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由此而形成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同步演进趋势。中医药文化在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展现出了无可取代的宝贵价值。
标签:
中医药;文化特征;当代价值
F27
1中医药文化溯源
中医药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氏舍身尝百草而始有医药,开创了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先河,这是他和他那个时代为后世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所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世本》载:“神农和药济人”;又《路史·外纪》载:神农氏“尝百草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又《通鉴外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又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些古籍文献资料表明,炎帝神农氏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中药知识,总结用草药治病的经方,关于中医药,特别是植物用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都要归功于他,因此,后世尊奉他为医药的始祖。
炎帝神农率领众先民“始究脉息,辨药性”,医治疾患,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至今在湖北随州、神农架林区还流传着许多神农氏舍身尝百草,治病救人的传说。据《述异记》卷下记载:“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炎帝神农为寻找奇珍异草治病救人,伐木搭架采药,后来木架化作茫茫林海,后世人为纪念炎帝神农,就把此地命名为神农架。这都说明了早在炎帝神农时期,就开始了用中草药治疗民疾的探索实践活动,这既是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初探,又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2中医药文化的性格特征
2.1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都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过资源和动力。中医学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发展高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高潮的结果。从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中问世的《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总结性的医学著作,到唐宋年间文化言论空前自由时写就的《千金方》、《苏沈良方》、《太平圣惠方》等针对性极强的医学经典,再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盛极一时时《本草纲目》等医书的诞生,都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术呈现同步演进趋势,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2.2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中医药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分支,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广博内涵,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中的辨证法体系,讲求辩证地看待问题,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医药文化中也有所体现。《黄帝内经》中将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并且认为万世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合而产生的,这就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法体系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和哲学概念。“仁者爱人”就是教导人们要关心、爱护、帮助其他人。
2.3中国医药文化的本质特征
中医强调用“天人合一”整体观来看待问题,中医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人,而不是局部的、分解的人,拿整个的人面对整个的自然环境、社会乃至宇宙来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要实现三个平衡:调整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调整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还有我们自身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的平衡关系,进而引申出中医的平衡观。中医中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如气血的平衡、阴阳的平衡等。中医通过调阴阳、补气血来实现人自身的平衡,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万物整体的平衡,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和平衡观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人体自身、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通过对中医药文化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以及总结归纳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
3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3.1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历史的嬗变,中医药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疾病肆虐,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寿命。炎帝神农为治疗民疾,救民济夭,亲“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充分体现了炎帝神农以民为本、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文关怀。在中医药文化中非常重视生命以及医生的医德水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对人生命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不但使人身体内部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而且使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保持协调一致,促进人们身体和心理的的全面发展,展现人文关怀。
3.2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精神
3.2.1文化共识是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和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也包括兼容并蓄,不断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在全世界的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一直或者曾经使用中医药来治疗疾病。炎黄子孙对中医药功效的信赖以及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文化共识的表现。民族文化共识是指在文化心理上造成民族成员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的行为,从而加强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使其找到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其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的更加紧密和相似,使得民族成员之间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3.2.2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民族精神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文化实践)、器物形象(文化环境)的总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和”、“精”“诚”四个方面。中医药文化的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精髓,是古代先贤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了以人为本,调和致中、精益求精、大医精诚的民族精神内核。大唐药王孙思邈对前来就医的人“不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体现了医生济世活人的高尚医德,逐步演化为以人为本,仁爱友好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反过来又补充完善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3.3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首先,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其根本在于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必须要在保持中医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固有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借助现代科学的发展、进行自我扬弃式的创新。在西医大行其道、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医要想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与西医互为补充、相互借鉴。其次,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在于本国的有效应用是其不可缺少的资本。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国家力量,对内可以促使民族内部团结内聚,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可以增加对他国的吸引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医药文化只有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有效的应用,才能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途径。第三,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文化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文化要形成为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扩张自身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在与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影响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球人类的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峻峰.炎帝神农与民族精神[M].北京:东方红出版社,2002.
[2]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0(3):133136.
[3]孙晓生.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N].羊城晚报,200705.
[4]张洪雷,张宗明.中医孔子学院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3):178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