 激发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祖国我知道
1、视频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大家知道这首歌歌唱主体的是谁吗?课件出示图片(中国地图):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2、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祖国生日是哪一天吗? 视频:《1949年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成立。
小知识: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板书:国庆节)
问:每年的10月1日就是我们中国的国庆节,那么今年的10月1日是祖国的多少个生日呢? 学生回答
3、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血雨腥风,经历了万重艰辛,其中数以万计的中国儿女为此付出了鲜活的生命。新中国来之不易,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一些故事。(学生分享)
4、出示图片(学生烈士祠活动照片):为了纪念逝者,鼓舞生者,各地建立烈士陵园,并把9月30日是中国烈士纪念日,我们向为新中国献身的英雄们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5、祖国新貌 视频《60周年国庆大阅兵》
看了这个视频,你是否感觉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播放景尚新貌照片)
小结:现在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我们要珍惜和热爱这来之不易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课堂,再通过谈话形式,分享自己生日,引出祖国生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结合烈士纪念日活动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了解新中国的不易。通过景尚新旧貌的对比,感受家乡日益强大。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国旗、国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1、结合自己参观体会及课件资料搜集,谈谈对国旗的认识
观看课件,说说我们认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的?
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还在哪些地方能看到升起的国旗。(同学讨论并回答)
说一说每次升旗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出示国徽图片:说说在国徽上发现了那些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看见了国徽?
出示:人民币上,身份证上等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什么情况下听到过国歌?什么时候我们要唱国歌?
4、外事活动、运动赛会、升旗仪式等等。
5、我该怎么办?
情境一:外面下雨了,早上已经升起的国旗怎么办?
想一想:他们是否可以因为下雨就降旗?
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我国的中有明确对国旗国徽国歌的法律界定,无论何种情况下,国旗都是屹立不倒的,这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所以不可能因为下雨就降旗的,除非有重大事件,经领导批示才可以实行短暂的降旗(如某重要人物死亡,发生重大灾难),以表示哀痛,除此之外,国旗不会在非降旗时间降下。
情境二:出示图片,说一说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办?
情境三:出示图片: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实践:学习升旗时的基本礼仪,并跟着老师做一做。
小结:国旗、国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及其相关的物件。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展开教学,提高时效。努力向学生现实生活靠拢,爱国情感升华后,再进行升旗礼仪教育,水到渠成。
三、拓展
“祖国妈妈,请您听我说”
(通过学习本课,结合三次课前活动,谈谈体会。)
说一说,做一做(做贺卡)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要求,让孩子们谈一谈对祖国妈妈说的话,爱国之情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崇敬英雄,并对其深怀敬意;能识别自己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初步培养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学习资源,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非常抽象的大概念,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从而真正初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知道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能以画画、唱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因而,课堂可能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发现学生认识、情感中的生长点,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感悟分享,提高全班学生对国庆节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层次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培养他们对先烈的尊敬与感激,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性;二是理解国家是大家的,和平时期正是各行各业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国庆是值得庆祝的。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认识比较零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实践活动、收集资料、交流展示、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国,特别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与行为中体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