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小题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1、“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①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②崇尚正义和法制 ③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3、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4、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5、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工商业奴隶主 ④外部城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 D、奖励耕织
10、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12、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3、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
1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走向统一 C、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17、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用地
18、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19、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宋加强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20、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推行青苗法 B、实行募役法 C、颁行农田水利法 D、推行免役法
2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大地主
2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23、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富国强兵改革的是
A、管仲改革 B、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25、14—16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状况是 ①资产阶级兴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②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③一些君主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建立了集权统治 ④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B、主张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C、主张政教合一 D、教皇权力高于王权
27、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觐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集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宗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下列宗教改革的主张,属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相同点的是
A、信仰即可得救,无须通过天主教会 B、救赎或沉沦在人出生前已经预定
C、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 D、禁止娱乐活动和穿着奇装异服
30、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⑨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1、阿里在抵御英法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的表现是
①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 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⑤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选派青年到欧洲留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 ①②④⑤
32、19世纪中叶,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 ①农奴制阻碍工业发展 ②鼓吹农民的言论广泛传播 ③克里米亚战争战败 ④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3、下列有关农奴制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推动了政治变革
C、使资本主义制度在确立 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4、19世纪60年代日俄改革的最大不同点是
A、性质不同 B、目的不同 C、结果不同 D、方式不同
35、、日本均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从根本是因为俄、日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与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36、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发展道路的是 ① ②日本 ③中国 ④埃及
A 、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37、下列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①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8、在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的根基,促使沙皇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39、亚历山大二世说: “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自己,不如自上而下地农奴”这说明他
A、认识到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主要是维护农奴主利益
C、主张实现天赋,人人平等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40、体现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41、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42、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开放的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43、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44、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4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等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明治维新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46、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
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47、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加强了集权 ③统治残暴 ④遏制外来侵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8、穆罕默德·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4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 ②民族工业发展③人民反抗减少 ④遏制西方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历史选修一参
1、CBABC 6、DCBDD 11、BACDA 16、DCCAC 21、BADDB 26、ADAAA 31、DACBA 36、DCCBD
41、CCBBB 46、DCB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