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一声炮响, 声音很大,震动了天地,我们赶紧握住自己的耳朵。 ( )
3.他讲的这件事让人不容易相信。 ( )
4.在战争年代,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随处可见。 ( )
五、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换一种说法)
2.请用“骄傲”用贬义和褒义各写一句话。
贬义:
褒义:
3.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以燕子为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4.朱丹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缩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及时当勉励, 。
2. ,一寸光阴不可轻。
3.《将相和》一文中,将指 ,相指 ,将相不和是因为 。将相和好是因为相 ,将 。
4.漫游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情”所打动,李白“ , ”的友情,陆游“ , ”的爱国情,都体现在诗句中。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①“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②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文中标有序号的两个画线的句子,朗读时各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第①句:
第②句:
2.这段文字讲的是 ,一个 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 的心情。 一句形象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4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细致地描写“摇桂花”的过程,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
B.作者详细写“摇桂花”不仅仅是因为有趣和快乐,而是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桂花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C.作者详细写“摇桂花”是只为了表达自己对桂花的喜爱。
(二)课外阅读。(13分)
村槐 (节选)
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找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儿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槐树周身是药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
几年之后重返故乡。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干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分)
近义词:
绑—( ) 大方—( )
反义词:
光滑—( ) 索取—( )
2.文中第2~4自然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 、槐树下嬉戏、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叙述的顺序是 。(4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还深化了主题
4.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八、表达交流。(5分)
为了治理学校门口的拥堵,实验小学制定公约:“接送孩子的车辆一律停靠在学校周围500米以外的路段。”这天早上,爸爸照例开车送丽丽去上学。车距离学校还有一段路时,丽丽说:“ ”爸爸不解地问:“还不到学校门口呢,这么着急下车干什么?” 丽丽认真地说:“ ”爸爸满不在乎地说:“哎呀!规定是规定,又没人看见!我再往前开点儿,要不,你还得走那么远呢!” 丽丽严肃地说:“ ”听了丽丽的话,爸爸不好意思地说:“你说得对!”说完,爸爸就把车停靠在了指定的地点。
九、习作。(30分)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请你选取你生活中曾经的一次尝试,先把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补充完整,再把经过和感受真实地写下来。不少于400字。
期中检测卷
一、C
二、吩咐 宫殿 游泳 珍惜 懒惰 仰慕
三、1.A 2.B 3.B 4.B
四、1.理所当然 2.震天动地 3.难以置信 4.兵荒马乱
五、1.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2.示例:贬义:骄傲使人落后。 褒义:看到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3.示例:美丽的小燕子一会儿蜻蜓点水般掠过湖面,一会儿像离弦的箭飞向远方, 一会儿停留在碧绿的荷叶上。 4.朱丹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六、1.岁月不待人 2.少年易老学难成 3.廉颇 蔺相如 将心胸狭窄 心胸宽广 知错能改 4.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一)1.急切 兴奋(快乐) 2.摇桂花 “乐” 开心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B
(二)1.缚 慷慨 粗糙 赐予 2.槐树上荡秋千(荡秋千) 采集槐花和槐果换书费 时间顺序 倒叙 3.A 4.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村、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八、示例:爸爸停下来吧,我下车自己走。 学校规定车辆一律停在500米远,我不能违反规定。 越是没人看见就越应该遵守规定。
九、提示:从要求中我们可以知道,题目可以选择“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先补充完整题目再写作。“尝试”是以前没有经历过或者说没做过的,把所做的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在文章的结尾点明这次尝试的收获,得到的启示或教训。
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其实学习语文很简单,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方法告诉大家: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 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2. 标自然段。
3. 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 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 养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 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解决。
二.上课听: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 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 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 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 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 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 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 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 (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 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 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 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 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 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 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 记下 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如何掌握好每学期应掌握的知识
如何掌握好每学期应掌握的知识,每学期对知识归纳总结是打好基础的好方式, 可以遵循以下方式进行:
一、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 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 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 。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 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 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