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9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24:27
文档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9

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用时:4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此处忆江南刘汉俊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②这一觉睡了7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③这一觉睡了2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④这一觉睡了1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
推荐度:
导读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用时:4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此处忆江南刘汉俊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②这一觉睡了7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③这一觉睡了2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④这一觉睡了1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
专项限时练3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用时:4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

②这一觉睡了7 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

③这一觉睡了2 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

④这一觉睡了1 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

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

⑥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⑦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70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⑧乌镇的民居大多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高墙深宅,园林奇石,爬墙虎沿着窗棂攀缘。每一户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妥妥的舒适感,不会壅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门通门,进一家门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枕,万户不同梦,各进各的温柔乡。

⑨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聚向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⑩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丛丛,粽叶蓁蓁,芦花依依,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丝丝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支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⑪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飏、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带走。

⑫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古镇是该有巷子的,斑斓故事,锦绣文章,全藏在这百转柔肠里了。拾掇起记忆的残片,四通八达地走向幽深或者遥远,让你牵肠挂肚却又看不尽、想不清、思无期。没有巷子的老街没有历史,没有巷子的人生没有风景。

⑬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月读天,风读地,灯读人。巷口处遥遥对对的,是一只陈年的灯笼,轻轻地晃,敲着岁月的更。

⑭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⑮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⑯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⑰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1.第④段为什么说乌镇“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乌镇代表了江南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遗迹。

2.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沁养”二字的含义及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沁”有滋润之意,“养”有养护之意;乌镇水网稠密,傍河而居,得水之滋润;乌镇有软泥上的青荇等,满眼的绿意;乌镇还有码头和船等便利的交通以及隔水人家的谦和等。“沁养”二字表现了乌镇在时光流逝中依然温润的生命特质,表达了作者对乌镇人不疾不徐的生命态势的欣赏和赞美。

3.结合前文内容,分析第⑮段作者说乌镇提供了乡愁样本的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水乡乌镇承载了游子如水一般绵长的愁绪;乌镇是游子倚桥寄托思念的所在;雨中乌镇是蕴含了游子无限心事和愁肠的文化风景;幽深的巷子是牵肠挂肚柔肠百转的游子的心事;乡愁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其间承载了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作者借此委婉地批评了当下华而不实的文化现象。

4.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第⑩段多用整句,如“河暗、浪白”句,“秋雨、残风”句以及“凝住了、冻住了”句,生动地展现了乌镇古朴中透着文化,清冷中蕴含着无限心事的特点;韵律和谐,句式工整,蕴含了文学性。语言运用典雅古朴,契合所要表现的“乡愁样本”这一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示例二)第⑪段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以“青叶在低吟”“水珠在流泪”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乌镇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包孕了无数人的愁绪;以“明信片”“水墨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景如画的乌镇的静谧优美。语言运用典雅古朴,契合所要表现的“乡愁样本”这一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羨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沙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选自作者散文集《左心房漩涡》,有删改)

注 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5.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

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④这里的柳树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活得从容而优雅,记忆中故乡的柳树却只留坑洞,难存优雅。

6.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图看上去缩短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让人似乎一眼能瞥清故乡;但现实中人如此渺小,故园更是难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

(2)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

7.“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因物是人非而找不到心灵真正归宿的矛盾怅惘之情。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引人思考。

8.都说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本文是如何来体现散文的这一特点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散文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单一的。本文从上午看地图为原点,从全览中国地图对各省市的形状的判断到描绘自己多年来离乡背井的过程,从羡慕眼前的树到找不到中国树根,回不去中国,可以说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文章的“形”显得分散;但是所有的描写内容都离不开作者缠绵又复杂的乡愁,离不开海外游子对家园的一份深深眷恋这个主题,所以全文主旨鲜明,“神”集中鲜明。

文档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9

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用时:4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此处忆江南刘汉俊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②这一觉睡了7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③这一觉睡了2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④这一觉睡了1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