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唐诗宋词元曲》梗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23:42
文档

《唐诗宋词元曲》梗概

《唐诗宋词元曲》内容梗概第1课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辛夷坞》: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推荐度:
导读《唐诗宋词元曲》内容梗概第1课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辛夷坞》: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唐诗宋词元曲》内容梗概

第 1 课 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辛夷坞》: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送沈子福归江东》: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

《观猎》:四十岁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这首诗就是王维前期渴望建功立业的边塞诗。

第 2 课 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这里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非真梦。“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哭晁卿衡》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丁都护歌》

    原是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曲名,一作《丁督护歌》。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越女词五首(其三)》

    《越女词五首》是李白漫游吴越时所作,诗人一共写了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第 3课 杜甫诗五首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诗中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第 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登幽州台歌》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春江花月夜》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若虚 (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望月怀远》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第 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通过抒写自己不慕荣华富贵,追求田园之乐,表现了自己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节操,体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怀。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游终南山》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诗中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

第 6课 白居易诗四首 

    《轻肥》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反映社会现实弊端的名篇。诗中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学习本诗要把握诗歌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把握诗歌对比手法及运用这种手法的深刻含意。

    《花非花》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学习本文要掌握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感伤类诗歌的写法特点,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杜陵叟》与《轻肥》写的是同一旱灾。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学习本文,主要赏析《杜陵叟》(讽喻诗)忧时悯乱、感伤身世、揭示统治阶级玩弄权术、剥削百姓实质的写法,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给人的是一种亲近的感觉,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与友人一同低吟浅酌,通俗的语言透出凝练的构思,浅白的景色描写,深藏着真挚的情谊。学习这首诗,就是要把握白居易通俗小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 7课 李商隐诗三首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的诗含蓄朦胧,俊秀凄绝,意境深广,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这首无题诗从追忆昨夜的宴会写起,将曾经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再现,结尾却将欢情化为乌有,写出了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将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史记·屈贾列传》记叙了贾谊自贬谪之地长沙被召回后与汉文帝在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夜谈鬼神而让文帝着迷的事。李商隐的《贾生》一诗是对这个故事的咏叹。诗人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其着眼点,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之繁花似锦,令人陶醉,再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与春日之柳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之景。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第 8课 酬赠诗四首 

《节妇吟》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元稹与自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 (815)。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自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第 9课 咏史诗三首 

    刘长卿作为盛唐之末、中唐之初的诗人,曾因其诗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抒发个人寥落的情感,而成为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长沙过贾谊宅》就是这类诗歌。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诗人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旺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结尾两句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的复杂性情,这也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诗人巧用对比,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第 10课 爱国诗四首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赵鼎 (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2。基本解读: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行径,休官还乡。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横遭政治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诉衷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陆游 (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基本解读: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柳梢青·春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辰翁 (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辞情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东坡。”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文档

《唐诗宋词元曲》梗概

《唐诗宋词元曲》内容梗概第1课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辛夷坞》: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