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 )机来打我们。我所以( )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 ),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在( )里填汉字。
3.选文中有两个问句,第一个是_______句,第二个是_______句。请将第二个问句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画“﹏﹏﹏”的句子,并将其填入文中括号里。
5.用“ ”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中“往回赶”的原因。
6.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zhù)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来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饭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短文写的是( )的场面。
A.刘姥姥进大观园 B.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C.林黛玉进大观园
2.众人为什么“先是发怔”,后来又为什么“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写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意拿___________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___________,让大家开开心。
4.短文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人笑时的情形。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读书要讲方法
“一生勤苦书千卷”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句,也是他毕生一辈子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多看 多做 多商量 就是欧阳修学习上的经验之谈 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坚持做到多读优秀作品,多动笔练习写作,多和朋友讨论求学中的问题。靠这“三多”,欧阳修的文学水平提高得很快。
有一次,洛阳的镇守修了一座房子,请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各写一篇文章庆贺。三人写好后,欧阳修发现尹师鲁的文章语言精练,结构严谨,非常佩服,决心向尹师鲁学习。于是,他登门拜访尹师鲁,和他讨论写文章的方法,一谈就是一个晚上。欧阳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的文章修改后,交给尹师鲁看,尹师鲁看后惊叹地说:“欧阳修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啊!”
欧阳修善于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唐代韩愈读书时,总要列出提纲,便于理解、记忆;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古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自古以来,凡是学有所成的人都很重视学习方法。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讲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______)
(2)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______)
2.“一日千里”形容( )
A.跑步速度快。
B.学习进步大。
C.日子过得快。
3.“一生勤苦书千卷”中的引号表示(______),“三多”的引号表示(______)。
A.着重指出的部分。
B.表示引用。
C.表讽刺与否定。
D.表特定称谓。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第二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6.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欧阳修、韩愈和朱熹的学习方法,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出现的一个比喻句是:______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请你仿照这句话,以“书”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______。
8.你在读书或学习上一定也有自己的方法,请你有条理的表述,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文中“赤朱丹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渐渐”的两个近义词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
3.在作者的眼中,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_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一会儿像________。
4.三亚的落日景象十分美丽,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便宜”的“便”的读音是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可以组词为 _____。
2.父亲主要赞美花生的( )
A.味道美 B.可以榨油 C.不爱炫耀 D.价格便宜
3.短文主要运用( )的写法,突出花生的特点。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排比
4.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有误的是( )
A.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用处。
B.父亲没有否定桃子、石榴、苹果这些让人爱慕的果实,只是觉得它们的美更显露在外,以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
C.父亲认为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只有被挖出来才能看到果实,这种朴实的、不急于表露的品质很可贵。
5.看到下列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为什么?
看到梅花,我会想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垃圾桶,我会想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注:“跳脚”指的是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教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下乡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时刻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编辑部的意见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我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父母对我严加管教,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作者王安忆,选文有删改)
1.请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的一篇自传类文章,讲述作者对妈妈的管教方式的感悟。
B.作者的妈妈是一位重视孩子的教育、听顺孩子志趣的母亲。
C.本文把“风筝”比作作者,把“风筝线”比作妈妈对作者的关爱和管教。
D.妈妈对作者写作的要求极其严格,作者最初的写作也有赖于她的指点。
3.下列对“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妈妈的放手不管心生不满,期待妈妈能陪伴自己。
B.不论怎样,对作者的不听从管教,妈妈不再有怨言了。
C.作者脱离妈妈的管教后,不管结果如何,她再也不抱怨妈妈了。
D.没有“风筝线”的束缚,作者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也不再有怨言。
4.简要概括作者两次跳脚的原因。
(1)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长的关爱与教育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心存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老婆婆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心存感激”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女孩流泪,她第一次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中,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此时,她想到了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老婆婆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①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②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卧病:因病躺下 B.行装:出门时带的衣服 C.精致:精巧细致
2.选段是写父亲和姑爹送“我”去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①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生病了,不能给“我”准备好行装。
B.父亲利用间隙,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
4.父亲在小渔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他为什么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画线句子②,“我”为什么想“画”小船呢?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内阅读。
父母之舟(节选)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 )彩色的纸风车( )布老虎( )泥人( )竹制的花蛇(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吧!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2.照样子,写词语。
(1)密密层层________ ________
(2)恋恋不舍________ ________
(3)人山人海________ ________
3.逛庙会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处场景,这样盛大的庙会和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庙会是那样热闹,而“我们”却在_______的地方吃“凉粽子”。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父爱之舟》片段,完成练习。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掀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片段中作者回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场景。
2.“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我从不缺课,不逃学”是因为_________,从我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我是个_________的孩子。
3.读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说说从这些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第2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表达了自己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回想成长过程中令你有所触动的“第一次”经历,它又带给你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呢?试着写一写。
十一、 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常常见到故乡
①睡梦里,我常常见到故乡。
②那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山村小镇,留给我多少天真的笑容;那欢乐奔腾的小河,流淌着我一串串童年的歌声;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藏着我一个个神奇的梦;那长满蘑菇的山沟里,留下多少赤足的脚印……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树、故乡的月、故乡的小路,它们是一组凝固了的彩画,紧紧嵌在我心里。
③想起故乡,心上又自然浮起一行行熟悉的诗句:“露从今夜白,______”“粼粼故乡水,______”“乡书何处达?______”……字里行间,渗透了多少深挚的乡情,流动着多少感人的乡音!
④读着诗句,眼前又闪出一幅幅眷恋乡土的形象:诗人艾青在国难深重的时刻,用赤子之心反复呼唤“大堰河,我的保姆”;作曲家冼星海用悲壮激昂的旋律,谱出了“保卫黄河”的强音;生物学家蔡希陶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边疆的一草一木;世界文豪高尔基流连在伏尔加河之滨,却久久不忍离去……
⑤是的,故乡的一草一木长在心里,故乡的一泉一水流在心里。古往今来,谁无乡土情?当你抚摸着故乡的每一片绿叶时,当你走过故乡的每一条小路时,你能不深深地爱恋着这片土地?你能不骄傲地说:“我是故乡的儿女!”当点点滴滴的乡情注满心田时,你定会以做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
⑥如果说故乡是你生长的摇篮,那么祖国便是哺育你的母亲。在人的一生当中,当浓郁乡情与爱国之情融合起来的时候,人的情操必然得到升华,生命也就变得无比充实,无比瑰丽了。
⑦年轻的朋友,热爱你成长的摇篮,热爱哺育你的母亲吧!
1.(提取信息)用“ ”画出文中的一组排比句。
2.(整体感知)读短文,填一填。
(1)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句,也是这一段的________句,这一自然段列举了___________等眷恋乡土的代表人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将浓郁的乡情发展为爱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理选择)把下列诗句填到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依依旧人情 ②归雁洛阳边 ③月是故乡明
4.(分析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它们是一组凝固了的彩画,紧紧嵌在我心里”这句话中的“嵌”字形象地说明故乡的山山水水已经铭刻于作者的心里,永远不会磨灭。(______)
(2)文中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山水特别有感情。(______)
(3)“古往今来,谁无乡土情”的意思是:古往今来,谁都没有乡土情。(______)
(4)文章第⑦段中“成长的摇篮”指的是故乡,“哺育你的母亲”指的是祖国。 (______)
5.(体会情感)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抒发心声)读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课内阅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手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这段话出自______________的《鸟的天堂》。
2.找出本段话中的一组反义词。(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的是______________时群鸟活动的热闹景象,这是作者第______________次去鸟的天堂。
4.这段话中“大”、“小”写出了鸟的______________,“花”、“黑”写出了鸟的______________,写出了鸟的动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理解。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根据下列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__________)
(2)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几种文字之一。
B.我国在语音学上无法统一的方言,在文字使用上却是基本统一的
C.文中所举“日”“月”是汉字“六书”中的象形字,“休”是会意字,“盲”是形声字。
D.科学地学习汉字的方法是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学。
3.“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这一句中提炼一个短语填在横线上。完成2013年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标语:“书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的未雨绸缪。”
4.选文第二自然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根据你的想象和联想把下列几个字分类。
鸟 固 虎 采 转 看
象形字:_______________会意字:______________
形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课外阅读。
小牛和老骡子
有一段时间,老农夫一直用小牛和骡子一起耕作,耕作相当辛苦。年轻的小牛对骡子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休息。”老骡子却答道:“不行啊,我们需要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很短啊。”
但小牛还是装病了,农夫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等老骡子耕种回来,小牛询问地里的情况如何,“没有以前耕种得多,”老骡子回答道:“但我们也耕种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小牛又问道:“老家伙说我什么没有?”“没有。”老骡子回答。
第二天,小牛还想偷懒,就再次装病。当老骡子从田间回来时,小牛问道:“今天怎么样?”“还不错,我认为。”老骡子答道。“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小牛又间道:“老家伙说我什么了?”“啥也没有对我说,”老骡子说,“但是,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慵懒是一种自我扼杀。
1.小牛两次装病,第一次是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2.小年装病不耕田,却一再询问“老家伙说我什么了?” “老家伙”指_________一再询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骡子和小牛的差距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老农夫和屠夫说话,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破折号的用处是( )
A.解释说明 B.话题突然转换 C.声音延长
十五、 课外阅读。
我爱昙花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儿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我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有点儿心急—_______—_________
2.“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这句话中,“心情也就淡然了”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我爱昙花”。这种写法叫______,作用是_______。
6.结合“我”从昙花三年才怒放中悟出的道理,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xūe chèng
2.避 袍
3.疑问 反问 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4.负荆请罪
5.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 )机来打我们。我所以( )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6.廉颇是一个勇敢认错、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人。
2、
1.B
2.众人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一琢磨,觉得刘姥姥的话有趣极了,才会哈哈大笑起来。
3. 凤姐 鸳鸯 刘姥姥 贾母
4. 湘云 黛玉 宝玉 贾母 王夫人
5.读了这篇短文,我学得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3、
1.循序渐进 借鉴
2.B
3.B A
4.“一生勤苦书千卷”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句,也是他毕生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5.、 、 , 。
6.多看、多做、多商量 列提纲 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7.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科学的学习方法 金钥匙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8.1.可多读几遍,看完后总结内容。
2.要逐页逐页的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加深印象。
3.先大致看一下再认真阅读。
4.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作批注,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4、
1.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文中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慢慢 徐徐
3.孩童 红灯笼 运动员
4.示例:金色的霞光,让那原来褐黄色沙滩变成金色的海洋,让一切都沐浴在余晖里。啊!太阳你金色的霞光,真是太神奇啦!夕阳之下的三亚海滩,你的景色真是太美丽啦!
5、
1. pián biàn 方便
2.C
3.C
4.A
5. 边疆战士 不论多么艰辛,他们依然坚守岗位 清洁工人 默默无闻为人们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6、
1.风筝
2.B
3.C
4. 妈妈辅导“我”换算,“我”无法反驳妈妈的“一丈等于多少米”的数学问题,于是跳脚。 妈妈帮“我”修改文章,提的意见极其具体、细微,“我”虽有不同意之处,却又无法反驳妈妈,于是又跳脚。
5.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因为太过宠爱孩子而让其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将自己曾经怀揣但未实现的梦想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致使孩子反感甚至叛逆。因此我觉得适当的关爱与管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有个人成长意识了,就要学会放手,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人。
7、
1.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一:我没有带钱;二:但是老婆婆依然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三:内心对老婆婆充满了谢意
3.老婆婆端来馄饨和小菜,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因为听了老婆婆的话心生愧疚、被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
4.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起了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5.乐于助人(善良)或有教育方法的人。
8、
1.B
2.入学
3.B
4.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
5.小船上承载了父亲对我的爱。
9、
1., 、 、 、 ……
2. 平平安安 严严实实 默默无闻 欣欣向荣 无边无际 自由自在
3. 父子的清贫 偏僻 父亲深深的爱
10、
1. 父亲背我上学 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
2. 父亲要“我”念好书,希望“我”将来当一个教员 能够体谅父亲的艰难,并且努力学习
3.扎紧 穿 掀起 扎在
父亲对我学业的重视,及对我的关爱。
4.爸爸经常带我去爬山,他说爬山可以锻炼身体,视野开阔,呼吸新鲜空气。在爬山的过程的中我也放弃过,摔跤过多次,是爸爸一直在鼓励我,让我攀登最高峰。我感觉,疼爱不是溺爱,爸爸的疼爱教会了我坚强。
11、
1.那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山村小镇,留给我多少天真的笑容;那欢乐奔腾的小河,流淌着我一串串童年的歌声;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藏着我一个个神奇的梦;那长满蘑菇的山沟里,留下多少赤足的脚印……
2.过渡 中心 艾青、冼星海、蔡希陶、高尔基 突出故乡在游子们心中的重要性 当点点滴滴的乡情注满心田时,你定会以做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
3.③ ① ②
4.√ √ × √
5.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在我们的心中,故乡是最亲的,最爱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在我们心中,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
12、
1.巴金
2.静寂 热闹
3.早晨 二
4.外形 颜色 叫 飞 扑
13、
1.经久不息 独一无二
2.A
3.文明传承
4.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6.鸟 虎 采 看 固 转
14、
1.耕作辛苦,想休息 偷懒
2.农夫 小牛有点担心后果,心里不踏实。
3.老骡子:勤劳、能吃苦,很有责任心;
小牛:懒惰、装病,太过于精明。
4.小牛有危险,不要再偷懒,否则会被杀掉。
5.A
15、
1.高兴极了 淡然 欢喜欲狂
2.因为“我”认为昙花只要是生长着就可以了。
3.昙花开与不开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了昙花花瓣展开时的动态美,而且交代了昙花的香气袭人。
5.首尾呼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6.要想成功,就要像昙花一样,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