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和性;2.实践性和阶级性
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两方面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本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联系及其特点。发展的实质。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两点论及重点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关系,方意义)。
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属性为:1.斗争性;2.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意义)
第二章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意义。
真理与价值关系。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及其构成(三个层次及划分依据)。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及所提炼相关重要知识点)。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两面性。
8科学乐观论与科学悲观主义
9、人民群众及历史人物的作用
第四章
劳动价值论及当代继承与发展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其意义在于: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继承与发展: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本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如何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货币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原因: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的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 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方式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两种形态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体现出来了。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值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注意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在这些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后果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如何把握“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