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勇
近几年来,IN TERN 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直接关系,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 TER2 N 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
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是广大使用者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①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
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
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它的全称(PER2 SONAL COMPU 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技术方面
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然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诙谐的表述。
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以在网上畅通无阻。
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
11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
21传播方式方面
与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
在网上大量的信息发布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而是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发布者争夺的对象。
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1商品的系统性方面
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了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
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影响。
“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
41使用者方面
网络作为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
新闻文化的冲击
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
网络在我国大众传播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突出。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
1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
“年轻”的网络 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炼,信息
21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明快,处处体现
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
“技术化”的网络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因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网络的受众必将产生多层次的分化。
“个人化”的网络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发布者,传播“个人化”信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
21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
互联网对不同文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
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
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
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
冲击造成的影响
11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
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励,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
我国已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WTO已成定局,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以上。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中充当主要角色。
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者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都
31将在互联网上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权威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N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保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须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
21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
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发布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
从发布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发布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网发布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
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
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存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
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
正是以上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的寻求,而非出于对其教化层面的兴趣。
31网上新闻道德问题
互联网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作为一种无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互联网上的分散、隐蔽造成的绝对自由的空间,对新闻道德的建设和规范十分不利。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它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
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所在。
注释:
① 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
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
2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94页。
参考书目:
《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分析》曹增节 刊于浙江党校学报(杭州11998121)
《科技美学》徐恒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