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文译文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22:06
文档

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抒吐⼼怀之作。下⾯是分享的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宋代: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声望似⽔。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许封侯在万⾥。有谁知,鬓虽残,⼼未死。【译⽂】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铁骑⽆声,望过去如⽔流淌⼀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光斜
推荐度:
导读【导语】这⾸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抒吐⼼怀之作。下⾯是分享的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宋代: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声望似⽔。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许封侯在万⾥。有谁知,鬓虽残,⼼未死。【译⽂】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铁骑⽆声,望过去如⽔流淌⼀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光斜
【导语】这⾸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抒吐⼼怀之作。下⾯是分享的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代: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声望似⽔。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许封侯在万⾥。有谁知,鬓虽残,⼼未死。

  【译⽂】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铁骑⽆声,望过去如⽔流淌⼀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许可在万⾥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可我(在战场杀敌⽴功报效祖国的)⼼却并未死去!

  【赏析】

  这⾸寄赠友⼈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直对前线的戎马⽣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词就从⽣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情。

  上⽚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声望似⽔”,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条默默⽆声的河流。此处运⽤⽐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的声势是那么浩⼤。“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带了。⼀

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阔的西北领⼟,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过渡到下⽚。

  下⽚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觉醒来,灯光昏黄,令⼈⽣寒,⼀轮斜⽉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死寂。“寒灯”“漏声断”“⽉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河⽽不被理解甚⾄遭到打击的词⼈悲愁⼼境的写照。“⾃许封侯在万⾥”,⾃⼰坚定地许下诺⾔:在万⾥疆场为国杀敌建功⽴业。可谓志向⾼远。“有谁知,鬓虽残,⼼未死!”,意思是:⼜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但壮志犹存。此句⼀出,更让⼈赞叹不已,真是烈⼠暮年,壮⼼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体。

  这⾸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抒吐⼼怀之作。上⽚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涯逼真,⽽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顿⽣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执著的为国献⾝精神。

  扩展阅读:陆游的故事

  陆游热情⽀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下的两名主将⼜相互猜忌,发⽣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贯主张求和的⼤⾂在宋孝宗⾯前对张浚⼤肆攻击,还说张浚⽤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阴⽼家去了,宋孝宗在⾦兵的威胁下,抗⾦决⼼也就动摇起来,第⼆年⼜跟⾦朝订⽴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过了⼗年,负责川陕⼀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战⽃,为收复失地出⼀份⼒量,很⾼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

  到了那⾥,他曾经骑马到⼤散关边,观察⾦⼈占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他常常亲眼看见⾦军占领区的⽼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前途充满了希望,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个计划。

  他认为恢复中原⼀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带的将领⼤多骄横,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部下当参议官。范成⼤是他的⽼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志愿得不到实现,⼼⾥⽓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的爱国感情。

  这样⼀过⼜是⼆三⼗年,南宋王朝⼜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dūn)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公元1206年,韩侂胄(⾳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次⼤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盾重重,使最后⼀次北伐⼜失败了。宋宁宗和⼀批投降派⼤⾂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朝,订⽴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渴望的收复失地、统⼀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勤创作,⼀共留下了九千多⾸诗。在我国历代诗⼈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扩展资料:

  陆游出⾝于官宦,⽗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节的,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仁⼈,这些⼈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事。

  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亲同那些友⼈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旁,凝神倾听,铭记⼼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尚情操,对他⽿濡⽬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成就,其诗语⾔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成就亦⾼,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有《渭南⽂集》50卷(其中包括《⼊蜀记》6卷,词2卷)、《⽼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文档

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抒吐⼼怀之作。下⾯是分享的陆游诗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宋代: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声望似⽔。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漏声断、⽉斜窗纸。⾃许封侯在万⾥。有谁知,鬓虽残,⼼未死。【译⽂】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铁骑⽆声,望过去如⽔流淌⼀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光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