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言
多年以来,煤炭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多年来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煤炭产量为29.7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46%。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进口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我国煤炭进口量达1.26亿吨,已从煤炭出口大国迅速转变为煤炭进口大国。
2008年,全球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风暴导致煤炭能源需求萎缩,我国煤炭进出口数量大幅下滑;2009年,由于国际煤价下跌,而国内煤价因煤炭需求旺盛保持坚挺,我国煤炭进口量大幅攀升,全年净进口量达到1.03亿吨;2010年,我国煤炭进出口继续保持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的势头,中国与印度煤炭进口需求大幅增加拉动了国际煤价,全球煤炭进出口格局因之发生改变,部分煤炭出口国扩大煤炭产能,一些非煤出口国也开始出口煤炭。
考虑到未来几年我国国内产能将逐步释放、运能亦将大幅提高,国内煤炭市场有效供应料有明显增加,而此时煤炭出口国因产能扩大,优质煤种供应力与供应量增加;不过相比之下,这些可供进口的煤炭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我国煤炭进口增长出口下降的形势是否可以持续,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所以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研究我国煤炭进出口,以及分析预测世界煤炭贸易走势,总结煤炭进出口工作经验,研究能源国际化战略,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在介绍分析我国煤炭工业在世界煤炭工业的基础上,就此方面内容展开分析研究。
二、我国煤炭工业在世界煤炭工业中的地位
(一)世界煤炭行业概况
1、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截至2009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8260.01亿吨,按当前的煤炭消费水平计 就算,可采时间超过119年。
从区域分布上来说,世界煤炭储量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主要赋存于欧洲、欧亚、亚洲和美洲;欧洲和欧亚的煤炭资源占据世界煤炭资源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亚洲和美洲,各占31.4%和29.8%,中东和非洲的煤炭资源总和占4.0%,中南美洲煤炭资源量仅有1.2%(表2-1)。
按国家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煤炭资源占总量的60%以上,资源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所有的煤炭资源量占到全世界总量的90%以上(表2-2)。
据2003年数据参考,美国在2499.94亿吨的探明可采储量中烟煤和无烟煤占46.4%;次烟煤和褐煤占53.6%;俄罗斯煤种比较齐全,在1570.1亿吨的探明可采储量中,烟煤和无烟煤占31.3%,次烟煤和褐煤占68.7%;澳大利亚可采煤炭资源量820.9亿吨,主要是无烟煤和烟煤,占51.83%,次烟煤和褐煤占48.2%;印度可采储量823.96亿吨,其中次烟煤和褐煤可采储量仅为20亿吨。
表2-1 2009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储量分区域情况
单位:亿吨
| 煤炭资源量 | 所占比例 | R/P ratio | |
| 欧洲和欧亚 | 2722.46 | 33.0% | 236 | 
| 亚洲 | 2592.53 | 31.4% | 59 | 
| 北美洲 | 2460.97 | 29.8% | 235 | 
| 中东和非洲 | 333.99 | 4.0% | 131 | 
| 中南美洲 | 150.06 | 1.8% | 181 | 
| 储量数据来源:世界能源委员会 | |||
表2-2 2009年末前十国煤炭探明储量
单位:亿吨
| 排名 | 国名 | 煤炭资源量 | 所占比例 | 储/产比 | 
| 1 | 美国 | 2383.08 | 28.9% | 245 | 
| 2 | 俄罗斯联邦 | 1570.10 | 19.0% | * | 
| 3 | 中国 | 1145.00 | 13.9% | 38 | 
| 4 | 澳大利亚 | 762.00 | 9.2% | 186 | 
| 5 | 印度 | 586.00 | 7.1% | 105 | 
| 6 | 乌克兰 | 338.73 | 4.1% | 460 | 
| 7 | 哈萨克斯坦 | 313.00 | 3.8% | 308 | 
| 8 | 南非 | 304.08 | 3.7% | 122 | 
| 9 | 波兰 | 75.02 | 0.9% | 56 | 
| 10 | 巴西 | 70.59 | 0.9% | * | 
| 其他国家 | 712.4 | 8.5% | - | |
| 全球 | 8260.01 | 100% | * | |
| 储量数据来源:世界能源委员会 * 超过500年 | ||||
2、世界煤炭生产概况
近年来,受世界高油价的影响,2002年以来世界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图2-3)。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09年世界煤炭总产量69.41亿吨,增长2.4%,增速放缓。其中,产量最高、增长最快的地区均为亚太地区,产量44.03亿吨,增长8.6%,欧洲和欧亚、北美、非洲、中南美洲的产量分别为11.53亿吨、10.47亿吨、2.54亿吨和0.83亿吨,比200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北美地区下降9.1%,南美地区下降7.1%,欧洲及前苏联地区下降6.9%,非洲地区下降0.7%。而中东地区增长0.3%,达160万吨(表2-3)。
图2-3
表2-3 世界煤炭产量
单位:百万吨
| 地区 | 2008 | 2009 | 比上一年变化 | 2009年占比 | 
| 亚太 | 4070.2 | 4402.8 | 8.6% | 63.4% | 
| 欧洲和欧亚 | 1234.0 | 1152.7 | -6.9% | 16.6% | 
| 北美 | 1142.3 | 1047.2 | -9.1% | 15.1% | 
| 中南美洲 | .5 | 82.9 | -7.1% | 1.2% | 
| 非洲 | 256.0 | 253.5 | -0.7% | 3.7% | 
| 中东 | 1.6 | 1.6 | 0.3% | 0.02% | 
|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 | ||||
表2-4 2008-2009年世界煤炭产量(分国别)
| 单位:亿吨 | |||||
| 排名 | 国别 | 2008 | 2009 | 比上一年变化 | 2009年占比 | 
| 1 | 中国 | 28.03 | 30.50 | 9.2% | 43.94% | 
| 2 | 美国 | 10.63 | 9.73 | -9.27% | 14.02% | 
| 3 | 印度 | 5.16 | 5.58 | 8.42% | 8.03% | 
| 4 | 澳大利亚 | 3.98 | 4.09 | 3.75% | 5.90% | 
| 5 | 俄罗斯 | 3.29 | 2.98 | -8.07% | 4.30% | 
| 6 | 印度尼西亚 | 2.29 | 2.52 | 10.55% | 3.% | 
| 7 | 南非 | 2.53 | 2.50 | -0.74% | 3.60% | 
| 8 | 德国 | 1.92 | 1.84 | -6.69% | 2.65% | 
| 9 | 波兰 | 1.44 | 1.35 | -6.58% | 1.95% | 
| 10 | 哈萨克斯坦 | 1.11 | 1.02 | -8.62% | 1.46% | 
| 其他国家 | 7.56 | 7.30 | - | 10.51% | |
| 全球合计 | 67.94 | 69.41 | 2.43% | - | |
|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 | |||||
图2-5
3、世界煤炭消费概况
目前,煤炭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三大能源之一,受国际油价高企影响,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增速明显快于石油和天然气。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消费煤炭量达32.7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加不足0.05%。
在耗煤大国中,中国、美国、印度、日本位列前四,消费煤炭分别占全球46.9%、15.2%、7.5%、3.3%和3.0%;其中,中国和印度是煤炭消费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
图2-6
表2-5 世界煤炭消费量(前十国)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 2008 | 2009 | 同比 | 占比 | ||
| 1 | 中国 | 1406.1 | 1537.4 | 9.6% | 46.9% | 
| 2 | 美国 | 5.1 | 498.0 | -11.5% | 15.2% | 
| 3 | 印度 | 230.9 | 245.8 | 6.8% | 7.5% | 
| 4 | 日本 | 128.7 | 108.8 | -15.2% | 3.3% | 
| 5 | 南非 | 102.8 | 99.4 | -3.0% | 3.0% | 
| 6 | 俄罗斯联邦 | 100.4 | 82.9 | -17.2% | 2.5% | 
| 7 | 德国 | 80.1 | 71.0 | -11.1% | 2.2% | 
| 8 | 南韩 | 66.1 | 68.6 | 4.1% | 2.1% | 
| 9 | 波兰 | 56.0 | 53.9 | -3.5% | 1.6% | 
| 10 | 澳大利亚 | 51.4 | 50.8 | -0.9% | 1.6% | 
| 其他国家 | 500.0 | 461.7 | 14.1% | ||
| 合计 | 3286.4 | 3278.3 | <0.05% | 100% | |
|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 | |||||
4、世界煤炭贸易概况
(1)煤炭贸易量
煤炭在全球分布广泛,因运输成本较高,各国煤炭生产一般用于自身消费,只有少数国家将相对少量的煤炭用于国际贸易。
表2-6 2007-2009世界煤炭产量和出口量统计(分煤种)
单位:千吨
| 产量统计 | |||
| 煤种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 硬煤 | 5305978 | 5653334 | 5842320 | 
| 褐煤 | 953628 | 9536 | 913280 | 
| 炼焦煤 | 787519 | 793776 | 793794 | 
| 无烟煤 | 77239 | 69416 | 730 | 
| 出口统计 | |||
| 硬煤 | 925594 | 943186 | 943618 | 
| 褐煤 | 11595 | 16920 | 17569 | 
| 炼焦煤 | 239534 | 2584 | 232330 | 
| 无烟煤 | 475 | 33571 | 40828 | 
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统计,2008年,全球硬煤贸易量为9.38亿吨,较2007年增长1.3%。其中:海运煤炭贸易量为8.49亿吨, 较2006年增长2%。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2006年以来世界煤炭贸易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增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2-7 世界煤炭贸易量分年度统计
(单位:亿吨)
| 年 度 | 贸易量 | 贸易同比 | 
| 1996 | 5.13 | 3.97% | 
| 2001 | 6.54 | 7.41% | 
| 2002 | 6.52 | -0.23% | 
| 2003 | 7.22 | 10.68% | 
| 2004 | 7.44 | 3.02% | 
| 2005 | 7.75 | 4.21% | 
| 2006 | 8.58 | 10.68% | 
| 2007 | 9.06 | 5.59% | 
| 2008 | 9.38 | 3.53% | 
(2)国际煤炭市场及价格
因煤炭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比较广泛,且对运费承担能力低,全球煤炭贸易量相对于消费量来讲并不大,国际煤炭贸易一般发生在邻近的国家之间。国际煤炭市场自然形成了亚太煤炭市场(太平洋板块)和欧美煤炭市场(大西洋板块)两个市场。
亚太地区是世界煤炭贸易量最大的地区,2007年及2008年亚太地区的硬煤贸易量分别是4.66亿吨和4.84亿吨,分别占全球硬煤贸易量的50.3%和51.6%。
随着世界能源供应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这两个板块市场的划分已开始呈现交叉,特别是当局部地区出现煤炭紧张、地区间煤炭价格差异增大以及海运费降低时,这种市场界限更显得模糊。
总的看来,国际市场煤炭供给逐步由单一走向分散化,各煤炭出口国竞争激烈,出口国家体系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前十大煤炭出口国为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哥伦比亚、美国、越南、加拿大和波兰。
日本、韩国、中国因为资源短缺,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和地区。中国由于资源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增加及国家产业的重大调整,国际价格相对有比较优势,煤炭进口不断增加,2009年以后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而且煤炭进口量非常大,全年进口达到1亿吨以上。西欧各国随着产量的萎缩,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煤炭进口区。
5、世界煤炭工业发展变化和特点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国际煤炭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煤炭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煤炭生产和利用技术,环境和法规,以及国际煤炭贸易等等。2000年以来,世界煤炭业持续快速增长,由于供求变化、地缘政治、恐怖事件和极端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石油、天然气市场持续偏紧,能源价格逐年上涨。在此背景下,随着煤炭生产和洁净煤发电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煤炭与石油、天然气之间的价格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全球煤炭需求持续走高。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到2009年达到29.36%,比2008年提高0.32个百分点。未来一、二十年内,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量的日益枯竭和价格的上涨、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快速崛起、非洲经济的日益复兴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好转,以及煤化工等煤炭产业链的延伸,煤炭在世界能源重的地位将越加重要。煤炭产量有望继续增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煤炭将维持其重要的地位。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煤炭的总需求量将达到86.87亿吨/年。
综合来看,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2008年四季度开始的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煤炭需求旺盛,增长稳定;危机爆发后,煤炭需求量增幅下降;随着经济的复苏,需求量又呈上升的趋势。
(2)亚太地区始终是国际煤炭市场上最活跃的地区。2006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4.5%,而亚太地区的煤炭消费增长高达7%。该地区的中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都是世界上的煤炭贸易大国,随着亚太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该地区煤炭需求持续升温,煤炭贸易格局发生这一些新的变化。导致亚太地区煤炭价格处于高位盘整态势,主要煤炭供应国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3)从煤炭贸易国别结构看,中、印、韩煤炭进口增长加快,日本煤炭进口缓慢下降;欧美煤炭供应力量日渐向亚太地区转移。
(4)从煤种结构看,动力煤贸易量稳定增长,炼焦煤贸易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5)各国煤炭海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二)中国煤炭行业概况
1、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我国煤炭资源的绝对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很低。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有1145亿吨,在世界排第三位,占全球煤炭资源总量的13.9%,由于多年来的过量开采,储产比只有38年,在前10国中年限最短。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根据国土资源部储量有关资料显示, 2009年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3096.8亿吨,储量1636.9亿吨。但从地理分布来看,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而且产需呈逆向分布——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部,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煤炭运输格局,煤炭运输成为影响煤炭供需的关键因素。
从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看,其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我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另外,我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和云南,也有露天煤矿开采。
2、我国煤炭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我国自然资源富煤、贫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煤炭产量为29.73亿吨,增长9.2%。“十一五”以来,我国产量占到世界产量三分之一上,近两年比重更是趋近45%,我国产量的走势基本主导了世界煤炭的产量走势(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04年来,我国产量增长率开始下降,2007年增速降到最低,2008年增长率有所上升,到2009增幅减缓。
图2-8
但我国煤炭生产增速明显快于世界煤炭生产。而且,近两年有扩大的趋势。(如图)
图2-9
数据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
3、我国煤炭消费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煤炭消费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21.6亿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4%,同比增长5.4%(图2-10)。
我国是煤炭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国家,石油、天然气等其他一次能源储量相对较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资源是最主要的消耗能源,很长时间以来其在国内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都保持在70%左右,近些年略有下降(图2-11)。据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图2-10
图2-11
4、我国煤炭贸易概况
在我国,煤炭是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09年我国消费的能源中有70.4%来自于煤炭,煤炭行业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行业。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贸易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以2009年为例,进口量占产量的4.24%;出口量仅占产量的0.76%。
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是我国耗煤四大行业,2009年电力行业的煤炭消费量约15.6亿吨(占52.0%);钢铁行业消耗煤炭5.02亿吨(占16.73%);建材行业消耗煤炭4.45亿吨(占14.83%);化工行业消耗煤炭1.40亿吨(占4.67%)。以上四大行业占煤炭总消费量的88.23%,电力和钢铁两个行业是煤炭最大的消费者。
目前在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处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相互融合的阶段,一方面煤炭生产企业与耗煤企业(电力和钢铁)正在组建煤电联合体和煤钢联合体;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经销企业也出于各自的需要,开始了相互融合的过程。例如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将参股相关铁路项目;神华集团已初步形成矿、路、港、航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
6、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变化和特点
同样形势下,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呈现自身的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三高”的特点,即:通过采取“大基地、大集团、大整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了“高投资、高开发、高增长”的新局面,煤炭产能集结度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盈利能力得到增强。不过,这种以规模大、速度快、消耗高为基本特征的增长方式,也使我国煤炭工业开发布局、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供求关系、管理模式、生态环境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1163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3021.4亿元;生产规模达到32亿吨以上,净增生产规模10亿吨以上;原煤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增至2009年的29.73亿吨,净增6.23亿吨,提高26.51%。我国煤炭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发展仍然未能解决粗放开发、简易加工、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与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生态环境也表现出相同的特征,随着煤炭产能日益向西部集中,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三)我国煤炭工业在世界煤炭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后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煤炭产量及消费量的比例不断增加,2009年分别达到43.9%和46.9%,毫无疑问全球最大的煤炭市场就在我国,中国煤炭产需规模在世界煤炭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还在不断增强。
图2-12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市场主体投资煤炭产业的积极性始终比较高,相对于国内煤炭需求,煤矿生产能力总体充足。但因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相对缓慢,铁路运输成为煤炭生产供应的瓶颈,以致国内市场长期存在内陆煤炭主产地产能充足甚或过剩、东南沿海地区煤炭供应缺乏根本保障甚至供应紧张的矛盾现象。针对运力不足状况,东南沿海地区需要适量进口煤炭。我国煤炭产需规模巨大,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国内煤炭产需状况及供求形势,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煤炭供求形势,是决定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基本因素和主导力量。
亚太煤炭市场的煤炭贸易对中国国内市场而言只是个机会市场,对国内煤炭供需形势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仅对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市场有一定影响;相反,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对亚太煤炭市场的影响程度较大。
从煤炭的国际贸易方面看,随着我国煤炭出口退税逐步取消,以及增加出口关税的实施,原来出口的煤炭开始转向内销,国外煤炭大量涌进,我国煤炭市场进出口形势发生逆转,出口连续三年以千万吨的速度减少,而进口却连续三年以千万吨的速度递增。2009年我国的煤炭进出口贸易量达到1.48亿吨,占全世界煤炭总贸易量约9.17%。尤其“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及煤炭消费增长速度皆居世界榜首,成为拉动世界煤炭产需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三、我国煤炭进出口总体概况及特点
(一)我国煤炭进出口总体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煤炭出口大国,2003年出口量最高达9400多万吨,居世界第二。鉴于国家资源性产品的出台,2004年以来,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减少,而进口量则几乎逐年上升(2008年例外),2009年我国彻底由净出口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并延续至今,2010年我国煤炭累计出口1903.04万吨,同比下降15.0%;累计进口183.31万吨,同比增长31.0%,净进口1.5亿吨,约占2009年煤炭总产量的5.0%(2009年煤炭产量30.5亿吨),2010年进出口总量1.84亿吨,同比增加24.0%,煤炭国际贸易量大幅增长(表3-1)。
表3-1 我国煤炭进出口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净出口 | 进出口总量 | 出口增长率 | 进口增长率 | 
| 1981 | 694.00 | 194.00 | 500.00 | 888.00 | 9.81% | -2.51% | 
| 1986 | 981.00 | 247.10 | 733.90 | 1228.10 | 26.25% | 7.11% | 
| 1991 | 2000.10 | 136.80 | 1863.30 | 2136.90 | 15.68% | -31.70% | 
| 1996 | 38.41 | 321.66 | 3326.75 | 3970.07 | 27.49% | 96.72% | 
| 2001 | 9012.90 | 266.00 | 8746.90 | 9278.90 | 63.68% | 22.07% | 
| 2002 | 83.60 | 1125.80 | 7263.80 | 9515.40 | -6.92% | 323.23% | 
| 2003 | 9402.90 | 1109.80 | 8293.10 | 10512.70 | 12.08% | -1.42% | 
| 2004 | 8665.30 | 1837.70 | 6827.60 | 10503.00 | -7.84% | 65.59% | 
| 2005 | 7167.52 | 2617.08 | 4550.44 | 9784.60 | -17.28% | 42.41% | 
| 2006 | 6329.73 | 3824.76 | 2504.97 | 10154.49 | -11.69% | 46.15% | 
| 2007 | 5316.70 | 5101.60 | 215.10 | 10418.30 | -16.00% | 33.38% | 
| 2008 | 4543.41 | 4040.49 | 502.93 | 8583.90 | -14.54% | -20.80% | 
| 2009 | 2239.57 | 12583.44 | -10343.87 | 14823.01 | -50.71% | 211.43% | 
| 2010 | 1903.04 | 183.31 | -14580.27 | 18386.35 | -15.03% | 30.99% |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 ||||||
图3-2
图3-3
尽管我国进出口煤炭贸易量大幅增长,其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很小,而且,该比例不断下降,“十一五”期间,出口量最高仅占国内煤炭产量的2.5%(2006年),进口量最高占国内煤炭产量的4.2%(2009年),可见,煤炭进出口只是国内煤炭市场的调剂因素,不是国内煤炭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
图3-4
(二)我国煤炭贸易及
中国煤炭进出口仍处于商务部的直接管理之下,不是随意一家公司可以进行。从事煤炭进口必须获得商务部认可的“进出口经营权”;而从事煤炭出口,则不仅需要获得商务部认可的“进出口经营权”,还要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目前获得商务部认可,可以经营煤炭出口的公司只有4家——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以及五矿集团公司。也就是说,中国煤炭进口已呈现“有限的开放”,而中国的煤炭出口仍处于“半垄断”的状态。
我国当前正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该阶段,我国能源发展要以此为战略思想统领能源工作,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立足国内、多元发展、国际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控制出口,鼓励进口”的措施,规定自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动力煤、无烟煤出口退税;自2006年11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进口关税率由3%降低为1%,焦炭进口关税税率由5%降为0。同时对炼焦煤、焦炭征收5%出口关税。2008年,因为国内煤炭供应偏紧,而国际市场价格偏高,为了抑制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的煤炭供应,国家上调了焦炭和炼焦煤出口税率,并首次征收其他烟煤出口税。
表3-2 我国入世以来煤炭相关贸易税收调整一览
| (1)自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动力煤、无烟煤出口退税; | 
| (2)自2006年11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进口关税率由3%降低为1%,焦炭进口关税税率由5%降为0。同时对炼焦煤、焦炭征收5%出口关税; | 
| (3)自2007年6月1日起,动力煤、无烟煤的进口关税率由1%降低为0。焦炭出口关税税率由5%提高到15%。 | 
| (4)自2008年8月20日起,对焦炭的出口暂定税率由25%提高至40%;炼焦煤出口暂定税率由5%提高至10%;其他烟煤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暂定税率为10%。 | 
| (5)2009年-2010年关税方案:将无烟煤、炼焦烟煤、其他烟煤、褐煤、泥煤出口暂定关税为10%;煤制焦炭及半焦炭出口暂定关税为40%。将无烟煤、炼焦煤、其他烟煤进口暂定税率定为0。 | 
| 现行税率 | 备注 | |
| 出口退税 | 0 | 2006年9月14日正式取消 | 
| 出口税 | ||
| 炼焦煤 | 10% | 2008年8月20日开始执行 | 
| 无烟煤 | 10% | 2008年8月20日开始执行 | 
| 动力煤 | 10% | 2008年8月20日开始执行 | 
| 焦炭 | 40% | 2008年8月20日开始执行 | 
| 进口税 | ||
| 炼焦煤 | 3% | 暂定税率为0 | 
| 无烟煤 | 3% | 暂定税率为0 | 
| 动力煤 | 3% | 暂定税率为0 | 
| 焦炭 | 5% | 暂定税率为0 |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平稳和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能源来说,亦是如此,由于国内需求旺盛,支持多进少出,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下降,煤炭进口量则快速增加。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口量由2006年的6329.73万吨,逐步回落至2009年的2239.57万吨;进口量则由当时的3824.76万吨,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12583.44万吨。
在需求下滑带来的宽松的国际煤炭供求环境下,国际煤价的大幅回落和国内煤价高位维稳导致国内外煤价价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存在,因此,2010年我国煤炭进出口更加活跃,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煤炭需求的增加,煤炭进出口继续延续了近年来的一贯走势。
四、我国煤炭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煤炭出口的市场长期以来形成“近海市场为主、远洋市场为辅”的市场战略方针。
(一)我国煤炭出口分国别分析
我国煤炭出口流向主要是销往韩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等地。其中向日本和韩国出口量占绝大多数。
日本是中国煤炭出口的最主要市场——目前,日本基本不生产煤炭,每年要从国外进口1.8亿吨煤炭,是世界煤炭进口最多的国家。日本为了确保煤炭来源的稳定,往往会以高价来保证进口煤炭的品质稳定与交货稳定。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的优越,为中日煤炭贸易带来极大的方便与经济利益。
韩国是仅次于日本市场的煤炭进口大国,每年进口数量接近0.8亿吨。韩国煤炭市场价格虽然低于日本市场(极个别年份也有略高的时候),但是海运距离比日本更短,中国煤炭同样具有竞争力。
中国省也是一个进口煤炭数量很大的市场,年进口量超过0.6亿吨。这个市场对中国的煤炭贸易来说,既不像国内贸易,又不完全是国际贸易,是一个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要考虑的特殊贸易。目前在中国有煤炭出口权的4家公司中,仅有中煤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公司是批准可以从事对出口煤炭工作的公司,其它2家无权染指。
至于向其它地区出口煤炭——印度、东南亚、特别行政区、欧洲、美洲……数量较少,而且也不稳定。
近几年,我国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的煤炭数量在逐年下降。
图4-1
表4-1 近几年煤炭出口主要国家出口量所占比例
| 国别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韩国 | 28.3% | 30.3% | 36.2% | 36.4% | 44.1% | 38.0% | 
| 日本 | 41.2% | 32.6% | 29.3% | 29.4% | 28.6% | 34.0% | 
| 16.8% | 21.0% | 23.9% | 23.3% | 22.0% | 23.3% | |
| - | 1.4% | 1.5% | 1.1% | 1.5% | 2.1% | |
| 其他国家 | 13.7% | 14.9% | 9.2% | 9.8% | 3.8% | 2.6% | 
中国出口煤炭的品种是“以动力煤为主,炼焦煤、无烟煤为辅”。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对炼焦煤,特别是其中的强粘结煤(主焦煤、肥煤)以及无烟煤需求较大,资源量较少,国内综合价格高于出口价格的缘故。近些年来,出口煤炭中动力煤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无烟煤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至2010年,动力煤所占比例降为71.3%;无烟煤和炼焦煤所占比例分别为22.4%和6.0%。
表4-2 我国出口煤炭各煤种所占比重表
| 年 度 | 出口量(万吨) | 出口量所占比例 | |||||
| 合计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
| 2004年 | 8670.81 | 638.37 | 575.65 | 7415.26 | 7.4% | 6.6% | 85.5% | 
| 2005年 | 7172.35 | 5.53 | 526.08 | 6076.96 | 7.9% | 7.3% | 84.7% | 
| 2006年 | 6329.74 | 517.54 | 436.88 | 5369.06 | 8.2% | 6.9% | 84.8% | 
| 2007年 | 5316.65 | 525.49 | 254.30 | 4529.44 | 9.9% | 4.8% | 85.2% | 
| 2008年 | 4543.41 | 607.42 | 345.65 | 3575.67 | 13.4% | 7.6% | 78.7% | 
| 2009年 | 2239.57 | 323.51 | 63.61 | 1847.72 | 14.5% | 2.8% | 82.5% | 
| 2010年 | 1903.04 | 425.54 | 113.86 | 1356.26 | 22.4% | 6.0% | 71.3% | 
表4-3煤炭分煤种出口量变化表
| 年 度 | 出口量(万吨) | 同比 | ||||||
| 合计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合计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
| 2005年 | 7172.35 | 5.53 | 526.08 | 6076.96 | -17.3% | -11.6% | -8.6% | -18.0% | 
| 2006年 | 6329.74 | 517.54 | 436.88 | 5369.06 | -11.7% | -8.3% | -17.0% | -11.6% | 
| 2007年 | 5316.65 | 525.49 | 254.3 | 4529.44 | -16.0% | 1.5% | -41.8% | -15.6% | 
| 2008年 | 4543.41 | 607.42 | 345.65 | 3575.67 | -14.5% | 15.6% | 35.9% | -21.1% | 
| 2009年 | 2239.57 | 323.51 | 63.61 | 1847.72 | -50.7% | -46.7% | -81.6% | -48.3% | 
| 2010年 | 1903.04 | 425.54 | 113.86 | 1356.26 | -15.0% | 31.5% | 79.0% | -26.6% | 
中国煤炭进出口仍处于商务部的直接管理之下,从事煤炭出口,不仅要获得商务部认可的“进出口经营权”,还要获得“煤炭出口经营权”。目前获得商务部认可、可以经营煤炭出口的公司只有4家——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简称中煤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简称山煤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以及五矿集团公司。也就是说,中国的煤炭出口仍处于“半垄断”的状态。
(四)近年来我国煤炭出口价格分析
我国出口煤炭中,炼焦煤价格最高,其次为无烟煤与动力煤。煤炭的出口价格与国际价格走势大致相同,2006年-2008年煤炭出口综合价格上涨,2009年下跌,2010年有反弹。
表4-4 2006年-2010年我国煤炭出口价格
单位:美元/吨
| 合计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
| 2006年 | 58.19 | 77.05 | 107.00 | 52.26 | 
| 2007年 | 61.98 | 73.74 | 101.71 | 58.25 | 
| 2008年 | 115.34 | 162.48 | 243.05 | 94.42 | 
| 2009年 | 106.06 | 125.74 | 154.37 | 100.48 | 
| 2010年 | 118.35 | 157.95 | 196.90 | 98.52 | 
受国家环境治理、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影响,随着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措施的落实以及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我国煤炭开发使用成本将进一步被推高,这将对煤炭价格的走强形成持续的刚性支撑。考虑到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等相关能源价格高企,预计未来几年国际煤炭价格会依然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可以预见,我国煤炭出口价格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主要为长期协议合同,供应周边长期固定用户。
(五)我国煤炭出口发展趋势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大影响,煤炭需求快速下滑,由于以山西为代表的几个传统产煤大省相继加大了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和降低原煤产量增速,我国煤炭市场得以稳定,价格未出现明显下滑。2009年-2010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受需求拉动,国内煤炭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
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煤炭市场需求不旺,国内又在实施“控制出口鼓励进口”的煤炭进出口,所以我国企业出口积极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由于从澳大利亚和南非进口煤炭的运输周期,大大高于从中国进口煤炭的周期,运输成本相应增加,运输效率大打折扣。届时,日、韩可能接受国际煤炭价格上涨的事实,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从中国的煤炭进口价格,进而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煤炭企业的出口热情。随着国际经济发展逐步加速,国际煤炭需求进一步旺盛,综合分析,预计我国出口在短期内还将维持萎缩的局面,但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中长期来看,我国煤炭出口量或有少量增加,但是受控制,增加幅度有限。
(六)小结
经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出口近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国内四大公司统一出口,但供应企业很灵活,多元化,煤炭出口企业主要考虑的是价格,适当兼顾渠道,价格合适就出,不合适就不出。而且近年来长协数量也在减少,着重满足重点用户。
五、我国煤炭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煤炭进口主要来源国
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蒙古和朝鲜等是我国现阶段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过去,我国一直是进口越南煤数量最多,煤种以无烟煤为主,达到总进口量的40%以上,不过随着越南近两年煤炭出口的改变,其煤炭出口量下降,我国从越南进口的煤炭数量逐步减少,所占比重大幅降低,转而从澳大利亚、印尼、美国和南非进口量增多。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表5-1),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煤炭数量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由2009年的7.7%增至16.1%,显示我国煤炭进口来源更加多样化。
表5-1 越南煤进口量及价格
| 进口数量 (百万吨) | 进口金额*107 (美元) | 数量同比 | 价格 (美元/吨) | |
| 2006年 | 2008.10 | 63.93 | 96.8% | 31.83 | 
| 2007年 | 2461.59 | 93.06 | 22.5% | 37.81 | 
| 2008年 | 1690.58 | 112.68 | -31.0% | 66.65 | 
| 2009年 | 2408.24 | 129.32 | 42.5% | 53.70 | 
| 2010年 | 1804.72 | 131.96 | -25.1% | 73.12 | 
表5-2 2006年-2010年我国主要进口煤来源国进口煤炭比例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 印尼 | 13.5% | 27.6% | 27.7% | 24.1% | 33.4% | 
| 澳大利亚 | 18.0% | 8.9% | 8.8% | 34.9% | 22.4% | 
| 越南 | 52.5% | 48.3% | 41.8% | 19.1% | 10.9% | 
| 蒙古 | 6.2% | 6.4% | 10.0% | 4.8% | 10.1% | 
| 俄罗斯 | 2.6% | 0.5% | 1.9% | 9.4% | 7.0% | 
| 其他国家 | 7.2% | 8.4% | 9.8% | 7.7% | 16.1% |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 |||||
越南、朝鲜和澳大利亚是我国主要的无烟煤进口来源国,2009年进口的3433.3万吨无烟煤中,三个国家所占比重分别为70.1%、10.5%和12.9%;2010年,我国从越南和澳大利亚进口无烟煤比重下降,至68.2%和10.8%,从朝鲜进口的煤炭比重增为17.4%。
澳大利亚和蒙古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进口来源国,2009年从澳洲进口的炼焦煤占总量的65.8%,从蒙古进口的炼焦煤占总量的11.6%;2010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炼焦煤数量减少,而从蒙古进口数量增多,该比值分别降为36.8%和31.8%。
印尼、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是我国主要的动力煤进口来源国,2009年从印尼进口的动力煤占所有进口动力煤的40.7%,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占33.8%、15.9%;2010我国从印尼进口的动力煤增多,比重下降,为38.7%,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进口的动力煤比重降为26.1%、10.7%。
(二)我国煤炭进口主要煤种分析
就煤种而言,过去因我国优质无烟煤资源稀缺,而越南无烟煤出口量大,且距离我国南方省市较近,所以我国无烟煤进口量较大,其次为动力煤和炼焦煤;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发电发热用煤和钢铁用煤大增,由于煤炭供应增长有限,动力煤价格不断上涨,进口动力煤和炼焦煤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进口无烟煤所占比例则逐年降低(表5-3)。
2009年我国各煤种进口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动力煤略占优势,占进口总量的30.2%,2010年,进口煤中动力煤所占比重升高,达31.0%;炼焦煤所占比重也略微增加,占28.7%,无烟煤所占比重则明显下降,只占16.1%。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煤种的煤炭进口量不仅数量,而且比重均有升高,我国进口煤种更加多样化。
表5-3 我国煤炭进口分煤种比重
| 进口量(万吨) | 进口占比 | ||||||||
| 合计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其他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其他 | |
| 2006年 | 3824.77 | 2262.71 | 466.25 | 1052.37 | 43.44 | 59.2% | 12.2% | 27.5% | 1.1% | 
| 2007年 | 5101.56 | 2841.86 | 621.98 | 1336.34 | 301.38 | 55.7% | 12.2% | 26.2% | 5.9% | 
| 2008年 | 4040.49 | 1938.76 | 685.73 | 982.32 | 433.68 | 48.0% | 17.07% | 24.3% | 10.7% | 
| 2009年 | 12583.44 | 3433.28 | 3442.36 | 3803.21 | 1904.58 | 27.3% | 27.4% | 30.2% | 15.1% | 
| 2010年 | 183.31 | 26.02 | 4726.96 | 5106.73 | 4003.60 | 16.1% | 28.7% | 31.0% | 24.3% | 
| 数据来源:国际海关统计数据 | |||||||||
(三)我国进口煤主要消费地区
中国煤炭进口集中在中国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区为主(占到50%以上),这些地区的煤炭用户即使使用国产煤炭,也要先由火车把煤炭从产地运到秦皇岛、天津、黄骅等港口,再通过海运才能获得所需要的煤炭。因此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煤炭的接卸港口,为煤炭用户大量使用海外煤炭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不过近些年来,沪苏浙闽粤桂地区进口的煤炭数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两年,由于进口煤价具有相对优势,一些内陆省市(例如江西、湖南和湖北省)也增加了煤炭的进口。
表5-4 2006年-2010年沪苏浙闽粤桂煤炭进口所占比重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 煤炭进口量 | 3298.54 | 4310.81 | 3322. | 8166.06 | 10135.72 | 
| 所占比重 | 86.2% | 84.5% | 82.2% | .9% | 61. 5% |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我国2010年共进口煤炭1.65亿吨,其中天津口岸进口211.45万吨,京唐港等其他河北口岸进口1575.24万吨,内蒙口岸进口1659.43万吨,大连口岸进口672.77万吨,上海口岸进口451.06万吨,江苏口岸进口1181.77万吨,浙江口岸(不含宁波)进口1405.54万吨,宁波口岸进口379.09万吨,福州口岸进口927.51万吨,厦门口岸进口986.17万吨,青岛口岸进口2132.05万吨,黄埔口岸进口1223.33万吨,汕头口岸进口854.69万吨,海口口岸进口259.00万吨,湛江口岸进口169.12万吨,广西口岸进口1690.50万吨。
(五)我国煤炭进口用户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的煤炭贸易,只要有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外贸公司,即可从事煤炭进口业务。目前我国从事煤炭进口业务的公司大约有700家左右。其中最大的煤炭进口商为中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进口量约达1154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8%。经统计,我国前十大进口煤企业进口量占33.4%,其余进口企业煤炭进口所占份额达66.6%。主要进口企业及进口量见表5-5。
表5-5 我国煤炭进口用户结构表
| 进口企业 | 进口量 | 进口份额 | 
| 中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 | 1154.43 | 7.81% | 
| 内蒙古额济纳旗庆华-马克那林苏 | 3.72 | 2.47% | 
| 珠海秦发贸易有限公司 | 515.80 | 3.49% | 
| 广州大优煤炭销售有限公司 | 415.35 | 2.81% | 
| 潮州市亚太能源有限公司 | 969.45 | 6.56% | 
| 神华煤炭运销公司 | 521.45 | 3.53% | 
| 广东省燃料公司 | 408.74 | 2.77% | 
|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 | 227.09 | 1.54% | 
|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1.17 | 1.28% | 
| 额济纳旗浩通能源有限公司 | 171.84 | 1.16% | 
| 其他企业 | 9839.47 | 66.58% | 
(六)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价格、煤质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逐年增长,2006年-2008年煤炭进口价格呈现总体上涨的趋势,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煤炭需求疲软,国际煤价大幅下跌,我国进口煤炭价格也有明显下滑。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以及国内进口煤需求大幅增加,国际煤炭价格逐步上涨,我国煤炭进口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表5-6 “十一五”我国进口煤分煤种价格表
单位:美元/吨
| 年度 | 综合平均价格 | 无烟煤 | 炼焦煤 | 动力煤 | 
| 2006年 | 42.32 | 32.72 | 78.21 | 47.42 | 
| 2007年 | 47.47 | 38.59 | 75.46 | 51.50 | 
| 2008年 | 86.85 | 68.12 | 148.33 | 79.47 | 
| 2009年 | 84.03 | .67 | 128.37 | 72.10 | 
| 2010年 | 102.74 | 83.72 | 147.15 | 92.87 | 
由于澳大利亚煤发热量高,煤质较好,从澳洲进口的煤炭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与印尼、越南因为其煤炭发热量较低,煤质较差,进口价格较低。
表5-7 “十一五”我国进口煤分国别价格表 (单位:美元/吨)
| 年度 | 越南煤 进口平均价格 | 印尼煤 进口平均价格 | 澳大利亚煤 进口平均价格 | 煤炭进口 综合平均价格 | 
| 2006年 | 31.83 | 44.14 | 75.86 | 42.32 | 
| 2007年 | 37.81 | 52.85 | 90.73 | 47.47 | 
| 2008年 | 66.65 | 85.67 | 150.27 | 86.85 | 
| 2009年 | 53.70 | 67.10 | 111.19 | 84.03 | 
| 2010年 | 73.12 | 79.28 | 147.30 | 102.74 | 
图5-4
(七)我国煤炭进口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1、需求的变化
国内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煤炭资源需求旺盛,虽然煤炭供应增长速度也比较可观,但其有效供应的增速与需求增速相比略显落后,导致国内煤价不断上涨。
2、金融危机的影响
源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危及到全球实体经济,导致西欧、日本、韩国等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传统的进口国变化导致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腾出了煤炭资源空间,进而导致国际煤炭价格下滑。
国际煤价走低与国内煤价坚挺的对比,使电力企业将大量采购转向国际,国际国内双重因素导致2009年进口大幅增加。
3、海运费的变化
国际经济的变化,直接在海运费也有相应的反应,经济下滑,运费下降,进一步使进口煤成本下降;经济回升,运费增加,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国内海运、运费也在缓步上涨,进而推高进口煤成本。
(八)我国煤炭进口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进入缓慢的复苏阶段,但全球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深层次的矛盾解决尚需时日,而且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均衡,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势头依然脆弱。据欧盟委员会预测,欧盟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8%,2011年为1.7%,而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10.3%和9.4%。预计未来两年世界煤炭价格缓慢上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和非洲以及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形势,将是国际煤价走势的主要影响力量。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未来煤炭进口量还将维持增加的态势,出口量有可能继续减少。
就煤种而言,未来我国首先倾向于进口国际上价格有比较优势的煤种,例如动力煤和炼焦煤;在价格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倾向于进口国内较为稀缺的无烟煤。简而言之,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还是依靠重工业投资拉动,当国内经济发展快于国际经济发展时,我国进口动力煤和炼焦煤偏多。
就来源国而言,未来具有地域优势和价格优势的煤源必然是首选。我国周边有印尼、越南、俄罗斯、蒙古等国,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均是我国未来主要的煤源国。
澳大利亚:世界能源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称,目前澳大利亚有在建煤矿120个,2015年前将有13个投产,未来五年内澳大利亚煤炭行业将吸引投资230亿澳元,因而预测未来五年内澳大利亚的煤炭总产量将增长30%至4.5亿吨。同时在2009年中期,澳大利亚将达尔林普尔湾港口的动力煤中转能力提高到8500万吨/年,在2009年底,又将Jilalan Rail Yard的货运能力提高到1.3亿吨/年,另外,主要煤炭出口港艾伯特港等的扩建工程及纽卡斯尔港新建煤炭码头建设工程也将于2015年前完成,因而港口总出口能力能够满足澳大利亚煤炭出口需求,澳洲出口煤炭数量增加。
印尼:印尼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据预测2010年出口将增长6%、达到2.1亿吨。另外,由于印尼煤炭资源丰富,因而吸引了众多国外投资,如果印尼的煤炭出口及外资招商引资措施不发生变化,未来几年印尼煤炭产量及出口量都将保持增长,据iStockAnalyst.com预测,2015年印尼煤炭产量将增加至3.21亿吨,有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
蒙古:蒙古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炼焦煤资源,随着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为了蒙古对中国煤炭出口有可能进一步增长。另外,随着俄罗斯远东港口建设项目的完成,对中国的煤炭供应量也有望出现增长。
俄罗斯:2009年俄罗斯煤炭出口增加,主要是由于俄罗斯东部的瓦尼诺港口发挥作用,满足了日本、韩国和中国的煤炭需求增量。在2010年,预计出口量将增长4%、达到9400万吨。另外,俄罗斯最大的煤炭出口企业西伯利亚能源公司及梅切尔公司在远东地区都有煤炭港口正在规划建设中,大部分2013年可完成,建成后其对亚太地区的供应能力将明显提升。
越南:越南的煤炭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许多煤矿和选煤厂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未来产量增量不大。另一方面,越南经济正进入快速增长期,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满足国内煤炭需求量将保持增长。为此,越南已经决定控制煤炭出口,以优先保证国内的煤炭供应。越南希望在三年内成为煤炭进口国,并计划从2013年开始进口动力煤,平均每年的进口量约为300-500万吨,主要的进口国是印尼和澳大利亚。据此预测未来几年,越南的煤炭出口将持续萎缩。
(九)小结
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蒙古和朝鲜等是目前中国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越南主要向我国出口无烟煤,而且边境贸易量较大。但2008年开始为了满足国内需求,越南开始逐步减少对外煤炭出口,我国从越南煤炭出口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蒙古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炼焦煤资源,随着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为了蒙古对中国煤炭出口有可能进一步增长。另外,随着俄罗斯远东港口建设项目的完成,对中国的煤炭供应量也有望出现增长。
此外,我国进口客户对价格高度敏感,这与日韩有本质不同,日本和韩国对煤炭的进口需求是刚性的,我国对煤炭的进口需求弹性很大,可以在国内与国外的煤炭自由选择;我国煤炭进口地区主要在沿海,内陆进口煤炭不经济;我国进口动力煤部分用作配煤,品质不太好,进口焦煤质量较好,适应高炉大型化需要,将来进口会比较稳定。一些大型钢铁公司从炼焦煤质量和供货稳定性考虑,有进一步增加炼焦煤进口量的趋势。
六、影响我国煤炭进出口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煤炭进出口贸易基本上与国际接轨,提前一年达到WTO的要求,煤炭价格基本上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互动局面;现在,我国煤炭进出口主要受到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内煤炭供需形势和进出口。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能源国际化战略影响着能源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相关能源产品的国际价格,间接影响到煤炭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并对我国煤炭进出口产生影响。
2006年至2008年的前三季度,国内外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的发展带来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原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图6-1、图6-2)。
图6-1
图6-2
可见国际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对能源需求的迅猛增加,能源价格随之上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我国对进口煤的需求,促进我国煤炭的出口;反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导致对能源的需求将相应减少,国际能源价格相应下滑,例如2008年4季度开始,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使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经济衰退,世界能源需求快速下滑,国际能源价格高位回落。在此背景下,由于国内供需基本面没有较大改变,我国对进口煤需求增加,出口积极性下降。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和钢铁的需求增加,从而煤炭需求增加,国内煤炭价格上涨,煤炭的出口积极性减弱,在国际能源价格未变的基础上,进口倾向更加明显,从而拉高国际煤价;反之经济减速时,煤炭需求疲软,如若供应规模很大,市场供过于求,国内煤炭企业就倾向于扩大出口,出口价格下降。
(二)煤炭进出口
目前,从我国导向看,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以及煤炭等能源资源产品的战略储备以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未来两年,国内经济发展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将持续旺盛,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供应偏紧状况,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国家“控制出口、鼓励进口”的一系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均不会改变。
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煤炭出口仍将采取配额制,2007年之前我国出口配额数量始终保持在8000万吨;2008年对配额进行了调整,数量下调到4770万吨;2009年则调整为5100万吨; 2010年我国首批煤炭出口配额已发放,总计2550万吨,与2009年的首批配额2600万吨相比基本相当,全年配额量料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预计今后几年内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不会明显放松,国家将继续控制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不过,随着铁路运力、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所投资的煤矿产能进一步释放,到2012年、2013年前后国内市场有可能面临过剩压力,如果继续控制煤炭出口,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煤炭供大于求的趋势,给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届时国家有可能会适度调整煤炭出口,以稳定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
(三)国际、国内煤炭供求关系
1、国内供求关系
煤炭进出口对我国的煤炭市场而言只是个机会市场,是调剂国内供需的重要调节因素,过剩时会力促出口,供需平衡或偏紧时间少出口增加进口。所以一方面,国内相对紧张的煤种,进口量相对较大,例如2009年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色金属、水泥、钢铁、汽车等行业产品产量出现大幅增加,尤其是粗钢、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大幅增长带动优质炼焦煤的大量需求,国内的优质炼焦煤(柳林煤等)供应有限,且价格偏高,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和国外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加大炼焦煤的进口力度;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增加,煤炭供不应求时,煤炭价格上涨,企业进口煤炭的积极性增加,将会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例如自2009年以来,国内煤价相对国际煤价始终略高,海运价格又偏低,受此影响,国外低价优质煤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也是促使我国煤炭进口量激增一个主要因素。
2、煤炭出口国因素
印尼煤是我国进口煤炭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印尼国家煤炭协会的估计,2009年印尼国内的煤炭总产量比2008年要多1500万吨,而其国内的需求量却没有明显增加,因此这部分多生产出来的煤炭迫使印尼矿主以相对低的价格销往国外,我国就是其中之一的受惠国。不过根据印尼国家煤炭协会预计,这种情况可能2011年不会再出现,因为今年印尼国内的煤炭需求量将会增加,消耗掉其增加的那部分煤炭产量。
此外越南的因素也比较特殊。越南因本国的煤炭需求逐年递增,而其煤炭产能及运输却存在瓶颈,近期也不断调整。很多人都预计越南在2012年后可能会由一个煤炭出口国转变为煤炭进口国。越南的进出口变化很可能会对世界煤炭市场,尤其是我国的煤炭进口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国际煤炭价格变化
“价格因素”往往对煤炭进出口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但也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运费及国际煤炭的现货价格即是最能直接影响我国短期内进口煤炭量的因素。
以2008-2009年为例, 2008年7月4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NEWC)煤炭价格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194.79美元/吨,之后由于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该价格8个月时间迅速暴跌至60.30美元/吨。2009年中,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能源价格开始缓慢上涨,截至目前的12月31日,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已经攀升至128.50美元/吨。在此期间,我国煤炭价格因国内需求的支撑,跌幅小于澳大利亚NEWC煤炭价格。导致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南方购买澳洲煤炭(计入运费及有关税率后)的成本低于从秦皇岛购买内贸煤炭,因而很多南方城市开始进口相当多的动力煤,该趋势一直持续到2010年。
类似的价格因素也出现在我国增加对南非、俄罗斯以及加拿大等国的煤炭进口,不少以前很少向我国大量出口煤炭的国家,近两年来也动辄向我国出口数十万吨、上百万吨,例如美国。
图6-3
(五)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变化
海运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际采购煤炭的运费,因而也是影响煤炭进出口成本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市场行情冷淡,海运价格较低,煤炭进出口成本就相对低廉,能够促成国际煤炭交易。市场交易旺盛,海运费也随之上涨,煤炭进出口成本也会因此而升高,对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6年至今,国际海运价格也呈现与世界经济发展类似的走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危机从出现端倪直至最终爆发后,国际干散货指数从2007年5月20日最高的11793点暴跌至2008年12月5日的663点,7个月时间下跌幅度达94.4%,之后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海运价格震荡上涨至2010年最高的2784点(10月27日),比最低时的663点上涨了319.9%;至年底12月24日跌至1773点;目前,2月9日继续下跌至1092点。
图6-4
(六)气候、灾害等其他因素
气候、灾害及人为等一些因素也会对煤炭进出口产生明显影响。
迎峰度夏、秋冬采暖,都是引发国内煤价上涨的明显气候性因素。气候性因素带来的煤炭需求增加或减少,除了会影响国内煤企的产量增加供应外,也会影响用煤企业对国产或进口煤的选择。
突发性灾难往往带来短暂的煤炭供应困难,引起国内煤炭暂时供应偏紧,因而部分耗煤企业需要选择进口煤炭来补充自需。
其他人为因素也会影响煤炭进出口形势。2009年进口量激增,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年初就开始的漫长“煤电谈判”。年初谈判悬而不决时,市场一直传闻南方主要的煤炭终端用户即将于东南亚及澳洲开辟更广泛的煤炭供应渠道,后来的事实进展也验证了这不仅仅是“传闻”。
七、我国“十二五”期间煤炭进出口预测及建议
(一)未来几年国内煤炭供需形势将经历一次波动“拐点”。
据分析,“十二五”的前几年,国内煤炭供需形势将由眼下的紧平衡状态向宽松方向发展,2012年、2013年前后有可能面临过剩压力;之后依靠各种调节机制,再度向供需平衡状态回归。主要依据是:
1、对抗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投资建设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些年,我国投资建设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所形成的产能,通过持续接近30%的出口高速增长释放于国际市场。2008年底以来我国以加大投资建设规模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全社会总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我国乃至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将有所收敛,我国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格局将日趋明朗,市场主体的投资建设热情将逐渐冷却,预计在2012年、2013年,随着防通胀的到位,投资增长将趋缓,煤炭需求增势也将随之减弱甚或出现负增长局面。之后,国家会实施一系列反周期措施,尤其是终端消费增长会加速,基于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很大,预计投资增速明显减慢的时段不会太长,预计2014年、2015年前后煤炭需求将重返上行通道,回归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2、国内煤炭行业扩大投资带来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煤炭行业投资大幅增长,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总额完成8406亿元,按照吨煤投资500元的标准,剔除选煤厂投资的因素(大约占20%左右),目前在建煤矿规模将可新增煤炭产能10亿吨以上;而且,山西省资源整合竣工验收完毕后煤炭总产能将比整合前增加3亿吨以上;目前内蒙区对地方煤矿的群体性技术改造即将收官,产能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决定了未来二至三年内国内煤炭产能将较快增加。之后,随着产能过剩危机明朗化,煤炭产业投资会明显降温,产能增长将阶段性休止,而且煤炭产业准入门槛会大幅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煤炭总产能过剩状况将逐步缓解。
3、运输瓶颈将由一定程度的松弛。前些年我国产能较快增加过程中没有出现供应过剩危机,主要因为受限于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和主要产煤区地方煤矿经常大面积停产;当前我国正在大规模地开展铁路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大中型煤炭企业对地方煤矿的兼并重组,原来制约煤炭供给的运输瓶颈和不安全、不稳定产能将根本改观,预计未来二至三年内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将迅猛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供过于求态势的日渐明朗,基于大中型煤炭企业自觉、联合市场供给的市场理性和能力,调节煤炭供给的新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2012年之后,煤炭产能利用率将从眼下的较高水准回落到相对较低水平,煤炭供求关系也将随着新调节机制的建立成型而逐步回归基本平衡状态。
4、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煤炭价格的影响。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超级牛市行情已跨越了近十年。从目前来看,国内外经济大幅增长,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和输入资金投机这三大因素,推波助澜使国内外能源价格再次上涨。国际通货膨胀以及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仍是影响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走势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日益凸现,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在今后,如经济大幅增长,美元贬值和输入资金投机这三大因素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仍然会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煤炭进出口将随着国内供需形势变化相应调整
目前,从国家的导向看,国家愈加重视环保以及煤炭等能源资源产品的战略储备,在近两年内,由于国内需求保持旺盛,部分地区可能还将出现阶段性的供应紧张状况,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国家“控制出口、鼓励进口”一系列近两年内均不会退出。
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煤炭出口仍将采取配额制,2007年之前配额量始终保持在8000万吨,2008年我国对配额进行了调整,配额量下调到4770万吨,2009年则保持在5100万吨,而 2010年首批煤炭出口配额已发放,总计2550万吨,与2009年的首批配额2600万吨相比基本相当,全年配额量料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今后几年内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不会明显放松,国家将继续控制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但是,2012年、2013年前后国内市场有可能面临过剩压力,如果继续控制煤炭出口,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煤炭供大于求的趋势,给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届时国家有可能会适度调整煤炭出口,以稳定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
(三)亚太市场煤炭需求保持旺盛,供应能力基本充足,市场供需将可保持基本平衡
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亚洲-太平洋市场,其中除中国外,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进口状况以及澳大利亚、印尼、越南、俄罗斯、蒙古等国的煤炭出口状况对其影响较大。
1、亚太地区煤炭需求发展预测
今后几年,亚太地区除中国外,其他主要煤炭消费和进口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的表现如下。
印度:因经济发展迅速,电力需求旺盛,印度计划加大燃煤电站建设,印度煤炭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印度的“十一五”规划,截至2012年3月份的五年时间内,印度需增加50GW上的燃煤发电能力。
因为印度煤炭质量较差,加上印度采矿审批速度较慢,产量增速远低于电力行业的煤炭增速,印度国内的煤炭产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其进口量将不断增加。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印度煤炭的进口总额,包括电力公用事业单位,分别为4980万吨和5900万吨,而根据印度规划委员会对“十一五”规划进行的中期回顾,2011-2012年印度的煤炭供需缺口将达到8103万吨,到2016-2017财年将增加至8650万吨。据皮博迪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 Corp)预测,到2013年印度煤炭进口量将增加到1亿吨。不过印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既可从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印尼进口,也可从非洲的南非和莫桑比克进口。
韩国:2009年,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2008年三季度韩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增长势头。受经济增长的拉动,韩国电力、钢铁生产均不断恢复,带动煤炭需求逐渐增长,而由于韩国煤炭资源匮乏,大部分需要进口,因此2009年韩国煤炭进口量保持住了增长的势头。而未来几年,韩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势头,韩国央行预计2010年韩国经济将增长4.6%,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韩国电力公司也已经做出规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增加至少6GW的燃煤发电能力,因此预计2010年韩国煤炭进口量将比2009年有所增长,预测未来几年韩国动力煤进口量还将增加约1200万吨。
日本: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煤炭需求以及进口量出现萎缩,据统计,2009年日本煤炭进口量1.618亿吨,比2008年下降15.6%,其中主要是炼焦煤进口量出现明显下降,全年进口量为6565.5万吨,比2008年下降25.9%。但现在,日本经济早已开始企稳回升,钢厂也不断加速扩大生产。但由于日本经济属于出口导向性经济,其经济恢复程度还依赖于世界整体经济的复苏,预计其经济复苏过程相对缓慢。另外,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日本煤炭进口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已经承诺到202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9年的基础上削减25%,如果这一能得到落实,2010-2015年间日本必然需调整电力行业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其间的煤炭消费量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总体来看,预计2010年日本煤炭进口量将与2009年基本持平,未来几年煤炭进口量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
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省、马来西亚等的煤炭需求量也有望继续增长,主要产煤国印尼、越南随着新建燃煤电站的完成,其煤炭需求量也将增加,越南甚至会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
(四)煤炭进出口量预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9年煤炭进出口所呈现出“出口大幅下降、进口大幅增长”,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特殊性,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煤炭需求热度不减,加上煤炭产业整合继续,2009-2010年的进出口形势还将延续,具体原因有:1、近两年进口来源国产能扩大,供应能力大幅提高;2、进口煤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比国产煤有竞争力;3、即使将来国内煤炭供应过剩,进口煤依然有市场。
未来两三年,由于国内煤炭供应相对充足,预计我国煤炭产业将面临一定的过剩压力,预测2011年进口2亿吨。在之后的更长时间里,预计我国国内煤炭供需能够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我国煤炭产业在进出口的选择上仍主要依赖于“国内国际比价”的情况,进出口量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五)有关建议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2010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将达到1.5至2.3亿吨,巨大的采购量将使今后我国煤炭进出口或许将逐步走上与原油、铁矿石相类似的路线。
如何借鉴原油贸易的经验与教训,正确研判煤炭国际贸易形势,规避国外出口商对我国进口煤炭的价格控制,将是今后国家和企业都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1、加强煤炭进出口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时间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认真研究国际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我国煤炭进出口在世界煤炭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进口大国,必然对世界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调剂国内外煤炭市场需求,而且要从能源国际化战略考虑,对稳定国内外煤炭市场和承担国际义务都有着现实和长远意义。我国有关部门应从结构性问题和性问题入手,加强国内和国际贸易互联研究,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解决煤炭进出口国际化战略问题。
2、规范煤炭进口秩序
首先,出于保护环境和节约社会成本的考虑,煤炭进口要有保有压,质量不好的煤炭不能进,环保不达标的煤的不能随便进口,以免造成国内生态环境的负担,增加社会成本。
其次,引导我国煤炭进口商和发电企业转变国际采购模式,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开发海外煤炭资源,大大增强煤炭进口资源的稳定性,规避国际大型煤炭巨头哄抬价格的风险。
再次,随着煤炭进口增加,要吸取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的教训,规范煤炭进口秩序。
最后,根据目前我国煤炭进出口的发展变化,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煤炭进口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进口煤的检验和进口环节的监管,进一步稳定和提高进口煤的质量,增加优质煤和短缺品种的煤炭进口,进一步规范煤炭进口交易秩序。
3、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国家应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我国煤炭行业对外投资和并购的力度。特别是对我国周边的蒙古、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从而稳定一定量的进口煤源,进而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对于国内煤炭出口企业而言,应冷静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尤其是注重分析世界煤炭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科学调整自身的出口战略。既要兼顾当前国内市场的既得利益,也应考虑国际煤炭出口长期战略利益,尽可能做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平衡发展,保持有限的适当的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世界煤炭资源大国的资源概况及其管理》,作者:柳正,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2、《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及其对策研究》,作者,康淑云,2007.04.0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3、《煤炭营销手册》(2009版),主编,杨显峰,2008年12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