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本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小字)12月23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35:53
文档

2013本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小字)12月23日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解析: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的本义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道”(政治礼制)的各种典籍和尚在世的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贤才两方面的含义,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故后人一般将“文”释为典籍(文字记录);将“献”释为贤才(即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高级知识分子)。明清文人多有以此命书名者。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已有了变化,特别是对“献”的界定已不局限于“贤人”一项,而有部分“文”的含义。其后许多人下过定义。今人则多以“文献”谓古代典籍、图书文献等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解析: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的本义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道”(政治礼制)的各种典籍和尚在世的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贤才两方面的含义,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故后人一般将“文”释为典籍(文字记录);将“献”释为贤才(即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高级知识分子)。明清文人多有以此命书名者。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已有了变化,特别是对“献”的界定已不局限于“贤人”一项,而有部分“文”的含义。其后许多人下过定义。今人则多以“文献”谓古代典籍、图书文献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解析:

名词解释: 

1.文献:“文献”的本义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道”(政治礼制)的各种典籍和尚在世的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贤才两方面的含义,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故后人一般将“文”释为典籍(文字记录);将“献”释为贤才(即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高级知识分子)。明清文人多有以此命书名者。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已有了变化,特别是对“献”的界定已不局限于“贤人”一项,而有部分“文”的含义。其后许多人下过定义。今人则多以“文献”谓古代典籍、图书文献等。

2.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承、流变方面情况以及对文献进行整理、利用的一门专门学科。它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大部分。郑鹤声、郑鹤春所编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可以说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专著。文献学研究范围广阔,研讨文献所含各科内容众多,因而,人们称文献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多边学科,基础学科。

3.简册:简册又叫简策,简牍、方策等,是指长条形的竹片或木片以及方块形的木版。它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字载体。简册被用作书写材料,到底始于何时,学术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简册了。可惜无实物佐证。但至迟春秋战国时已有简册。秦汉时期盛行,成为当时主要的书籍形式。直至东晋桓玄称帝时下令以纸代简之后,简册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4.目录:所谓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而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目录学是为了适应文献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学问。目录学是我们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指南,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里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人。”按照中国的学术传统,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版本:这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原指宋人用雕版印刷的书本,也作“板本”,以与唐以前手工抄写的“写本”相对。现代版本学中的版本指的是同一种文献经过多次的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不同本子。文献的载体形式不同,书写或印刷的时间、地点、版次、出版者、字体、行款、纸墨、装璜、内容的增删修改情况,以及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方面的不同都可形成不同的版本。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优劣是现代版本学的任务。

6.经折装:经折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的形式之一。经折装多用于佛经装帧,故名。是唐后期有人受佛教“贝叶经”装订方式的启发而发明。方法是把长卷子向两边均匀反复折叠成长方形,就象折纸扇一样。再在前后加两张硬纸作封面。它要求书写时行距均匀,才不致将字折成两部分。它主要的功夫在折叠,故又称其为“折子”。经折装简单易操作,易展读。但其折叠处常因磨损而断裂。(后代文人为了便于诵读常用经折抄记要背诵的内容,随身携带,时时诵读。明清时,大臣向皇帝上奏章时,为便于展读,也常用经折装,这就是平常说的递“折子”,“上折子”。括号中的文字可不答。)(可参考教材P116,需概括)

7.包背装:这是我国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步骤与蝴蝶装相似,所不同的是,蝴蝶装将有面一面向内,将折缝粘连在底纸上;而包背装则是将有字的一面向外,将书页一边的边缘粘连在底纸(厚纸)上。这样就避免了蝶装书每读一页,须连翻两页的不便。到明初期,人们改粘连法为在书页边栏空白处打孔,然后用纸捻穿订,最后加上包背封面,这样比粘连要牢固,且基本与线装书一样了。(可参考教材P118,需概括)

8.线装书: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大致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具体方法是:先将每张书页有字的朝外对折,然后按页叠好在前后加空白页一至两页再以书口折缝(版心)为准戳齐;然后在版心对面边栏打孔。用纸捻穿订;此为草订。再在前后加两张单页厚纸做书衣(封面);用刀把书口之外的三面截齐,用砂纸磨去毛边,再重新打引线孔,穿线订牢,一般的以书为四孔,多则六孔。最后在书衣正面贴上书签就完成了。线装书比包背装结实不易脱落,且书皮旧,破时可以重装,但多次重装,针孔多了,易损坏原书。在长期的线装实践中,人们摸索出了一套非常讲究的技术程序,使线装书又美观又牢固,这种技术在当今的古籍整理工作中仍在使用。(可参考教材P119,需概括)

9.反切:反切是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约形成于汉魏时期。反切最初只称某某反(唐大历后,因统治者讳言“反”字,曾改称某某翻),宋代《广韵》后正式用“切”字。其注音原理是用两个字为第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即以前字的声母和后字的韵母加声调合起来形成第三字的读音。如“火,呼果切”,“罩,都教切”等。(反切注音比譬况、读若、直读等注音方法有很大进步,对后人认读古音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和区域语音的不同,也不能完全按现代汉语语音去理解古音反切。括号中的文字可不答。)

10.《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著录了各馆所藏善本书目,是至今为止收录中国古籍最完备的一部工具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分为:经(一册,19年出版)、史(二册,1993年出版)、子( 二册,1996年出版)、集(三册,1998年出版,这年4月,又将先出的另外四种进行重印以与集部配齐)、丛(一册,1990年出版)五部分共九册。除丛部专录丛书之外;其他各部基本上都是收录单刻本。各部书目按著者时代或成书时代先后排列,但没有综合的著者和书名索引,使用略感不便。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未能将的善本古籍包揽无遗,尚有遗漏,因此还要注意参考检索其他书目。

11.别集: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指的是自己或他人辑录一人的全部(全集)或部分作品(选集)为一集。别集有许多异称,如:集、文集、类稿 、丛稿、文抄、文编等,具体的取名原因决定其方式。别集起源于西汉,东汉至清代不断发展,各个朝代都有所建树,清代是集大成时期。别集的编辑有按内容、文体和编年等多种编排形式。别集在众多作品集中数量最大,是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重要史料支柱。

12.钞本:是中国古籍写本的一种。指的是未经作者过目审定,更无作者笔迹的本子。有的钞本可能是从稿本过录,则其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则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赖钞本得以保存。我国古籍中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和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都是钞本。钞本也称抄本。 

13.《经籍纂诂》:清阮元等编纂,出版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共分属一百零六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兼有大字典和古词典之功用,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由于这部书是按韵排列的,它把同韵的字都收在同一卷(即同一韵)里,所以我们使用这部书时,要依韵查字,对不熟古韵的人比较麻烦。(1936年世界书局影印清嘉庆17年(1812)扬州阮氏琅环仙馆刊本,末附笔画检字表即目录索引,大大方便了使用。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曾重印此本。括号中的文字可不答。)

14.杀青:这是木简加工过程的名词术语。就是将竹子破成竹条后,还要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样写上字就可以预防虫蛀,这种加工工序叫“杀青”。《太平御览》卷六百六载:“《风俗通》曰: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  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亦治也。”所以竹简又叫“杀青简”,又叫“汗简”(宋代郭忠恕有《汗简》一书)、“汗青”(文天祥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中“汗青”代指史籍,故古人又有“青史留名”之说),而今人常常将一件文艺作品三抽完成了称为“杀青”。

15.麻沙本:这是古籍刻本的名称。我国古籍刻本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来分,可以分为浙本(浙江地区刻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等。浙本、蜀本注重校勘,质量较好。建本多为考试用书和通俗读物。建阳麻沙镇刻本粗制滥造,因而麻沙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但明代以后,真正的宋本传世已很少。在今天,即便是麻沙本也是非常珍贵的版本。

16.校勘是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力求恢复其本来面貌。校勘是古籍文献整理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其它整理工作的基础。

17.索引的定义是:把特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料(如报刊、书籍)中某些重要的或有意义的信息,如书名、刊名、篇名、主题、人名、地名等分别择录出来,按一定方式(如以(字母或笔画)为序)编排,并注明出处,以供检索的工具。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索引源、索引款目、编排方法和出处指引系统。  索引不仅为读者提供多种文献检索途径,并能通过检索词的使用,反映某一文献的主题内容以及关于某一学科或课题的最新观点和发展趋势。

18、古文献“三通”:指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三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杜佑综合经史及历代文集、奏议等分类编纂,内容丰富,对唐代制度叙述尤为详尽。是中国第一部政书。《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多抄录前史和《通典》,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本五略系首创。纪、传所据的旧史书有已经失传的,可据以校勘现在流行的本子。二十略是本书的精华。《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记载自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经籍、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二十四门。《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除因袭《通典》外,并采取经史、会要、传记、奏疏、当时人的论议和其他文献等,内容比《通典》丰富,所记宋朝制度更加详备。

简答题:

1.简述《七略》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贡献及其缺陷。

《七略》的贡献有四:一是创立了目录学中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体例;二是编制出第一部分类目录,6大类38小类共著录13219多卷书,为后世目录学分类垂范;三是创造了“互见”、“别裁”体例,前者如《墨子》一书跨“诸子略”和“兵书略”两类互见,后者如从《管子》中裁出《弟子职》篇单行于《孝经》类之下;四是倡言尊古文经,提高其地位,使之从私学进入官学,打破了今文经学独自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学术争鸣和发展。《七略》分类并不完美,近人姚名达所著《中国目录学史》就指出其分类标准不一:诸子略以思想系统分;六艺略以古书对象分;诗赋略以体裁分;兵书略以作用分;数术略以职业分;方技略则兼以体裁和作用分。(《七略》原书已佚,但其大小序和类目多为《汉书·艺文志》所采。此外清人洪颐煊《问经堂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陶溶宣《蓟江馆辑补书》、张选青《授经堂丛书》、姚振宗《快阁师石山房丛书》及严可均《全汉文》中皆有辑佚本。括号中的文字可不答。)

2.简述丛书的文献学价值。教材P42为主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丛书的文献价值很明显。丛书把许多分散的单独的文献按一定的主题、类别和体例编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特定文献的特定需求,免去读者到处查阅的麻烦以及四处购求而不得的苦恼,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有关的问题。因此,张之洞在指导人们读书的著作《书目答问》中,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专门列举了“丛书”一类,并指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张氏的意见可谓经验之谈。要了解历代丛书的大致情况,可以通过查阅《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广录》等工具书。

3.简述《郡斋读书志》及其目录学意义。(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郡斋读书志》  南宋晁公武撰。晁氏世居开封昭德坊,人称“昭德先生”。官至敷文阁直学士、临安少尹。家藏书甚富,连他人所赠达24 000余卷。绍兴间遂手自校勘,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共分42类,卷首有总序,每类前有小序,每书下有解题(作者、里居仕历、评论及有关遗闻轶事)。因书刻于荣州(今四川荣县)太守任上,故曰“郡斋”。它是我国最早一部有解题、小序的私家书目。初刻凡4卷,后又有姚应绩重编的20卷本,内容比4卷本有所增加。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黎安朝在袁州翻刻4卷本,增附赵希弁所辑《附志》1卷。同年游钧又在衢州(今浙江衢县)刻印姚氏重编的20卷本,世称“衢本”。次年,黎氏又命赵氏将衢本增加部分编为《后志》2卷附刻于后,此即“袁本”。清光绪间,王先谦将所传二本相校合刊,共收书1468部。

4.举出三种古人常用的注释名类或术语并作简单解释。

答案可参见教材(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八章之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第259页至2页所列17种注释名类中的任何3种。或第 2页至270页12种术语的任何3种(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特别注意注释名类和术语的区别。)

5、简述校勘记的写作方法

归纳为十条如下:

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二、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  “某本某下有某某几

四、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九、字倒而不可通者,可注云:“某本作某某。”

十、文句前后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上述情况之一,有前后数见者,但于首见时注明“下同”或“下仿此”等字样。

6、谈谈索引的作用。

(要点)索引是将报刊书籍中某些重要的或有意义的信息,如书名、刊名、篇名、主题、人名、地名等分别择录出来,按一定方式编排,并注明出处,以供检索的工具。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索引源、索引款目、编排方法和出处指引系统。使用索引能尽快 了解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学术研究,必须借鉴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如何从大量文献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索引提供了可靠而便捷的途径。有的索引是直接将文献的内容作分解报道(如专著、百科全书的内容索引);有些索引(如报刊篇目索引)把散见于书刊中有关某学科某专题的文章加以系统整理,使同一性质的资料聚集在一起,从而起到揭示信息的作用。 从多种途径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索引不仅描述文献的整体特征,还可揭示文献内容中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如主题、事实、语词、字句、人名、地名、数字、年号等,能为学习和研究提供广泛、准确、系统的参考资料。

7、简述校对和校勘的异同(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不同点表现在:

第一,范围不同:校对是出版部门的一项工作,凡是经这个部门出版的图书、报刊,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不管是作者的新作,还是再版重印古籍,只要是重新制版的,均需要校对。

第二,有无原稿的不同:校对有明确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凡是与原稿不一致的就是错的,不用校对人员通过考证去判断是非。古籍校勘则不同。元代以前的著作,原稿全部失传了,只有个别明朝人的著作和少量清朝人的著作存有原稿,也就是说,古籍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稿,也就不能像出版今人的著作那样根据原稿校对。 

第三,难易程度的不同:校对工作虽要一定的知识,但因有原稿作依据,难度远不及校勘。校勘的对象是主要古籍,没有作为判断是非依据的原槁,校勘的难度相当大。加上流传至今的古籍,往往一种书具有多种版本,而各种版本在文字上及其它方面多有出入异同。这就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进行一番考证才能判定孰是孰非,因而形成了一门校勘学。

论述题:

(一)论述题:谈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教材P100—102概括地说,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目录学通过目录的特有形式,著录各类学术典籍,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便利。中国古典文献目录,一般来说,都是经过历代目录工作者搜检群书,并经过校勘、考订、撰录、编次分类等一系列程序编制而成的。如果是官修目录(包括史志目录),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朝官藏文献典籍的状况。通过这些书目,人们可以大致了解各时代学术文献的基本情况,略知一代学术的盛衰。

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古代学术的演变情况。我国古代目录学自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刘歆撰叙诸书总要的《辑略》于《七略》之首,到班固《汉书·艺文志》散《辑略》于各略、种而创小序以来,历代目录书颇多沿袭;注重利用图书叙录及类序等形式介绍学术源流和演变。于是,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便成为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目录学也被人称为“流略之学”简述丛书的文献学价值。

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我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它同科学研究有不解之缘。学术研究同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研究者在开始自己的研究之前,必须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有哪些可参考的书籍、资料,掌握已有的主要论点、方法和研究动态等等;这就必须借助目录学的知识,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文摘等,否则就会走很多弯路。 不仅如此,古代目录学保存的许多资料,如各书叙录对作者事迹、学术渊源、内容价值的介绍,有些书目收录的原书序、跋或历代评论等,都对学术研究有直接的参考或引证作用。文献古籍的整理,也必须借助目录。古代目录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古典文献方面的原始资料。许多亡佚的文献古籍,正是凭借有关书目的记载今天才能窥其一斑。因此,我们要整理某一部古籍,要考订某一位作家的创作或事迹,就要充分利用著述目录、版本目录、专题研究目录等,以使文献整理工作顺利完成。

(二)谈谈我们常用的文献检索途径

常用的文献检索途径有以下几种:

     1、书名或篇名途径。是专业人员把文献的名称按照一定的排检方法组织起来后形成的检索系统。用户只要知道文献的名称,就可以查找到原始文献。

       2、 作者途径。是专业人员把文献的作者按照一定的排检方法组织起来后形成的检索系统。它比较适合对于某一特定作者所著文献的查找。

        3、分类途径。是专业人员把文献的名称按照学科自身的体系组织起来的检索系统。它比较适合对某一特定学科中特定类别文献的查找。

        4、主题途径。这是专业人员根据文献的主题词组织起来的检索系统。由于文献主题词有一个或几个,因此这就为用户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检索途径,尤其是使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时候,利用搜索引擎,按照主题词去查找特定的文献,其效益更加明显。

检索工具书一般只能提供给你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从图书馆寻找并获取原始文献。 按照利用检索工具查找的文献线索,获取到原始文献。然后建文献目录。 这是查阅文献的最后一步。把阅读参考过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叫做文献目录。文献目录一般是附在文章最后。包括:作者姓名、书刊(论文)名 、出版社、出版时间、地点等。

(论述题需举例说明)

(三)谈谈《隋书·经籍志》的目录学意义及其缺陷。

1.继承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但又有所创造:一是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二是将史部提到子部之前(荀勖是史籍为丙部)。同时又继承了阮孝绪《七录》列佛、道二部附之于后的体例,只著录部、类之目、种数、卷数以示与四部的区别;并将《七录》中子兵录、术技录合并于子部。正式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载于史籍,遂成为后代定例,直接影响了后世公、私书目的分类体系。

 2.收书最富。经、史、子、集4部40类共著录存书3 127部,36708卷;著录佚书10部,12759卷;两项合计共4191部,49467卷。较《汉志》所载多十几倍,成为后世考见唐代以前古籍概况的重要资料。

 3.继承《七略》、《汉志》而作的总序、大序、小序,是对前此目录学史及各类学术史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使后人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便,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亦得以规摩。

   4.态度开明,不因人废书。如集部中王敦、桓温、桓玄、殷仲文等,在《晋书》列传中皆属“叛逆”;孙恩之流,史称“盗贼”。但《隋志》对此辈所著,皆有书必录,较前代之焚书,后世之,其开明态度,可谓空前绝后。

   《隋书经籍志》亦有以下不足:

   1.把“谶纬书”从《七录》的“术技类”中拔置于《论语》之后,小序也承认这些书“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明知其荒谬不经,却依然如此归类不伦。

   2.少数类目不当。如史部中“杂史”与“旧事”界说不清;删去了《七录》原另立“鬼神”类而并人“杂传”类,遂使小说与史事混杂为一;而子部又有“小说”类,故使某些同为小说者却一属子部,一属史部。如《穆天子传》、《汉献帝起居》归入史部“起居注”类,而《汉武帝故事》与《西京杂记》又归入“旧事”类,其实皆属文学小说。又如《南台奏事》、《汉名臣奏事》入史部“刑法”类,而《山公启事》、《范宁启事》又入集部“总集”类,皆分类不当。

   3.重出和遗漏。如庾季才《地形志》两见“五行”类,陶宏景《天仪说要》两见“天文类”,赵畋《甲寅元历序》两见“历数”类,服虔《春秋汉议驳》两见“春秋类”,顾夷《吴郡记》、戴祚《西征记》两见“地理”类等等,其它前人已有详举,不赘。至于遗漏者亦多,清钱大昕《隋书考异》、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竟有104部书遗漏未著录。较著名的如颜之推《家训》、裴子野《类林》、任防《述异记》、曹操《魏武兵书》、陆德明《经典释文》等等。《隋志》虽有上述缺点,但总体上仍瑕不掩瑜。

(三)、试分析介绍几种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至少介绍三种)

1、顺序查找法:从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代开始往后顺时查找,直到近期为止,这种方法查全率高,但费时。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例如,已知某课题的起始年代,现在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就可以用顺查法从最初的年代开始,逐渐向近期查找。

2、回溯查找法: 这是利用某一篇论文(或专著)后面所附的参考资料为线索,跟踪追查的方法。它还可以从查到的“引文”中再追溯查找“引文”,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越来越多的内容相关文献。这种查找方法在检索工具不齐全,对课题不熟悉或不需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是可取的,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更直接、效率更高的文献查阅方法。但应注意要查阅权威性的标准参考源。此法的重点是放在近期文献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3、循环查找法:利用现有工具书查出这一段时间内的一批文献,再利用回溯查找法,查出没有检索工具的那一段时间的文献方法。循环查找法兼有常用法和追溯法的优点,可以查得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文献,是实际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对于查新工作中的文献检索,可以根据查新项目的性质和检索要求将上述检索方法融汇在一起,灵活处理。中学教师因图书检索条件有限,适合利用这种方法。

4、即期积累法:为尽可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文献,除了在研究课题的前后突击查找文献外,还应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即从现刊中查找与自己课题有关的信息,也能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要把握最新的动态,及时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使自己少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保证自己的研究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

 5、计算机检索:计算机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成为当今最为理想的信息检索工具。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最早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检索也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广泛使用的信息检索手段。检索形式有光盘、Internet 检索等。

文档

2013本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小字)12月23日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习要点解析: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的本义是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道”(政治礼制)的各种典籍和尚在世的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贤才两方面的含义,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故后人一般将“文”释为典籍(文字记录);将“献”释为贤才(即掌握了文化典籍和礼俗仪式的高级知识分子)。明清文人多有以此命书名者。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已有了变化,特别是对“献”的界定已不局限于“贤人”一项,而有部分“文”的含义。其后许多人下过定义。今人则多以“文献”谓古代典籍、图书文献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