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添生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4期
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作品的中心要素,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人们往往着力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忽视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其实,小说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展、映衬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深化小说主题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 次要人物 推动情节 映衬人物 反映生活 深化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0-02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为此,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就构成了小说必备的三个要素,而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中心要素。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大都以集中的笔墨,着力刻画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作为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焦点,并随之配置和描写一些必不可少的其他次要人物,从而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但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津津乐道地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次分要人物的重要作用,其实,小说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展、映衬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深化小说主题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品味。
1 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是情节的制造者”,大多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在“情节”方面起着线索作用,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趋自然,因此,看似轻描淡写的次要人物,其实都是在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穿针引线、推波助澜,使小说呈大张大合的态势,从而使读者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换句话说,作者利用他们不一定是为了塑造一个艺术典型,而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叙事手段的作用。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次要人物,正如作者所言:“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可见其地位之低、身份之微。但作者在安排《红楼梦》结构时,却精心找来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这么一个小人物、小村妇,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让她穿什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面纱,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表现出贾府之大,引出了当权者王熙凤,而王熙凤给其救命钱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报恩埋下了伏笔;为报恩,刘姥姥携着自家产的新鲜蔬菜二进荣国府,引出了贾府内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鼎盛时期贾府的奢华,而二进荣国府意外受到众人喜爱、厚待和馈赠,自然引出其在贾府落败时,知恩图报,三进荣国府探病王熙凤;三进荣国府写出了贾府的萧索凄凉,而凤姐的病中托孤,又为巧姐以后的出路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刘姥姥既是《红楼梦》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通过她的活动展现了贾府由兴盛到衰败的变化过程。
中国“土改小说”代表作之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一个人物形象值得大家注意。顾涌,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在这部作品中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但小说却别具匠心地从其替亲家富农胡泰转移胶皮轮车这件事写起,烘托了“山雨欲来”的时代气氛,通过其复杂的社会联系牵出了暖水屯这一带各阶层、各阶级对于即将到来的土改风暴的心理反应:富农的害怕,富裕中农的疑虑,地主的挣扎与抵抗,贫穷的期望。从而围绕确定斗争对象这一中心问题,引出村干部之间、工作组内部、贫农与干部之间、地主与干部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可以说,一个顾涌,在小说中份量不大,但却带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把土改运动中的农村生活、斗争自然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2 烘云托月,映衬主要人物
红花还需绿叶衬,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犹如红花与绿叶。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家往往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映衬主要人物,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从而使其在读者的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次要人物在作品中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这正如千古传诵的汉乐府《陌上桑》中人物的描写,全文并未从正面对主要人物罗敷的美貌进行细致描绘,而是通过对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和动作的描摹,侧面映衬。“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男性旁观者之所以会有意或无意做出异常甚至失态的举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为罗敷的美所震惊、所吸引,为此,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有力的烘托,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当然,这种映衬作用有正衬,也有反衬,正如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三国演义》第5回,关羽斩华雄的过程极其简略,只六十三字,倒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次要人物华雄如猛,详写其先后斩杀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大将领,盟军众皆失色,此时,关羽请命出战,轻取华雄首级,回来时“其酒尚温”。小说通过华雄的骁勇善战正衬了关羽的神勇威武;第72回,华陀为关羽刮骨疗毒,“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以众人的反应反衬其的坚毅刚强。正反映衬,使得关羽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3 见微知著,折射社会生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因此,作家往往运用各种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典型环境进行描写,而通过次要人物或小人物反映社会现实,往往是大多数作家常用的方法,尽管对次要人物只是简笔勾勒,但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社会生活的“风俗画”,透过这一幅幅“风俗画”,我们看到的却是主人公性格形成及命运走向的社会根源,可谓是“于细微之处见风景”。
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围绕着主要人物祥子这个悲剧形象,把笔触伸向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其中,有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有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百姓,有涂炭生灵的兵匪,有敲诈勒索的特务分子,也有唯利是图的车主老板,更有那无路可走、上吊轻生的善良女孩等等,作者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次要人物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为我们构勒出了一幅灰色阴冷的小市民生活图景,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例如,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孙侦探——黑暗势力的象征,一个灰色社会的小人物,作者对其着墨不多,其与祥子矛盾冲突的描写也是廖廖数笔,而且带有某种偶然性。原本,孙侦探跟踪、敲诈的对象并非祥子,而是车主曹先生,既然撞上了,也活该祥子倒霉,谁都有办法逃,谁都有办法找条缝子钻,可就是祥子无处可逃,因为他是拉车的。正如孙侦探对祥子所讲的那样:“把你放了像个屁,把你钉了像抹个臭虫。”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着任何打击和灾难都可能随时随地落在头上,甚至死亡。一个偶然事件,一位灰色社会的小人物,却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及祥子的实际处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那张笼罩在祥子周围、令其无处可逃的黑暗的生活网。
鲁迅的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深重惨酷的压迫。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认为寡妇再嫁丧风败俗,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鲁镇的人们嘲笑她、奚落她;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死后要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吓唬她,祥林嫂以终年劳动所得,到土地庙捐了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求洗清自己的罪孽,可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给予她精神上最后的致命一击。当人们正在欢欣地“祝福”的时候,她却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象“尘芥”一样被扫出了世界。祥林嫂是必然要死的,因为无情的社会现实碾碎了祥林嫂的一切挣扎和努力。作品中,作为次要人物出现的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再到柳妈,甚至鲁镇的群众,有的是封建家长制观念的载体(如婆婆),有的是封建贞洁观念的载体(如鲁四老爷),有的是迷信观念的载体(如柳妈),不管是憎恨她的人,还是同情她的人,共同编织成了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到阴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生活现实,在这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环境中,祥林嫂必死无疑。
4 画龙点晴,深化作品主题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往往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冯云卿是一个比较次要的人物,他出场时间不多,主要是在最后8章中,情节也比较简单,概括而言如下:冯云卿是地主兼投机资本家的形象。作为封建地主,他是笑里藏刀的“笑面虎”。利用放高利贷的形式,肆意剥削压榨农民;作为投机资本家,虽自称是金融市场上的“公债通”,但他在公债魔王面前却往往只有一败涂地。为挽回败局,把唯一的女儿送给了赵伯韬,以探听行情。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冯云卿父女两人的悲剧,在《子夜》这部时代的交响曲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却意义非凡,深刻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经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反映出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冯云卿和他的女儿的形象,在作品中是有其特殊作用的。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次要人物在深化主题方面的巨大作用。为民主英勇献身的夏瑜,本应得到民众的尊重与热爱,从而起到激发民众的作用,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看客们只是把其被行刑当作一次赏鉴的材料,茶客们对告密者艳羡无比,就连他的母亲夏四奶奶对儿子的行为也感到羞愧不已。作者通过对这些次要人物言行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者的寂寞与悲哀,民众的愚昧与麻木,揭示了民主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从而扩大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文学创作离不开对人物的精心塑造。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流芳于世的文学著作,必定以其独树一格的人物打动读者。诚然,主要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但每个次要人物、每一个配角都在特定的场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言:“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它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并发掘次要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内涵,品味经典著作的艺术魅力,而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巧妙应用次要人物的作用,必能使作品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耀平.鲁迅小说对次要人物描写的特点[J].怀化师专学报,1992(04).
[2]刘举.性与秦汉社会[A].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3]杨丽静.毛宗岗小说人物塑造理论研究[A].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