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参,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C 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D 国号魏汉吴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 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朝代北方南方西汉80% 20%南宋37% 63%6.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 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C.学习汉族的礼法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14.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都加强了集权15.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郦道元 B.贾思勰 C. 祖冲之 D.王羲之16.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等情况,需要查阅( )A.《九章算术》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水经注》17.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A.书法B.绘画C.雕塑 D.石窟艺术18.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外来哪一宗教的艺术养分( )A.佛教B.教C.道教 D.教19.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二组合列举题(8分)1.写出《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三国都城: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______2.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
(至少五个)三、判断改错题(本题1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奠定三国鼎立形成基础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改正:(2)220年,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改正:(3)东汉末年由于北方动荡不安,形成北方人口南迁浪潮【】改正:(4)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达到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改正:(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开封迁到洛阳改正: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24分)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拔拔步六狐贺赖独狐汉姓元长孙陆贺刘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2分)(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3)除了材料一、材料二的改革措施外,请再另举2例。
(4分)(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2分)2.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4)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趋势,于是,_____________(皇帝)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作用如何?(4分)
(2分)(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分)(3)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任选2例,4分)(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先进。
l分(2)魏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有: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⑧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4分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分(3)启示: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4)民族融合(1分)孝文帝(1分)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分)猜你喜欢:1.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习题及答案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3.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4.最新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5.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质量测试卷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