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抗性:小种专化抗性丧失后表现的在苗期、成株期或两个时期均有。
慢性抗性:表现苗期感病,成株期中度感染。
耐寒性:指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低温的忍耐性。
冻害:指0度下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和死亡,主要发生在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也包括拔节前后的霜害。
冷害:0度以上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要求的低温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越冬性:小麦品种对一定地区越冬和返青期内各种不利因素(如冻、旱、风、雪、变温及土壤龟裂、掀耸等)的抵抗和适应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性状。
营养品质:指小麦子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加工品质:指小麦子粒对制粉以及面粉对制作不同食品的适合和满足晨读。加工品质又可分为磨粉品质(或称一次加工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或称二次加工品质)
磨粉品质:指子粒在碾磨成面粉过程中,适合和满足出粉率高、能耗低、成本低的要求。
面筋:小麦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构成,这两种蛋白分别与面筋的延展性和弹性有关。
收获指数: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籽粒,果实)与生物产量之比,又名经济系数。反映了氮素从源到籽粒库的分配比例。生物学产量:植株全部干重。
经济产量:植株中经济价值较高部分的干重。
株型:一般指地上部分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和茎在空间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植株的受光姿势。现代株型的概念已扩大到与产量形成有关的植株的一系列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综合。
小麦理想株型(理想型):较矮而强壮的茎秆、独秆、少而小的直立叶片、有芒的大穗、繁茂的种子根。
株型育种:通过改进植株的一系列形态生理性状,改善冠层结构,增加叶面积系数,以截取更多的光能,提高其光能利用率,以及改善同化物的运转分配性能,增大收获指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子粒产量的育种途径。
高光效育种:指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的育种。
小麦白粉病: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目前发现的抗性基因大都具有小种专化性,推广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的有效抗性基因包括Pm4a,Pm4b,Pm6,Pm20,Pm21等。
赤霉病:由禾谷镰刀菌所致,该病菌属兼性寄生,寄主范围广,小麦中没有免疫品种,但存在抗性的差异,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属数量性状遗传,目前主要有抗侵入和抗扩展两种类型研究较多。
生理小种:同种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的,我们称它的抗病性是垂直的;由主效基因控制,是质量性状。
水平抗病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超亲现象:在数量性状遗传中,指多个显性基因会导致性状比亲本一个显性基因更优良;有时候也指两种控制同一性状的显性基因在一起会产生更强的效果。
容重:每升容积内的干籽粒重量,是籽粒大小、形状、粒重、腹沟深浅和胚乳质地的综合反映,与出粉率正相关,遗传率高。
沉淀值:指一定量的小麦面粉或全面粉,放入置有水的刻度量筒中,经混合后再加进乳酸和异丙醇或SDS混合溶液充分混合后所形成的絮状沉淀物,经静置一定时间的体积读数,用ml表示。
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由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控制,其作用不受细胞质类型影响,没有正反交遗传效应的不育类型。
质核互作不育系: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通过核置换而产生,具有普通小麦细胞核和异属种细胞质,如T型不育系。
重组近交家系:利用单粒传法构建的永久作图群体,一般用于小麦遗传研究。
多系品种: 由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具有多个(种)不同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混合而成。
双二倍体: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异附加系:在小麦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或一对外来染色体的系称异附加系。
异代换系:异种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取代小麦中相应的染色体所得到的家系称为异代换系。
异位系:当小麦染色体中的任何片段与异种属的染色体发生易位时,称为异染色体易位,发生了易位的系称为易位系。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光敏感性:小麦品种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冬春性不同的小麦对光照反应不同,一般南方小麦对光反应较迟钝,北方类型较敏感,目前在小麦中发现两个光敏感性基因,ppd1和ppd2,其中不敏感对敏感为显性。
聚合杂交:把多个亲本的有利基因积聚在杂种后代的一个个体中的复合杂交方式,一般包括按超亲重组进行的聚合杂交,按超亲重组和不完全回交相结合进行的聚合杂交和按最大基因重组原则进行的聚合杂交等,聚合杂交培育的品种遗传基础广、抗性持久、适应性强。
1.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2.20世纪世界小麦生产有了显著增长,这是由于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共同增加的结果。从1903到1954年,总产的增加几乎全部来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
3.小麦产量的提高有一半左右决定于品种的增产潜力。
4.作物品种种植区划是制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
5.丰产、稳产和优质是小麦育种的普遍目标。
6.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小麦育种最基本的育种目标。
7.品种的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粒重量的乘积。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几乎一律呈负相关。
8.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株穗数的遗传率最低,早代选择效果差。
9.每穗粒数与产量呈很高的正相关,小麦产量的提高大部分是由于单位面积内粒数的增多。
10.穗粒数的遗传率在40%左右,可间接通过增加穗长和有效小穗数或每小穗粒数达到增加穗粒数的目的,但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比增加每小穗粒数有利。穗长的遗传率较高,一般可达70%左右。
11.产量构成因素中,粒重的遗传率最高,一般在70%左右。早代对粒重的选择时很有效的,因而通过增加粒重可提高产量。
12.降低小麦株高,不仅起到耐肥抗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显著地提高产量。
13.世界上广泛利用的矮源:日本赤小麦和由达摩小麦为矮源育成的农林10号。其他矮源,如我国的大拇指矮、从品种矮秆早中发现的自然突变系矮变1号、非洲的奥尔森矮等,都还没在育种上得到有效利用。
14.小麦产量的提高是矮化育种,其矮源来源于赤小麦和农林10号。
15.小麦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其广义遗传率为66.5%,在F2根据株高选择单株是有效的。
16.生物学产量与收获指数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呈正相关。
17.小麦收获指数与子粒产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收获指数属数量遗传性状,遗传率较高,在杂种早代选择是有效的。
18.把收获指数作为产量潜力选择指标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物学产量的选择,因为现代高产品种的收获指数已由老品种的30%-35%提高到40%-50%.
19.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和时间×光合速率-呼吸消耗)×收获指数。
20.在小麦不同的株型性状中,植株高度和叶片角度最受关注。
21.我国流行范围较广的三种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22.我国条锈病的发生比叶锈病及秆锈病更为普遍,对生产威胁也最大。
23.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春麦区和江淮、山东沿海、福建等地。
24.我国已鉴别出条锈病的生理小种31个,目前优势小种为条中29、条中30和条中31。
25.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专化抗性大多受主效基因的控制。
26.世界上已发现和定名的抗条锈病(Yr)基因31个,抗叶锈病(Lr)基因52多个,抗杆锈病(Sr)基因60多个。
27.白粉病是小麦专性寄生的白粉病菌所致的病害。
28.小麦白粉病的分生孢子正常萌发伸长需在98%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常在阴雨、高湿度、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29.白粉病抗性抗性可表现为显性、部分显性或隐性,有的还存在着多基因效应,小麦与白粉病菌之间也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目前抗白粉病基因有30个(包括复等位基因),分数在23个位点上,多数抗病基因是外源的。
30.小麦赤霉病病害仅次于条锈病,以长江中下游、华南冬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危害尤为严重,近年来已扩展到关中地区和河南省。
31.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多种禾谷镰刀菌所致,镰刀菌是一种兼性的、非专化性的寄生菌。寄主范围广泛,并且通过其有性世代产生的变异性很大,迄今尚未发现免疫品种。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存在一些抗性强而稳定的品种,如望水白、苏麦3号、湘麦1号等
32.赤霉病抗性为部分显性,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率偏低,主要呈加性效应。
33.小麦抗虫性机制有拒虫性、抗虫性、耐虫性。
34.小麦抗病虫性育种包括病原菌或病虫的研究、品种抗性的鉴定和抗病虫品种的选育3个方面。
35.抗病虫育种的重要环节:广泛收集抗源,进行抗病虫性鉴定,选出抗病虫亲本。
36.低温对小麦的危害分冻害和冷害,统称寒害。
37.一般来说,强冬性品种比弱冬性和春性的耐寒性强;对光照反应敏感的品种,因其穗分化开始较晚,比反应不敏感的耐寒性强。
38.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分蘖节深度、锻炼阶段的条件、春化的进程、植株组织的持水力、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糖的含量、碳和氮及磷代谢的特性、呼吸强度、小分子蛋白质组分的含量、植株的激素含量与活性水平、酶系统的活性、膜的结构与功能等。
39.耐寒性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其遗传率较高,早代对其选择是有效的。
40.小麦耐寒品种的培育多采用耐寒品种与丰产品种杂交。应重视杂种后代的耐寒(越冬)性的田间选择和鉴定。
41.耐寒性的鉴定和选择,以在田间的直接鉴定和选择为主。由于耐寒性和越冬性复杂,可将实验室鉴定与田间鉴定相结合,可根据麦苗越冬或受寒害后的田间死苗率、死蘖率、叶片受冻枯死等冻害程度来评价。
42.小麦品种的耐旱性有3种机制:避旱,免旱,耐旱。抗旱机制:形态性状,生理生化性状,产量性状。
43.耐旱性的鉴定方法分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实验室鉴定)
44.小麦品种间杂交是培育耐旱品种的主要方法。
45.根据小麦品种在春化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和通过光照阶段时对日照长度反应的敏感性的差异,可将小麦分别分为春性、半冬性或强冬性和冬性;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
46.春性对冬性为显性,对日长反应不敏感对敏感为显性。
47.小麦的生育期可划分为:出苗到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的前中后三期,其中抽穗至成熟还可分为抽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两个明显时期。
48.一般用抽穗期早晚作为小麦熟性的指标。但不能准确反应成熟的早晚,因为开花的早晚、子粒灌浆和脱水的快慢对成熟期也有较大的影响。
49.抽穗期受多基因控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早抽穗为显性或部分显性,杂种F1的抽穗期与中亲值呈高度相关,F2的抽穗期呈偏早的偏态分布。抽穗期的广义遗传率平均为72%。
50.春性的、对日照长度反应迟钝或不敏感的品种,一般拔节较早,成熟也较早。因此,在亲本选配时,可采用阶段发育特性互补的亲本杂交或冬春麦杂交,常可育成早熟品种。
51.小麦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两部分内容。
52.普通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在品种间变异幅度很大,为6.9%-22%,平均为12.99%±2.019%。子粒蛋白质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子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率为19%-90%,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中等,早代对它的选择是有效的。
53.磨粉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子粒出粉率高,灰分少,面粉色泽洁白,易于筛理,残留皮上的面粉少,能源消耗低,制粉经济效益高。
54.磨粉品质影响因素:子粒的大小和整齐度、子粒的形状和颜色、皮层的厚薄、胚乳质地的软硬、容重等子粒形态结构形状等。
55.一般子粒硬度适中,容重高,接近球状,腹沟浅,皮层薄的小麦出粉率较高,在遗传上,低出粉率为部分显性,出粉率的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
56.面粉中的灰分与出粉率和面粉加工精度以及容重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
57.容重是反映出粉率高低的综合指标,是籽粒大小、形状、粒重、腹沟深浅和胚乳质地的综合反映,容重越高,出粉率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容重的选择间接的对出粉率进行选择。
58.不同面食品加工制作时的品质要求是不同的。如制作面包的小麦品种,要求它的面粉蛋白质含量较高,吸水能力大,面筋强度大,耐搅拌性较强。用于制作饼干和糕点的小麦品种,要求其面粉的面筋强度弱,蛋白质含量低,吸水能力低。
59.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面粉中的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和质量,与面粉中淀粉的糊化特性和a-淀粉酶的含量和活性也有关系。
60.小麦的储藏蛋白主要包括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决定面筋的延展性和弹性。小麦的品质性状与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显著相关,随着谷蛋白含量的增加,比值增大,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均明显增大,小麦品种变优;醇溶蛋白增加,比值小,烘烤品质变差。
61.谷蛋白根据其分子大小分为高分子质量谷蛋白亚基和低分子质量谷蛋白亚基,二者是决定烘烤品质的重要因素。
62.沉淀值是衡量面筋数量和质量的综合间接指标,高沉淀值呈显性,遗传率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63.目前我国消费的小麦按用途可分为强筋小麦,准强筋小麦,弱筋小麦,中筋小麦。
.面筋实际上是蛋白质的复合物,根据湿面筋含量将面筋分为高筋粉(>30%)、中筋粉(26-30%)、中低筋粉(20-25%)、低筋粉(<20%);根据干面筋含量分为高筋为(>13%)、中筋粉(10-13%)、低筋粉(<10%);根据面筋强度分为强力粉、中力粉、弱力粉。
65.膨胀势可用作评价面条品质优劣的指标。
66.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醇溶蛋白由α、β、γ、ω四组;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谷蛋白
67.普通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中小麦亚族的小麦属的一个种。与小麦属同属小麦亚族的还有山羊草属、黑麦属、偃麦草属等。其他禾本科作物,燕麦、玉米、高梁、谷子、水稻等分别属于小麦族不同的各个族,其与小麦的亲缘关系较远。
68.小麦属的分类:一粒系(二倍体),二粒系(四倍体),普通系(六倍体),提莫菲维系,茹科夫斯基系。
69.我国是世界小麦起源的重要次生中心。
70.我国固有的小麦地方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性:早熟性,多花多粒性,特殊的抗逆性。
71.小麦育种途径: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
72.小麦杂交育种环节:亲本选配;杂交组合配置;分离世代选育;定型品系一系列评比;品种审定和推广。亲本选配和杂交组合配置是杂交育种的首要环节。
73. “三型学说”:将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按遗传方式分为质核互作型、胞质型和核型不育。“二型学说”:雄性不育只有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两种类型。此外,小麦还有光(温)敏不育类型,它们只有在特定的日照长度和温度条件下才表现雄性不育。
74.生产杂种小麦途径:利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细胞核不育性、光(温)敏感核雄性不育和化学杀雄剂诱发雄性不育。
75.提莫菲维小麦所导致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育性恢复基因,是迄今世界上杂种优势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
76.目前各国的T型三系选育都是在现有的不育系的基础上采用回交转育法进行选育的。所以,不育系的选育同时也是对保持系的选育。
77.当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的主攻目标:选育恢复系。在选育恢复系的过程中,恢复力是主要的选择指标。
78.利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生产杂种小麦时,每年要建立两个隔离区,分别用于不育系的繁殖和杂交制种。隔离条件应严格:一般周围100——200m范围内,不应种植父母本意外的其他品种,为了提高制种和不育系的产量,应注意采用适当的父母本行比、播幅和密度。
79.通过远缘杂交可创造异源多倍体。
80.利用隐性的ph突变系,诱发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和易位,有两种利用方式:直接与近缘种杂交;ph1b突变体与异附加系或代换系杂交。
81.Ph基因在小麦5BL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体对的显性基因,通常称为Ph1,3Ds上的称为Ph2.这几个基因的抑制效率为Ph1>Ph2>3As>4D.
82.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途径: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
83.杂配子染色体作用机理:外源染色体的附加;外源染色体的代换;外源染色体的易位。
84.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属,该属包括6个种,其中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小麦属于普通小麦种。
85.乌拉尔图小麦染色体组为AA,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DD。
86.根据区划,我国小麦生产区可划分为10个不同的生态区,其中面积最大的冬麦区为黄淮冬麦区,面积最大的春麦区为东北春麦区。
87.组合A1/R1//A1/3/A2/R2//A2中各亲本遗传组分分别占,A1占3/8, A2占3/8,R1占1/8和R2占1/8。
88.根据小麦对光照反应的差异,可以分为光敏感型,中间型和光迟钝型,其中迟钝对敏感为显性。
.生产面包需要强筋粉,生产饼干需要弱筋粉。
90.目前抗赤霉病育种上利用较多的抗源为苏麦3号和望水白。
91.一般容重越高,出粉率越高,而面粉中的灰分降低。容重的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
92.Ph基因是控制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其突变体ph1bph1b可以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93.目前杂交小麦利用和研究较多的不育系为T型不育系,其细胞质源自提莫菲维小麦。
近代国内外小麦育种进展?
(1)通过矮化育种显著地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主要进展);(2)育成品种的高产性兼具较广的适应性;(3)小麦对各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有所提高;(4) 优质小麦的培育和生产有很大进步;(5)组织培养技术,产生单倍体和双倍提育种技术,外源基因的导入技术,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种培育,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株的培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制定正确育种目标的前提?
(1)了解我国小麦的品种种植区划及与之相适应的品种生态型特点;(2)必须结合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当地现有推广良种的优点和缺点。
我国小麦育种进展?
①骨干亲本的作用;②中间材料的创新;③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a亲本的遗传基础要丰富,即选来源不同的,发育特性有差异的品种进行杂交或复交。b穿梭选拔,多点鉴定:早期分离世代穿梭种植选拔,后期定型材料多点试验。④小麦对各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因素的抗耐性;⑤小麦品质;⑥在育种途径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提高小麦产量,扩大品种适应性?
①亲本的遗传基础要丰富,即选来源不同的,发育特性有差异的品种进行杂交或复交。②穿梭选拔,多点鉴定:早期分离世代穿梭种植选拔,后期定型材料多点试验。
小麦的产量结构?
有多穗、大穗和中间型3种类型。在北部冬麦区常以多穗为基础以实现高产。在大穗型品种中以增加粒数和粒重为基础,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区生态条件,或着重大粒,或着重多粒。中间型的品种则兼顾穗数、粒数、粒重的协调增长。冬季寒冷、春夏晴朗干燥的北方地区常选育多穗型品种;阴雨多,湿度大,日照少的南方地区,一般采用大穗型品种。
小麦有哪些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1)产量性状的遗传与选育:①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与选育;②小麦矮秆性的遗传与选育;③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遗传与选育;④株型育种与高光效育种;(2)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选育:①小麦抗病性的遗传与选育;②小麦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选育;(3)抗逆性的遗传与选育:①小麦耐寒性的遗传与选育;②小麦耐寒性的遗传与选育;③小麦耐湿性的选育;④小麦抗穗发芽的遗传与选育;(4)生育特性和早熟性的遗传与选育:小麦早熟性的选育;(5)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选育:优质品质的选育。
产量构成因素?
①株穗数的遗传率最低,早代选择效果差。②每穗粒数与产量呈很高的正相关。穗粒数的遗传率在40%左右,可间接通过增加穗长和有效小穗数或每小穗粒数达到增加穗粒数的目的。但以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比增加每小穗粒数较为有利。
③产量构成因素中粒重的遗传率最高,一般在70%左右。在高密度群体中选择穗粒重大的植株,可能是选育高产品种的有效方法。
矮秆Rht基因?
已知的矮秆Rht基因达20个之多。不同的矮秆基因其所在的染色体、显隐性和对赤霉酸(GA3)的反应敏感度以及它们的遗传效应不同。
农林10号的Rht1和Rht2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程度的隐性,苗期对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它们对穗数、穗长和穗粒数具有正效应,对千粒重的影响为负效应,对子粒容重、蛋白质含量、耐旱和耐寒性均有一定不良影响。
赤小麦矮秆基因Rht8和Rht9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隐性,苗期对赤霉酸反应敏感,它们的矮化能力较弱。
大拇指矮具有矮杆基因为Rht3,有较强的矮化作,表现为部分显性。
矮变1号含Rht10基因,呈部分显性,苗期对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其矮化作用强于Rht3。除了Rht系列外,还有丛簇矮生性基因(D1-D4)、独杆矮生基因US1和US2等,因它们缺点很多,都还没有在育种上得到利用。
矮杆性状利用时需注意的地方?
矮杆性状往往同各种叶病、青枯、早衰、千粒重和容重低、品质差等不良性状联系在一起。因此,除在亲本选配上注意矮杆基因所处的亲本遗传背景为,有必要加大F2和F3的群体。此外,在矮化育种时,还必须注意其他性状的改良。 冻害对小麦的伤害机制?
(1)对细胞膜体系的直接伤害,引起细胞生理生化过程的破坏;(2)细胞外结冰,原生质体内的水分透过质膜在细胞间隙和质壁分离的空间结冰,原生质体大量失水,严重时造成蛋白质的变性和原生质体凝胶化;(3)细胞内结冰,原生质冻结、破裂、细胞死亡。
杂种小麦类型?
A.我国选育的一些小麦雄性不育类型
1.T型不育系:具有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2.K型不育系:不育性稳定、易恢复、种子饱满。缺点是恢复度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3.V型不育系
B.普通小麦的细胞质不育系(A型不育)
(外源细胞质产生的问题:恢复源较少,常带来一些不良的细胞质效应。)
优缺点:没有不良的细胞质效应;经过测交绝大多数普通小麦均对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用一般品种转育不育系较困难。
C.VE型:(细胞核不育类型)
D.蓝标型不育系:用蓝粒做标记的一种隐性核不育类型。
E.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受基因控制,可遗传。
T型不育系的选育要求?
(1)保持系应能使转育的不育系达到100%的不育,且能稳定持久;(2)不育系要易于恢复雄性育性;(3)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和适应性好;(4)要有优良的制种性状,即要求不育系应具有较强的花粉接受能力、开颖时间长、开颖角度大等性状,而保持系具有较强的散粉能力。
在回交转育不育系时应注意?
(1)各时代回交时,都要选育具有保持系性状的绝对不育的植株做母本与保持系进行“株对株”回交;母本植株应同时套袋自交以检查其是否完全不育;(2)用于回交转育的品种或保持系,只有在其后代完全不育时,才能继续保留而成为保持系。
优良恢复系应具备的条件?
(1)雄性育性恢复能力高而稳;(2)配合力高,与不育系杂交后杂种优势强,产量高;(3)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和适应性好;(4)制种性状好,即开颖开花、花药大、花粉多、花药外露、散粉好、生育期适合等。
恢复系选育的主要方法?
(1)广泛测交筛选;(2)连续回交转育;(3)杂交选育。
T型小麦选育缺点?
(1)恢复源狭窄;(2)不育系和杂种种子皱缩,出现成熟前穗发芽,发芽力低的现象。
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在遗传行为上的区别?
(1)显性核不育测交F1代出现育性分离,而隐性核不育测交F1代全部可育,F2才出现育性分离;(2)显性核不育群体中的可育株的自交后代全部正常可育,而隐性核不育则出现育性分离。
VE型不育系?
VE型不育系属细胞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是由于普通小麦的7B染色体被长穗偃麦草的7E染色体代换所引起的。染色体构型为20’’W + 1’7E,其二倍附加系(21’’W + 1’’7E)和单体附加系(21’’W + 1’7E或20’’W + 1’7B + 1’7E)均正常可育。
化学杀雄剂的利用?理想的化学杀雄剂(化学杂交剂CHA)应具备的特点?当前用CHA生产杂种小麦时存在的问题?
用化学杀雄剂或称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
应具备的特点:(1)能导致大多数品种完全或接近完全雄性不育,而不影响雌蕊的育性;(2)药剂使用量和使用时限不严格;(3)与基因型和(或)环境的互作效应小,且效果稳定;(4)无残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毒害;(5)成本低而且使用方法简单。
问题:大多数CHA杀雄效果仍不甚理想和稳定,且成本较高。
双二倍体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1)完全双二倍体由来自两个亲本的来源和性质不同的全套染色体组结合而成;(2)部分双二倍体只有双亲的一部分染色体组,其染色体数目少于双亲染色体数目之和。
Ph基因?
在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存在一些促进或抑制染色体配对的基因,所以减数中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是相当复杂的,配对的水平可能取决于这些抑制和控制基因的平衡。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称为pairinghomoeologous简称为Ph基因。存在于5BL上的Ph1基因对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常指的Ph基因主要指这个基因。在3Ds上也存在一个Ph2基因,其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能力较Ph1基因弱得多。Ph基因为显性基因,当它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则表现为隐性ph。有不少研究者用理化因素处理以诱导Ph基因的突变,迄今已获得定位在5BL的ph1a、ph1b、ph2a和ph2b等四个隐性突变体。在硬粒小麦中也发现一个定位在5BL上的突变体ph1c。
如何利用Ph基因?
(1)配置减少5BL染色体的杂种植株;(2)利用Ph基因突变体通过辐射造成5BL染色体上Ph基因缺失,这种缺失体叫Ph1b;(3)利用能够一直Ph1基因发生作用的物种为亲本与小麦杂交或小麦异代换系杂交。
小麦育种研究动向和展望?
(1)超级小麦育种:<10~21t/hm2(1333~2800斤/亩)>水肥利用率高,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的一类高产品种的总称。
育种目标:产量超级、品质专用和多抗稳产。即光合物质生产率高,经济系数高,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要素高度协调,子粒产量有“超越性”增加。超级小麦意味着整体性的超越,既包括高产,还包括优质多抗。
(2)小麦的品质的遗传改良、产量及品质的协调改进
(3)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选育:多点选育,异地选育;多点测验;穿梭育种。
(4)持久抗病性的选育和抗原多样性。
(5)小麦分子育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育种。
我国地方小麦品种的特性有哪些?
优良特性:早熟性,多花多粒性,特殊的抗逆性(抗旱、盐、湿、雾等)。
不良特性:植株高、茎秆软弱易倒伏、口松易落粒、感病、不耐肥水等。
比较黄淮平原类型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小麦及其所属两区主要育种目标的异同。
黄淮平原类型:冬性-弱冬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植株分蘖力较强、茎秆较弱、穗小,种子灌溉期短、种子中等,多硬质,白皮,休眠期短,耐寒,耐旱,主要目标:早熟、抗倒伏、耐寒、耐旱,高抗干热风,高抗条锈、抗叶锈、秆锈、赤霉、叶枯、白粉、全蚀病(山东)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半春性-弱冬性,光照反应迟钝,植株分蘖力中等,茎秆较强,穗较大而密,种子灌溉期短,种子中等,软质或半硬质,红皮,休眠期长,:耐湿,抗穗发芽,主要目标:特早熟,早熟,抗倒伏,耐湿性强,抗穗发芽力强,高抗赤霉、白粉、秆锈、叶锈、叶枯等。
根据Croston和Willams(1986)的分类标准,小麦属包括几个种,并写出名称及其染色体组成。
分为6个种,二倍体种2个,分别为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染色体组成为2n=2x=14,染色体组为AA;四倍体种2个,分别为圆锥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染色体组成分别为AABB(2n=4x=28)和AAGG(2n=4x=28);六倍体种2个,普通小麦种和茹可夫斯基小麦种,染色体组成分别为AABBDD(2n=6x=42)和AAAAGG(2n=6x=42)。
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如何提高小麦育种效率?
①扩大有用的遗传变异,掌握合理的选择强度(可以通过合理亲本组配、增加杂种后代的分离范围,例如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间杂交;还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学等诱变技术增加突变,其它任何学生给出的合理增加变异的方法,选择强度要考虑不同性状的遗传特点,确定不同世代的选择标准)。
②缩短育种周期(可以通过温室、异地或异季加代的方法缩短育种周期,利用花药培养或单倍体胚培养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它技术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转基因技术也是可行的)。
③合理安排各个育种环节,亲本选配,分离世代选择→鉴定→繁殖→示范→推广,边选育、边鉴定、边繁殖、边示范、
边推广;
(或答其它合理的理论或方法。)
拓宽栽培小麦遗传基础?
亲本组配、杂交方式选择、变异诱发、标记辅助选择与遗传多样性检测等,多系品种和混系品种的利用等方式。
大豆
比叶重:单位叶面积的叶片干重。
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
表观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叶片以外的生物学产量。
地方品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及人们的利用要求,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是选育品种的基础亲本。 古老的育成品种:适应当时的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后逐渐被现代品种代替。
育成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选育品种的主要亲本。
农艺性状:指农作物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果实重量等可以代表作物品种特点的相关性状。
1.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中国是世界上保持大豆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
2.大豆为直根系,有主、侧根之分,大豆根系着生许多根瘤。根瘤处的固氮菌是好气性细菌。
3.大豆的茎有直立丛生型的,也有半蔓生和蔓生型的。
4.大豆植物学分类: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
5.大豆的花很少,着生在叶腋及茎顶的花序上,为完全花,花药中的花粉存活时间:开花当天有效。
6.大豆的果实叫荚果,大豆荚果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无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有限结荚习性。
7.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两片子叶组成。
8.大豆的繁殖方式:大豆是短日照、自花授粉的种子繁殖作物,闭花授精,通常其异交率小于1℅,地区间引种不易成功。
9.美国是世界上大豆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和中东地区两个最大的生产国。
10.中国主要有三个大豆产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产区;南方大豆多作区。
11.我国大豆栽培区域划分为三大区十亚区,我省大豆可划分三个栽培区和亚区。
12.大豆基因组2n=40;玉米2n=20;小麦2n=42;大豆种子约含20%油脂及40%蛋白质。
13.大豆种质资源的类型:地方品种、古老的育成品种、育成品种、一年生野生大豆、多年生野生大豆。
14.品种的生育期决定它在当地复种制度中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性状。一个品种的生育期过短,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不能获得高产;生育期过长,不能成熟,产量较低。
15.大豆生育期的粗略划分:前期(指播种到初花的营养生长期)、后期(指初花到成熟的生殖生长期)。
16.大豆种植坚持瘦地宜密,肥地宜稀的原则。
17.大豆冠层三维空间结构主要由植株高(主茎节、平均节长)、分枝(分枝数目、分枝长短、收敛度)、叶型、叶密度、叶周位运动及叶柄(长度与主茎的角度)形态性状所左右。
18.大豆株型结构:丛生型、立扇型、地桩型、蔓生型。
19.栽培条件对株荚数的影响最大,是影响大豆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品种好坏的两个重要性状。
20.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荚数/株、粒数/荚、百粒重、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等)均属数量性状,大多由多基因控制,环境影响相对较大,遗传力较低。
21.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第一步是建立高光效育种的种质基因库,高光效种质是高光效育种的关键。
22.大豆高光效育种的选择指标有:直接指标(光合速率)、间接指标(比叶重、收获指数等)。
23.高光效育种的早期世代可作为筛选鉴定品种光合速率差异的间接指标。
24.大豆耐逆性分为:耐旱性、耐盐性、耐高铝离子毒害。
25.大豆生育期性状改良主要有2个方面:早熟性、广适应性。
26.大豆育种的主要途径: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群体选择和轮回选择。
27.杂交育种是大豆目前最主要、最通用、最有效的育种途径。其遗传基础是利用基因重组。目前制约杂交大豆品种应用于生产的因素是杂交制种困难。
28.大豆杂种群体自交分离世代的选择处理方法大致可 归为两大体系:一是相对稳定后在无显性效应干扰下再做后裔选择,包括单子传法、混合法、基团选择法等;另一是边自交分离,边做后裔选择,包括系谱法、早代测定法等。
29.人工合成种质群体包括群体合成和群体改良两个环节。
30.黄豆亚属有2个一年生种: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其染色体数均为2n=40。
31.目前我国大豆生产全国性病害为大豆花叶病病毒。
32.大豆杂交,去雄时间一般为开花前一天下午,授粉时间为,次日早晨或上午。
33.我国大豆生态区的划分依据有:地理条件、纬度、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的播种季节类型、熟期组归属、光温反应强弱等。
34.目前我国大豆生产的逆境主要有:干旱、盐碱、铝毒、低温等。
35.迄今为止,生产上用的大豆品种类型有两种:地方品种或农家品种;家系品种,包括纯系品种和混合品种。
36.产量=株数(亩)×荚数(株)×粒数(荚)×百粒重。
37.亩产量=株数(亩)×荚数(株)×粒数(荚)×百粒重/100。
38.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
39.品种区域试验是通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多地点、2—3年的新育成品种与现行推广品种的比较试验,目的是评价每个材料的推广应用价值及其适应范围。
40.夏大豆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
41.为保证大豆杂交时父母本花期相遇,可采用分期播种、光照处理等方法调整大豆的开花期。
42.我国杂交大豆育种的主要进展为实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
43.我国大豆育种的主要进展有产量的遗传改进、适应性扩展、品质性状改良、抗病虫性等。
44.大豆的品质性状主要有籽粒外观品质、油脂与蛋白质含量、油脂品质和蛋白质品质等。
45.大豆育种需改良的蛋白质组分是含硫氨基酸含量。
46.大豆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产量、抗病虫、生育期)等性状可以用轮回选择技术进行改良。
47.大豆抗除草剂性状一般不用轮回选择技术进行改良,此性状是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改良的成功示范。
48.现代转基因技术用于大豆改良的成功范例是改良大豆抗除草剂、抗虫等性状。
49.创造变异圃的目的是创造变异,供试材料要采用顺序排列。
50.变异后代圃的目的是鉴定、选择优良变异个体。采用顺序排列、按世代组合等。
51.鉴定圃实验目的:筛选优良家系。采用顺序排列的间比法设计。
大豆结荚习性?
(1)无限结荚习性:主茎和分枝的顶芽不转变成顶花序, 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可保持继续生长的能力。
(2)亚有限结荚习性:开花习性同无限开花结荚习性。也是由主茎基部先开花,逐渐向上开放,由内向外开花。
(3)有限结荚习性: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在开花后不久,主茎和分枝顶端即形成一个顶生花簇荚果。以后节数不再增加,茎秆停止生长。
我国大豆育种的主要经验?
⑴有性杂交是大豆育种的主要手段;⑵选择亲本是杂交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⑶拓宽大豆品种资源的利用是开展有效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⑷高肥水条件鉴定是选育高产大豆品种的必要方法;⑸采取多种途径(如南繁、异地种植和温室加代等途径)可缩短育种年限;⑹大量分析大豆品系、杂交后代和亲本并结合产量和其它方面来选高油和高蛋白品种。 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
(1)选用优点多,缺点少,优缺点能相互弥补的优良品种或品系为性状重组育种的亲本;(2)转移个别性状到优良品种上的重组育种时,具有所转移目标性状的亲本,该目标性状应表现突出,且最好没有突出的不良性状;(3)育种目标主要为产量或其他数量性状,着重在性状内基因位点间的重组,所选亲本应均为优良品种或品系,各项农艺性状均好,通过重组而积累更多的增效等位基因并产生更多的上位效应。
理想型的模式?
形态、生理特性方面要求:光合速率高、净光合速率高,功能叶片持续时间长,群体发育动态过程为前期叶片扩展快,达到叶面积峰值时间短,持续时间长,后期叶面积下降慢,鼓粒期中上部叶片功能期长。
大豆耐铝盐胁迫机制?
大豆等植物耐铝毒胁迫的机制分为外部排斥机制和内部耐受机制。
外部机制包括:①细胞壁对铝的固定作用;②质膜对铝的选择透性;③根际中植物诱导产生的PH障碍;④螯合配体的分泌。内部机制:不同大豆品种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耐性差别很大,而且这些差异是由遗传控制的。
早熟性育种亲本选配原则?
(1)大豆杂交后代有超亲分离的出现,超早亲少于超晚亲;(2)选择地理上远缘的早熟种质材料作为亲本;(3)选择双亲生育期差值小的极度早熟种质为亲本;(4)开花早的无限亲本与鼓粒期快的有限品种。
早熟性育种后代的处理方式?
(1)对于两亲本均为极早熟材料组合,于F2代应作为早熟材料的重点选择;(2)如果双亲生育期差值大,则延长至F3代重点选择;(3)F2、F3世代主要根据第一性状生育期,按成熟早晚进行摘荚处理,淘汰成熟晚,抗倒性差,不抗病的单株;(4)F4代以丰产性为主,大量选拨单株;(5)F5进行株系产量鉴定。
大豆产量的遗传方式?高产大豆的育种策略?遗传方式: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荚数/株、粒数/荚、百粒重、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等)均属数量性状,大多由多基因控制,环境影响相对较大,遗传力较低。
(1)引进高产品种。
通过引种可直接用于另一地区的生产。需注意:①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抗病性及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②引进以后要进行多年多点试验。
(2)通过常规育种提高品系产量。
关键是:①获得基础水平较高、遗传变异广泛的后代群体;②利用自然变异选择、杂交、回交、诱变等育种手段;③注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④采用合理的后代处理方法,选出优良基因型。
(3)利用轮回选择技术。
是一种有效地积累产量微效基因,提高产量水平,拓展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短期目标与长期育种目标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原理是:大豆产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产量的高低依赖于这些增效基因的累积,通过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能把分散于不同种质中的增效基因汇集到一起
(4)利用高光效育种提高大豆产量。
(5)配置大豆杂交种,利用杂种优势。
大豆的品质性状遗传及改良育种策略?
(1)与野生大豆杂交;(2)利用化学和辐射诱变育种;(3)利用转基因或生物技术改良;(4)利用轮回选择技术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微效基因进行累加。
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特性的遗传方式?大豆抗病(虫)性的遗传及改良育种策略?
遗传方式:抗胞囊线虫病特性受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
(1)利用回交或杂交技术进行抗病虫基因的转育;(2)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抗病虫基因的转移;(3)轮回选择技术提高抗病虫。
大豆耐盐碱特性的遗传方式?大豆耐逆性的遗传及改良育种策略?
遗传方式:大豆耐盐性受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
(1)胁迫条件下筛选耐逆品种;(2)杂交或回交转育;(3)生物技术转育。
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及改良育种策略?
(1)杂交或回交选育;(2)采用轮回选择技术,综合各生态区类型材料的优良基因;(3)从大量的地方品种资源中筛选光温反应不敏感材料。
杂交大豆品种选育的育种策略?
(1)从自然变异材料中筛选不育材料;(2)品种间杂交;(3)栽培都与野生豆杂交;(4)辐射或诱变材料。
大豆育种的基本原理?
(1)大豆育种遵循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变异、选择等);(2)自身特点:大豆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杂交率低,容易保持种性,对日照敏感,对环境适应性差,地区间引种不易成功等。
大豆家系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步骤?
(1)配制具有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组合(群体);(2)自交,从中分离优良个体并衍生为家系;(3)多年、多点的家系试验,鉴定其产量等目标性状;(4)选拔优异的家系,区试;(5)审定、推广。
大豆家系品种选育的主要方法?
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大豆的育种目标?
生育期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性状、大豆抗病(虫)特性、大豆耐逆性、适于机械作业特性。
(1)生育期:生育期性状是指全生育期或熟期,可分解为前期与后期,前期指播种至初花的营养生长期,后期是指初花至成熟的生殖生长期。品种的生育期是表现型,其遗传基础是对光周期与温度等主要生态条件的反应特性。来源于较低纬度的品种比较高纬度的具有较强的短日性;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品种,夏秋播品种比春播类型具有较强的短日性;高纬、高海拔来源的品种比相对低纬度、低海拔的品种具有更强的感温性。在同一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长短的比较反映了品种生育期特性的遗传差异。
(2)产量:产量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测度是实收计产,产量可以分解为构成因素进行考察。
(3)品质:包括五方面:籽粒外观品质、油脂与蛋白质含量、油脂品质、蛋白质品质。
(4)抗病虫性:抗病虫性是大豆与另一种生物的关系,各国各地区主要病虫害不同,抗性育种的病虫种类不同。
(5)耐逆性:耐逆性与适应性是同一性质的育种目标。国内外的主要耐逆性育种有耐旱性(习称抗旱性)、耐渍性、耐酸性土壤的铝离子毒性、耐酸性土壤的缺铁黄化性、耐盐碱性、耐低温型等。适应性表现为对地区综合条件的平稳反应特性。
(6)机械化作业特性: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特性主要涉及一定的分枝与结荚高度(通常要求12cm以上)、成熟不裂荚和种子不易破碎。
(7)育性:育性是相应于杂种优势利用的特殊育种目标,目前已育成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及配套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但异交结实性还不够,有待改良后用于杂种种子生产。
结合大豆实际,对大豆种质资源利用,谈谈你的看法。(大豆资源的搜集、鉴定、保持、创新与利用。)
(1)我国拥有大量的地方品种,除逐个鉴定外,还可以研究同一地域内地方品种的群体特点,与地域生态条件的关系,以及群体内、群体间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2)人工创造大豆新资源的潜力是用很大的,通过有性杂交,尤其地理或类型上远源材料间杂交,可以累积增效等位基因。(3)大豆资源利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引种而直接用于另一地区的生产,要从生态类型相似的地区引用,特别要注意到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抗病性及对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性,直接引用与生产,应经多年多点田间比较试验的鉴定才能大面积推广。
大量的引种工作主要在于为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大豆种质资源最广泛的应用是作为杂交亲本。引用短日性强的资源育成能适应低纬度短光照条件的品种,从而使低纬度的巴西等地区盛产大豆,以及引用短日性弱的早熟资源作杂交亲本育成能适应高纬度地区条件的更早熟品种,是大豆引用种质资源进行育种的重大贡献,扩大的大豆生产范围,改变了世界大豆生产面貌。
大豆的发展前景与大豆生产的重要性?
(1)对人类的好处: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因为大豆不含淀粉,所以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大豆广泛用于制做豆浆、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的成分。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大豆含有的植物型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而雌激素过高乃是引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豆经加工可制作出很多种豆制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病人的有益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质,且所含氨基酸较全,尤其富含赖氨酸,正好补充了谷类赖氨酸的不足的缺陷,所以应以谷豆混食,使蛋白质互补。大豆具有健脾益气宽中、润燥消水等作用。大豆中所含的铁,不仅量多,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对生长发育的小孩子及缺铁性贫血病人很有益处。大豆中所富含的高密度脂肪,有助于去掉人体同多余的胆固醇,因此,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大豆中所含的染料木因(异黄酮)能抑制一种刺激肿瘤生长的酶,阻止肿瘤的生长,防治癌症,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大豆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所以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2)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①大豆是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大豆既是蛋白质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可以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副食品,营养价值很高,是我国人民所需的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还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②大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还是制作油漆、人造纤维、胶卷、脂肪酸等工业产品的原料。③大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豆饼是牲畜和家禽的理想饲料。④大豆是重要的养地作物。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在作物轮作制中适当安排种植大豆,可以吧用地养地结合起来,维持地力,是连年各季均衡增产,用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既可节约生产化肥的能源消耗,又可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简述大豆资源在大豆育种中的作用?
新基因的发掘、种质创新、育种性状遗传潜势研究。
简述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特性的遗传方式。提出改良该性状的育种策略?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特性的遗传方式有三类:(1)成株抗性遗传,包括一对显性抗性基因、一对隐性抗性基因、两对具有抑制作用的显性基因、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和两对隐性互补基因。(2)种粒抗性遗传,包括单显性基因、2对显性互补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3)数量抗性遗传。
育种策略:由于大豆抗SMV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可采用杂交系谱法或回交转育法、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轮回选择等育种方法。
大豆育种中有哪些创造变异的方法?简述影响创造变异圃种植材料数的因素?
大豆育种中创造变异的方法有:(1)杂交、回交等手段。(2)物理化学等诱变。(3)遗传转化等分子生物学手段。
影响创造变异圃种植材料数的因素包括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特性、育种目标性状鉴定的难易程度和材料的突变率等方面。
棉花
籽棉:直接从棉株上采栽,棉纤维还没有与棉籽分离,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是“籽棉”。
皮棉:把籽棉进行轧花,脱离了棉籽的棉纤维叫做“皮棉”。
衣分:一定重量籽棉中皮棉所占的比率。衣分(%)=衣指/(衣指+子指)×100%。(衣分是一个相对值,衣分与子指存在负相关关系。)
子指:100粒种子重量。
衣指:100粒种子纤维重量。
纤维长度:纤维伸直时两端的距离。取每个棉瓣中部一粒子棉,用子棉分梳法量长度,求平均绒长度除以2,以mm表示。纤维强度:指纤维的相对强力,即纤维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强力。强度愈高,表示纤维既细又强,单位为克/特克斯(gf/tex)。
纤维细度:纤维的直径。测定纤维细度多用间接法。(中棉>海岛棉>陆地棉)
麦克隆值:指一定长度纤维的重量(μg/0.0254m),作为细度指标,是用一定质量的试样在特定条件下的透气性测定。 特克斯(tex):细度衡量指标,指纤维或纱线1000米长度的重量,值高表示纤维粗,反之则细。
公制支数:指一定重量纤维的总长度,单位为m/g。
纤维成熟度:指纤维细胞壁加厚及纤维素在细胞中沉积的程度,和纤维长度以外的其他纤维品质指标均有关系。
纤维转曲:一根成熟纤维上有许多螺旋状扭转,称为转曲或扭曲。一般以纤维1cm长度中扭转180度的个数表示。(正常成熟的棉纤维转曲数最多,不成熟的纤维转曲最少,过成熟的转曲也少。)
断裂长度:表示纤维强力细度的综合指标,也表示纤维的相对强力。等于单纤维强力(g)与纤维细度公支数(m/g)的乘积。单位为千米。断裂长度(km)=单纤维强力(g)×公制支数(km/g)×0.001断裂长度愈高,表示纤维既细又强,这是一个相对强度的指标。
单纤维强力:指纤维的绝对强力,即一根纤维或一束纤维被拉断时所承受的力。单位为克力(gf)/公斤(kg)。
拟抗性:当农作物生长期与害虫产卵期、取食期不一致时,该农作物就不会(减轻)遭受虫病,这种状况即为农作物的回避,称为拟抗性。
遗传标准系:为了鉴定一个含有新发现的突变基因材料,需有一个遗传基础十分明确而且遗传上纯合的种质材料和品系作为杂交亲本,该标准系是经严格的连续自交和系谱选择而来的,其基因型高度纯合、性状类型一致,综合适应性和繁殖力并没有衰退,是鉴定新突变型基因的有效杂交亲本。
交配:取两极端的形状杂交,后代中再取两极端的性状,若干代的选择利于有利性状的变异,有利于打破不利性状基因的连锁
引种:指从国外引进品种直接在生产上应用,是获得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新品种的迅速有效的途径。
系统育种法:在现有推广种植的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变异个体(单株)或单铃,培育而成新品种的方法,称为系统育种法。
剩余变异:由于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即使经过多代自交,品种在遗传上的纯合仍然是相对的。通常将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称为剩余变异。
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是选择合适亲本,通过杂交,使控制亲本双方优良性状的基因在P1群体中结合为杂合型,在F1通过自交形成的F2分离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再在以后世代中连续选择和鉴定,培育纯合而合乎要求的理想品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利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素诱发作物产生遗传变异,经过选择及一定育种程序育成新品种的方法,称为诱变育种。(物理因素:各种辐射线、微波、激光等;化学因素:秋水仙碱、烷化剂、DNA碱基类物质等。)
高新技术:指在离体条件下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对植物进行遗传改良或繁殖的生物技术。
胚珠培养:将胚珠从母体上分离出来放在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使其进一步生长发育形成幼苗的技术。
茎尖培养:茎尖培养是以植物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扩繁、快繁等培养方式。(应用:它可以保持材料或种质的遗传特性,可用于珍稀种质的保存上,还可以为基因轰击遗传转化植物(如棉花)奠定技术基础。)
体细胞培养:体细胞培养是以组织培养为基础,将外植体经人工培养,经器官再生获得植株的技术。(应用:它可以应用于珍稀资源的保持、快速繁殖、突变体创造、人工种子、杂种优势固定等方面。)
花药培养:花药培养即将未成熟花粉(花 药)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是将除去 细胞壁的裸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重新形成细胞 壁,并再生出小植株的技术体系。 “三丝”:是棉花界人士对混入棉花中异性纤维的俗称。异性纤维包括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和塑料绳等非棉性纤维。 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是棉花育种中对所有可以用来进行棉花改良的品种、品系、近缘种或野生种的总称。
同籽差:同一粒棉籽,近尖端(珠孔)部分的纤维比基部(合点)的常常要短些,两者间的差异可达6mm左右。
异籽差:同一棉囊的不同棉籽间纤维长度的差异可达5mm左右,
异铃差:同一棉株上两个相当靠近的棉铃,纤维长度的差异可达10mm左右。
“低酚棉”:即棉酚含量低于国际标准(0.04%)和国家标准(0.02%)的无腺体棉花品种均为低酚棉。
形态(物理)抗性:棉花在物理上干扰昆虫的运动机制,特别是昆虫对寄主的选择、取食、摄取、消化、分配及产卵。
生态抗性:指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抗虫性,如早熟品种可避开后期棉铃虫危害。
拒虫性:即棉花的化学或形态特征使害虫不能取食、产卵或栖息。
抗生性:指棉花对取食害虫的存活、发育、繁殖等方面有不利的作用或影响。
耐虫性:指棉花遭受害虫危害后,有足够的补偿能力,使产量、品质不致降低。
彩色棉:又称有色棉、生态棉,是一种纤维本身具有天然色泽,不需经过印染工艺,可直接织成具有天然色彩纺织物的棉花。芽黄:棉花幼苗期最初几片真叶的叶绿素含量少,呈黄绿色,之后恢复正常绿色。
1.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棉籽是重要的蛋白资源和油料资源。
2.20世纪初,世界五大产棉国或地区:中国、美国、中亚、印度、巴基斯坦。
3.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基地,也是陆地棉品质最好地区。
4.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授粉媒介为昆虫,天然异交率为2%-10%。
5.引种能否成功取决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首先必须注意引种地区间气候条件的相似性,其次,引种必须注意品种生态类型在不同棉区的适应性。
6.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是系统育种法进行选择的基础。
7.遗传变异的来源:(1)天然杂交;(2)基因突变;(3)剩余变异及潜伏纯合基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显现
8.四倍体棉花主要栽培种有陆地棉和海岛棉;二倍体的棉花栽培种亚洲棉和非洲棉。
9.棉花是喜温作物。按照熟性划分: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按照纤维长度划分:短绒棉、中短绒棉、中长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
10.短季棉分三类:北部特早熟生态型;长江流域生态型;黄河流域生态型。
11.产量的决定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的铃数,每铃子棉重,衣分。
12.棉花育种方法:引种、系统育种法、杂交育种法、其他育种方法(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高新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3.高新技术有:组织培养(胚珠培养、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外源基因导入。
14.杂交育种法类型:品种间杂交、种属间杂交(远缘杂交)。
15.常用的杂交方式:单交、复交、回交、杂种品系间互交。
16.棉花杂种后代处理方法常用的有系谱法和混合法。
17.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目前正在应用和继续进行研究的制种方法有以下五种:人工去雄杂交、应用指示性状制种、化学杀雄、两系法(隐性核不育系)、三系法。
18.育成优良品种特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的综合提高方面。
19.当前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突出的缺点是纤维强力较差、细度偏粗、不抗黄萎病。
20.在植物分类学上,所有野生和栽培的棉种都属于被子植物的锦葵目、锦葵科、棉族、棉属。
21.一般认为棉属包括51个种,除4个栽培种外,其余均为野生种。4个栽培种为:草棉、亚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栽培最广泛的是陆地棉,
22.高产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产量是植棉效益的基础。
23.从技术角度看, 提高单位面积皮棉产量,主要是从选育高产新品种和改革栽培技术入手。
24.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衣分。
25.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4个产量构成因素)
26.单株结铃数主要是决定于单株花数和脱落率。
27.单株花数的影响因素:品种;生态因素;单株果枝数和每枝花数。
28.脱落率的影响因素:品种遗传特性(大铃品种脱落率高);环境因素。
29.苗期对低温和病害的抵抗力、种壳外面有无茸毛(毛籽或光籽)等都与出苗及立苗的好坏有关。
30.就棉株而言,棉铃是棉株一生中最强的库。棉株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利用养料的主库是不同的:苗期——根;蕾、花期——主茎、分枝的顶芽和根;结铃以后——铃。
31.棉花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等品质直接和棉纱的品质有关。
32.纤维长度主要是由棉种和品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纤维长度:海岛棉>陆地棉>中棉、草棉。
33.同一棉株上,下部棉铃的纤维最短,中部棉铃的最长,上部棉铃的次之。(中>上>下)
34.在所有影响纤维长度的环境因素中,要以纤维发育初期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
35.衡量纤维细度的指标:麦克隆值;特克斯。
36.栽培的普通棉花品种的植株上各个器官均有色素腺体,腺体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主要成分是棉酚。
37.棉酚的化学组成:腺体的内含物是多种色素物质的混合物。属萜烯类化合物。
38.棉酚存在形式:腺体中的棉酚有自由棉酚和结合棉酚两种。
39.我国自70年代开始全面开展抗虫棉品种的培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危害较严重的棉蚜、棉铃虫、棉红蜘蛛和棉红铃虫等四种主要棉花害虫。
40.国内外(抗虫)棉花育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有抗虫作用的形态性状和棉株组织中对害虫具有抗性的生化物质,通过杂交、回交及多代定向选择,培育抗虫品种。
41.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抗虫、生化抗虫。抗虫性状的抗虫效果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
42.棉花抗虫性包括生态抗性和遗传抗性。遗传抗性包括三个方面: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棉花的遗传性状就是这三类抗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43.棉花抗虫育种技术: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转基因抗虫棉。
44.彩色棉遗传基础:显性主效基因;修饰基因;不完全显性基因。
45.为了获得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在棉花良种繁育过程中,要进行品种鉴定和种子检验。
46.品种退化的直接表现是纯度下降,群体中出现各种不符合品种典型性的个体。
47.棉花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早熟性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均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48.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是细度、长度、强度。
49.陆地棉的染色体组是AADD(2个)。
50.棉花的产量性状主要有铃数、铃重、衣分。
51.棉花的栽培种是陆地棉、海岛棉。当前我国栽培的棉花品种属于陆地棉。
52.棉花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
53.获得棉花单倍体的主要途径是半融合生殖。
54.测定棉花花粉活力最好用测定花柱中的花粉管数量。
棉花异交率高的优缺点?
(1)异交率高导致天然杂种的形成,有利于培育新品种。(2)另一方面使品种纯度不易保存,良种繁育工作比较复杂。 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
(1)杂交亲本应尽可能选用当地推广品种;(2)双亲应分别具有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性状;(3)亲本间的地理起源、亲缘关系等应有较大的差异;(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棉花的三个生物学特性?
(1)开花习性;虫媒花,两性花,开放化;(2)喜温作物分为陆地棉早熟品种、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海岛棉早熟和中熟品种。
杂种品系间互交法?
指杂种后代姊妹株与姊妹系再杂交。
可以提高优良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姊妹系间杂交可以重复多次,也可以在杂交过程中再和其他杂交组合选系或品种进行杂交,以增加其血缘,使有利基因最大限度再度组合。
优点:可以打破目标性状基因与不利基因的连锁,也可以源源不断的育成丰产与优质结合得更好的种质材料。
交配?
目的:打破各个性状之间的不利连锁
方法:在杂种后代群体中,将某一经济性状,如单株结铃数等呈常态分布中的两个极端个体选出,并进行正×负的杂交,形成新的群体,在所得的群体中,按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杂交,并辅之以选择的方法。
优点:若干极不相似个体的多次互交,扩大了基因交换的机会,削弱或打破了基因之间的不利连锁,增加了有益基因的重组,使后代的遗传变异幅度明显增大,甚至出现了超亲的类型,为选择提供的丰富的材料。
双列选择交配法?
将一群亲本按双列杂交法(即所有亲本除自交和反交外,进行所有可能组合的杂交)杂交后,所有组合F1间再按双列杂交法进行杂交(即群体间进行互交)。
优点:可以连续渗入所需要的新种质,成为动态基因库,提供了亲本基因充分重组的机会,产生最大的遗传变异;在混合群体中连续增进所需要的基因频率;入选基因型间可以连续重组,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所需要的基因内库。
当前棉花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纤维品质不适合纺织工业的要求,细度、强度、长度单一,不符合多档次要求;(2)病虫害重;(3)遗传资源贫乏;
(4)育种方法落后;(5)育种力量分散。
我国棉花今后发展应关注的方向?
(1)超高产育种;(2)抗逆育种需加强;(3)特色棉育种(低酚棉育种、彩色棉育种)。
“三丝“的危害?
混入原棉中的“三丝”,容易被打碎成无数纤维小疵点,在纺织加工中难以清除,影响棉纱和布的质量,危害很大。纺纱时,纤维小疵点容易使棉纱断头,降低生产效率。织布时,影响布面质量。染色时,纤维和布料染色不均,影响外观。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的必要性?
(1)棉花资源范围狭窄;(2)当前我国自育品种突出的缺点是纤维强力较差、细度偏粗、不抗黄萎病;(3)将野生棉种的优良种质渗入并转移给栽培品种,是培育具有突破性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非洲棉与亚洲棉的区别?
非洲棉叶宽大于长;苞叶平展;棉铃小圆形;铃面光滑。亚洲棉叶长大于宽;苞叶紧抱;棉铃卵圆形;棉铃铃柄向下,不光滑。
陆地棉与海岛棉的区别?
陆地棉的叶中等大,较薄,颜色浅;苞叶心脏形,长大于宽;花白色无红心;棉铃大;铃面光滑。海岛棉叶较大、厚、深绿色;苞叶心脏形,长与宽几乎相等;花鲜艳有红色;棉铃中等大;铃面不光滑。
棉属四个栽培种特征?
(1)草棉:二倍体栽培棉,染色体组为A1,染色体数2n=2x=26;又称非洲棉;有5个种系;栽培的草棉多为一年生,原始的野生棉祖先仍是多年生;主要优良特性:生育期短,极早熟,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干旱和盐碱的能力,对一些病虫害抗性也较强;缺点:高湿条件下易感染角斑病、枯萎病、黄萎病和根腐病;产量低、纤维品质差。
(2)亚洲棉:二倍体栽培棉,染色体组为A2,染色体数为2n=2x=26;有一年生(主要的栽培类型)和多年生(原始类型)两大类群;中国的亚洲棉又普遍称之为中棉;主要优良特性:成熟早,吐絮快而集中;抗逆性强,栽培管理简单,产量比较稳定;纤维粗短,强力高,弹性大,适于纺织拉绒布或棉毛混纺及棉絮等专门用途;缺点:产量低;棉铃小,增产潜力较小,绒长<25mm;纤维粗短,不适于机纺中支以上的细纱、对黄萎病的抗性低于陆地棉和海岛棉。
(3)陆地棉:四倍体棉种,染色体组为(AD)1,染色体数为2n=4x=52;又称高原棉、美棉;栽培类型是典型的一年生类型,表现为中性光周期反应;主要优良特性:枝多叶大,蒸腾系数大,需水较多;根系发达,吸水力强,较能耐旱;抗病、抗虫、耐旱、耐盐碱及部分优良的纤维和种子品质,产量高、纤维品质好,适应机器纺纱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陆地棉野生种系与陆地棉栽培品种杂交正常可育,因此可以直接利用野生棉种资源改良栽培品种的遗传组成。
(4)海岛棉:四倍体棉种,染色体组为(AD)2复合型,染色体数为2n=4x=52;生产上种植的有埃及型和美国埃及型(马棉型)两个类型;原始的海岛棉均为多年生型,经过驯化,才出现一年生类型,即海岛棉的海岛型;特征:植株高大、健壮,透光性好;铃期长,较晚熟;茎叶光滑或有茸毛,一般棉铃虫、金钢钻难以产卵附着,可减少受害;生长期长,顶芽生长旺盛,对土壤和大气湿度敏感,易徒长,且易感染角斑病,故多分布在生长季节长,温度高,雨量少的干旱灌溉棉区;铃小、衣分低,皮棉产量低于陆地棉;纤维细长、强力高,在栽培棉种中纤维品质最好,商业上又称长绒棉。
棉属野生种的育种潜力及利用价值?
(1)提高丰产性;(2)改良纤维品质;(3)提高抗病性;(4)提高抗虫性;(5)提高抗逆性;(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培育;
(7)种子无腺体/植株有腺体棉花新类型的选育;(8)选育出带有苞叶早落基因的新品种;(9)杂交不亲和性育种;(10)其他。
影响选育高产棉花新品种成效的因素?
(1)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2)组成棉花产量结构的诸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因素同棉花本身其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棉花产量的育种技术?
(1)系统育种——简而易行;(2)杂交育种 。
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成熟系数高成熟度好,纺纱价值高。长度增加强度减小。细的,不成熟纤维阻力大,马克隆值低;粗的,成熟纤维气流阻力小,麦克隆值大。特克斯值高表示纤维粗,反之细。
纤维品质现状与改良?
现状:(1)纤维的断裂长度低、成熟度低;(断裂长度是纤维细度与强度的综合指标。)(2)纤维品质类型结构不合理。
改良:对棉纤维品质育种,仅把目标放在纤维强度的改进上,是不全面的。必须全面考虑纤维品质,并且把它同皮棉产量、抗(耐)枯、黄萎病性等几项基础育种目标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改进,选育棉花综合品种。
低酚棉的意义?
(1)低酚棉种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大豆和花生。(2)棉籽蛋白中含有较全面的氨基酸组成,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基本均能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3)棉油的特点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低。棉油是高品位食用油,其供应量仅次于大豆油。棉油对热的稳定性较芝麻油和花生油好,有较好的烹调品质,用棉油加工的食品可延长贮藏销售时间,是高质量的食用油。(3)由于棉籽中有色素腺体,其中含有对人类及非反刍类动物均有较高毒性的棉酚及类萜烯类物质,使大量的棉籽没有得到利用。(4)采用化学工艺进行脱毒,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技术要求高,易造成环境污染,有效的方法是培育低酚棉品种。
控制无腺体性状的隐性基因?
①gl1纯合隐性状态好,棉花下胚轴、茎秆,叶柄和棉铃器官无腺体位于D染色体组;②gl2和gl3均处于纯合状态时棉花植株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均无腺体分布,分别位于A、D染色体组;③gl4和gl5减少植株腺体;④gl6和gl1的作用相似,但强度减弱。
腺体基因的表达差异?
GL3和GL2联合作用决定植株各器官的腺体性状表达。GL2是强基因位点,主要支配茎叶棉仁的棉酚,GL3对花器里面的棉酚起作用。GL3和GL2的效应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低酚棉育种技术?
(1)回交育种。
方向明确,成功的可能性大。利用已经育成的低酚棉品种与有色素腺体高产的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选择色素腺体密度和大小显著降低的个体类型,继续与高产品种回交,回交4-5代,再自交。
缺点是选育的低酚棉品种可能落后于生产上推广的最好品种。
(2)杂交育种。
(3)复合杂交育种与改良回交法。
采用多个亲本的复合杂交法,可以提高育种材料的遗传变异。此外,在低酚棉与有酚棉杂交和回交过程中,常采用不同的有酚棉亲本与杂交后代 选出的五色素腺体材料进行回交,以逐步改良低酚棉材料的农艺性状。
抗虫机制?
①形态抗性:无蜜腺,多绒毛,光滑,鸡脚叶,窄卷苞叶,红叶棉;②生化抗性:高酚棉,高单宁,高可溶性糖,高氨基酸,高类黄酮;③其他抗性:早熟性。
抗虫性棉花的形态形状?
棉花叶片背面,花器中无蜜腺;表面器官光滑;叶脉上上多茸毛;鸡脚叶;窄卷苞叶;外翻苞叶;红叶棉;铃壳厚。 短季棉的生态效益?
(1)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2)利于培肥土壤增强农业生产后劲;(3)避病虫害。
短季棉的社会效益?
(1)缓解粮棉需求矛盾;(2)节工省本,劳动生产率高,为棉花实现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评价棉花早熟性方法?
①吐絮期:50%棉株第一个棉铃吐絮时期。②生育期:播种到吐絮的天数。③每一、三次的花量与总得花量的百分率。
④霜前花百分率:第一次主霜后5天收获的籽棉量占总花量的百分率,80%—95%为早熟。⑤平均成熟期:每次收花量分别乘以播种到该次收花数再除以总收花量。⑥生产率指数:以平均成熟期除单位面积总产量,得到单位时间内的单位面积产量,即生产率指数,便可以以同一指标表示早熟性和产量。生产率指数 = 总收花量/平均成熟期。
棉花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
(1)迅速繁殖新品种种子;(2)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种性。
品种退化的特点?
(1)具有普遍性;(2)退化速度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严重;(3)多品种共存使退化加剧,一地一种退仍然发生;(4)棉株经济性状退化大都呈连续性数量变异,难以准确鉴别和选择;(5)棉花经济性状的退化与遗传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品种退化的原因?
(1)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2)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3)品种的剩余遗传变异。
克服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的方法?
(1)用染色体数目多的做母本;(2)在异种花粉中加入少量母本花粉;(3)外施激素法;(4)染色体加倍法;(5)通过中间媒介杂交法;(6)幼胚离体培养。
克服棉属远源杂交不育的方法?
(1)大量,重复授粉;(2)回交;(3)染色体加倍。
棉花主要性状遗传?
(1)形态性状:①叶形的遗传:影响棉叶发育的基因主要位于第Ⅱ连锁群(15号染色体)上;②叶色的遗传:芽黄。棉花的芽黄性状在苗期表现,十分明显,容易鉴定,是性状遗传研究的理想材料;③矮生性的遗传:受单一基因Rd控制,矮生性和红色是一因多效遗传;④植株茸毛性状的遗传。(2)花器性状:苞叶性状、花瓣性状、柱头性状、花粉性状;(3)种子性状:棉纤维的发生、棉纤维不同颜色的发生、光耔棉的遗传
用三圃制生产棉花种子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1)三圃制的概念:株行圃、株系圃、繁种圃。
(2)程序:选择单株,建立株行,选择不分离、具典型性的株行,第二年建株系圃,按标准选择,第三年当选株系混合繁殖基础种
陆地棉缺少抗黄萎病的种质资源,抗病育种中如何克服这一困难?
(1)陆地棉中大量筛选;(2)海岛棉中转育;(3)远缘杂交;(4)转基因技术。
繁殖棉花杂交种的亲本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采用三圃制或混系繁殖,不能进行高强度选择,防止配合力下降。
设计一个实验测定棉花的天然异交率。
选定隐性突变体,如芽黄,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与未突变材料相间种植,收获突变体植株上的种子并种植,统计群体中隐性个体的比例。
棉花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有负相关,你认为育种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克服这一困难?
(1)选用优良亲本,多亲本互交,杂种后代选折优良品系,品系间互交。(2)轮回选择。(3)回交。
通过基因工程将抗虫Bt基因转入棉花优良推广品种后获得的转基因品系能否直接在生产上推广?为什么?
不能,需要进行性状鉴定和区域试验,因其他农艺性状可能改变。
玉米
一环系:从品种或品种间杂交种种选育出的自交系。
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杂种优势群: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条件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有利一串频率较高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
杂种优势模式:两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相互配对可产生强杂种优势的育种群体
测交:测定亲本配合力的杂交。
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双列杂交:用一组被测系相互轮交,配成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
玉米自交系:指从一个玉米单株连续自交多代、结合单株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一般配合力(GCA):指一个自交系和一系列自交系杂交,其杂种一代产量的平均表现。
特殊配合力(SCA):指2个特定的自交系杂交,其杂种一代的产量表现。
1.一般认为玉米的起源地是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在世界上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2.传统的“五谷”指:水稻,小麦,谷子,高梁,大豆。“六谷”即在五谷的基础上加上玉米。
3.栽培玉米类型:硬粒型、马齿型、爆裂型、粉质型、糯质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
4.Hallauer与bauman对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的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
5.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质量性状(包括籽粒的类型和色泽、胚乳的品质、花丝的颜色、叶舌、及个别抗病性)、数量性状(包括产量、生育期、穗长、千粒重、株型。)。
6.玉米育种目标的内容:高产性状、优质性状、稳产性状、适宜的生育期、适应机械化。
7.高油玉米育种目标:高油玉米杂交种,子粒中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8.甜玉米育种目标: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不低于8%,超甜玉米则要求达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kg/h㎡以上。
9.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3大类,特点是含糖量高,油分、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品质较优良。
10.优质蛋白玉米是指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的玉米
11.青饲玉米:按植株类型分:单秆和分枝;按用途分:青贮专用型和粮饲兼用型。
12.玉米的籽粒品质(甜度、糯性、不透明性组成成分)、植株的形态持征(如矮秆、无叶舌、褐色主叶脉)是由单一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性状。还有许多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经济性状(果穗长度、穗粒行数、粒重、单株果穗数)基本都是数量性状遗传。
13.玉米产量是数量性状,产量因素包括穗长、穗粒行数、行粒数、粒重、单株果穗数等。
14.果穗长度的遗传是多种遗传效应互作的结果,在决定穗长的遗传中,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所占的比重较小。其平均遗传率较低。果穗长度与每行籽粒数是紧密相关的,果穗长则每行粒多。
15.玉米的穗粒行数的遗传比较稳定。穗粒行数的遗传中,基因的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16.基因的加性效应在粒重的遗传中占主导地位,但显性效应也明显,粒重的遗传率中等。
17.玉米杂交种的单株果穗数基本上不出现杂种优势,其遗传主要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
18.除普通玉米即马齿型或硬粒型呈显性遗传外,其他籽粒类型均为隐性遗传。
19.Wx(糯性)基因位于玉米的第9条染色体上。
20.普通甜玉米是由隐性基因su1su2或su2su2控制的,su1基因位于玉米的第4条染色体上,su2位于玉米的第6条染色体上。
21.粉质玉米是由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粉质环乳基因fl控制的。fl(粉质)具有剂量效应。
22.粉质玉米与甜质玉米杂交时,杂交当代果穗上的籽粒表现为粉质,F1植株果穗上籽粒出现9粉质:3糯质:4甜质的分离比例。其中有基因的互补效应。粉质玉米与糯质玉米杂交时,F1籽粒为粉质、F2籽粒呈3粉质:1糯质的分离。
23.玉米籽粒的色泽受果皮、糊粉层和淀粉层三部分的影响。果皮是由子房壁形成,属母体组织,故果皮色泽决定于母本基因型,无花粉直感作用。淀粉层(胚乳)和糊粉层均有花粉直感现象,但必须是父本为显性性状时才能表现出来。 24.油脂主要存于种胚,而胚乳中含量较少。玉米油质量取决于各类脂肪酸的相对比例,而各类脂肪酸的含量同样受遗传的控制。
25.玉米病害种类较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病毒病。目前危害较严重的是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另外,还有玉米螟、玉米蚜、红蜘蛛的危害。
26.抗性的遗传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27.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与外层胞叶,但不危害果穗,属真菌性病害。
28.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遗传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基因抗性,另一是多基因抗性。
29.玉米小斑病除危害叶片外,还危害叶鞘、花丝、苞叶和果穗,也属真菌性病害。
30.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已确定的有3个即O小种、T小种和C小种。对O小种的抗性抗性遗传只受核基因控制,对T31.小种专化致病性的抗性表现为细胞质遗传,C小种的专化抗性也受细胞质控制。
32.灰斑病抗性是数量性状遗传,遗传力相当高,表现加性遗传效应。
33.玉米主要的病毒病害是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的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玉米粗缩病。
34.玉米为禾本科玉蜀黍族,起源于亚洲的有5个属,起源于美洲的有2个属,其中,玉米属(起源于美洲)包括5个种:栽培玉米 、墨西哥野生玉米 、小颖玉米 、繁茂玉米 、多年生玉米。
35.在现代栽培玉米中,通过长期的进化和选择,形成了硬粒、马齿、糯质、甜质、粉质、甜粉、爆裂和有稃8个亚种或类型(依据玉米籽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质,籽粒有无稃壳等性状)。
36.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地方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热带亚热带种质、野生资源。
37.玉米是异花授粉植物,其育种程序中包含选育自交系和组配杂交种过程。
38.选育优良自交系是选育出优良杂交种的基础,也是玉米育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39.优良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农艺性状好、配合力高、产量高、纯合度高。
40.选育玉米自交系的基本材料:地方品种,各类型的杂交种,综合品种以及经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
41.选育自交系的方法有:系谱法,回交法,聚合改良法,配子选择法。
42.配合力测定的时期有:早代测定(S0—S3)(可及早淘汰配合力低的系统)、中代测定(S3—S4)(从分离向稳定过渡的世代,测定结果较可靠)、晚代测定(S5—S6)(晚代进行测定由于遗传性已较稳定,容易取舍)。
43.一般在早代测定时为了减少测交工作量,常采用品种或杂交种作测验种以测定一般配合力。
44.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通常先测定一般配合力。测定一般配合力常用顶交法。在测定一般配合力之后,再将高配合力的自交系进行特殊配合力测定,测定方法一般用轮交法。
45.自交系的改良目的:保留优系全(大)部分优良性状,保持其高配合力,改良其个别不良性状。
46.自交系的改良方法:回交改良法(多采用)、群体改良、群间改良。(适合于个别性状的改良)
47.自交系间杂交种:单交种、三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
48.目前玉米生产上主要是自交系间杂交种,并且以单交种为主,因此世界各国玉米育种工作的重点是选育单交种。
49.单交种的选育(组配)方法:优良自交系轮交组配单交种;用“ 骨干系”与优良自交系配制单交种。
50.综合杂交种的组配方法:直接组配、间接组配。
51.高产育种是玉米育种的首要目标。
52.玉米的个体生产力取决于单株果穗数、穗粒数、粒重等产量因素。
53.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遗传有两种类型:多基因抗病性(数量遗传性状)、单基因抗病性(质量遗传性状)。其中,多基因抗病性的选育方法有:①由地方品种中选系;②用二环系法选系;③在改良群体中选系。单基因抗病系的选育方法:①采用回交法;②二环系法选育抗病自交系 。
54.半同胞轮回选择每轮要历时3年共3代。第一代,自交和测交;第二代,测交种比较;第三代,组配杂交种。
55.全同胞轮回选择每轮也是进行3代。第一代,成对杂交;第二代,杂交种鉴定;第三代,合成改良群体。
56.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时一种同时改良两个基本群体的半同胞轮回选择。第一代,自交并杂交;第二代,测交种比较鉴定;第三代,合成改良群体。
57.相互全同胞轮回选择也是同时对两个群体进行改良,但要求所用的两个群体均为双穗类型。第一代,选择自交和杂交。第二代,杂交种比较;第三代,组配单交种和合成改良群体。
58.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分群方法:(1)以携带不同恢复基因的恢复系测定各不育系的恢保关系;(2)用玉米小班病菌T小种接种,鉴定各不育系的抗性反应。不育系分为三大群:即T群、C群、S群。
59.玉米育种工作包括两个阶段:(1)自交系选育:选材、测交选系、鉴定评选优系;(2)选优系组配配合力高,抗性强,高产杂交组合。
60.加速育种进程的技术:(1)精简育种程序:一般采用早代自交系的利用,以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测配结合的方法。(2)南繁加代和繁殖。
61.为了提高制种质量,提高种子纯度,在整个杂交制种过程中,必须做到:安全隔离、规格播种、严格去杂去劣、及时去雄、分收分藏。
62.杂交种制种春播玉米,隔离防杂的安排方式为:空间隔离(700m以上)、时间隔离(夏玉米)、屏障隔离(林带或山岭)、作物隔离(80—100行高粱)。
63.播种方式:一般采用单作,父母本比例原则依父本花粉量而定,采用1行父本,2-4行母本;2行父本,4-8行母本间隔种植的方式。原则上是在有充足的父本花粉量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母本行数,以提高制种产量。为防止花期不遇,应在隔离区风头的一侧安排采粉区。
.播种期:若母本抽丝期与父本散粉期一致,则可同时播种,若父母本花期相差较大,则需错期播种,宁雌待雄,不可雄待雌。
65.常见杂株、劣株有:优势株(生长势强,植株粗壮、高大,极易识别)、混杂株(不具亲本自交系性状,也易识别)、劣势株(常见的有白苗、黄苗、花苗、矮缩株、其他畸形株等,数量不多,极易识别)、怀疑株(外观很像亲本自交系,一般较难识别,需认真检查,若在苗期不能肯定,则应在拔节前鉴别拔除)。
66.去雄要及时(母本雄穗未散粉前)、干净(母本雄穗要全部拔去,不能留下雄穗基部的小枝梗)、彻底(整个隔离区内母本的雄穗要全部拔去)。
67.自交系投入生产后,严格隔离和彻底去杂是自交系繁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若自交系发生混杂退化(有5%以上的植株高低不齐,果穗形状、粒型等都有差异),则必须进行提纯工作。提纯的常用方法:选优提纯法(适用于混杂程度较轻的自交系提纯);穗行提纯法(混杂较严重)。
68.1980至1994我国玉米的主要种质为:改良Reid、改良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4个杂交优势群。利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有:改良Reid×塘四平头,改良Reid×旅大红骨,Mo17亚群×塘四平头,Mo17亚群×良330亚群。
69.玉米使用最广泛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ReidYellowDent(瑞得黄马牙)×LancasterSureCrop(LSC)。
70.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会表现出不同的的性别。Ba_Ts_是正常的雌雄同株异花;Ba_tsts的顶端雄花发育成雌花并能受精结实发育成全雌体;babaTs_叶腋雌花序不能发育,成为全雄株;babatsts叶腋无雌花发育但顶端雄花序发育成雌花序成为全雌株。如果雄株babaTsts与雌株babatsts杂交,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比例为1:1。
71.实现群体高整齐度措施:遗传改良;种子质量控制;栽培措施。
高产杂交种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弹珠生产力,即单株为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具有良好的生理生化代谢的内在因素并且穗粒结构合理。(2)群体内个体生长协调。(3)群体与环境的协调。
回交转育方法?
以现有的雄性不育系为基础,用优良自交系左转与对象,经过多次回叫冰定向选择,把优良自交系转育成雄性不育系。具体方法:以现有雄性不育系做木本,用优良自交系做母本,在以优良自交系做轮回亲本进行多次回交,在回交后代中选具有父本优良性状的不育株进行回交,一般经4-5代回交选择,即可将优良自交系转育成不育系。
多基因抗病系的选育?
常用的方法有:①从地方品种中选育抗病系。②二环系法选系。③系统选择抗病系。④辐射选系。⑤从群体改良的材料中选育。
三种病毒病的特性?
(1)玉米矮化花叶病毒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线状粒子。症状,在幼苗上发生花叶或者斑驳,继而形成窄而宽有浅绿色至黄色条斑。呈矮化现象,穗小结实少。介体为蚜虫。显性基因控制。(2)玉米退绿矮化病毒病,含RNA的病毒粒子,能通过蝉半持久性传播,不能机械传播。症状,叶片退绿,在生育后期一般叶色退绿或发红,植株顶部节间缩短而矮化。显性遗传。(3)玉米粗缩病,该病毒颗粒为球形,具有双层衣壳。症状,叶片的背面,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植株矮化,顶叶簇生。由飞虱传播。 我国玉米育种总的策略?
大幅度提高产量,同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具体可分为两类:(1)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2)特用玉米(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如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赖氨酸的总量不低于4%),高油玉米杂交种,超甜玉米 ,青贮青饲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
玉米小班病?
玉米小班病在温暖湿润的地区以及夏、秋玉米上发生较重,随着玉米T型雄株不育胞质引入我国逐步成为我国的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已确定的有2个,即O小种与T小种。O小种仅危害玉米叶片,T小种不仅危害叶片,同时还危害叶鞘、茎秆、果穗的胞叶、穗柄、果穗和穗轴。它在T型细胞质玉米叶片上产生褐色病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具有黄绿色或褪绿晕圈,以后。病斑具有暗灰红色至暗褐色边缘。
对O小种抗病系的选育?
(1)多基因抗病系的选育:①从地方品种中选育抗病系②用二环系选系 ③系统选择抗病系 ④辐射诱变 ⑤从群体改良的材料中选育
(2)单基因抗病系的选育:①采用回交法。②二环系法选育抗病自交系。
对于T型雄性不育和C型雄性不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使用这类雄性不育材料,因为任何育种方法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T小种侵染?
受T小种侵染的果穗和穗轴可能腐烂。玉米对T小种的抗病性主要受细胞质控制,但也涉及核质的互作遗传。就核质遗传而言,玉米对T小种的抗病性为水平抗性,属数量遗传。细胞质抗病性也表现垂直抗性。核基因对T小种的抗性遗传,
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但尚有部分显性效应。在选育抗T小种的自交系时,可采用常规选系的方法。
玉米优良自交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农艺性状好(①植株性状:柱形要紧凑,植株中等或半矮秆,穗位适中偏低,茎秆紧韧有弹性,根系发达,抗颈部倒折与根倒。②穗部性状:要长穗型与粗穂型兼顾,籽粒中等或大粒,果穗轴较细,质地结实。③抗逆性: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一种或多种具有抗性或耐性,对当地特殊的灾害性气候条件有抗性或耐性)。
(2)配合力高(自交系配合力的高低是衡量自交系优劣的首要目标)。
(3)产量高(由于自交系一般生活力弱,产量较低,使其繁殖与杂交种面积增大,增加了种子生产成本)。
(4)纯合度高(自交系基因型的纯合度要高,只有这样,性状的遗传较稳定,群体才能整齐一致)。
对自交系的基本要求?
(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2)基因型纯合,表现整齐一致;(3)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4)与繁殖制种有关的性状优良:①自交系的花粉量大,散粉畅;②自交系自身产量高;③自交系雌雄花期协调,结实性好。
轮回选择的基本步骤?
(1)组建基本群体;(2)随机交配,充分重组,提高优良基因重组体出现的频率;(3)选择优良单株自交或侧交;(4)鉴定测交种,优选10%单株;(5)组建新一轮群体,同时可输出本轮最佳品系(种),导入最新引进的优良基因,进入下一轮选择。
群体改良的特点?
(1)使不同种质的优点结合起来,合成或创造出新的种质群体,扩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基因库,为植物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2)对变异群体进行周期性选择和重组来逐渐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改进群体综合表现。
(3)群体常选常新,成为日益充实、永不耗竭的种质库;同时群体本身仍能保持一定的变异范围,供育种家选择和利用。 群体改良的方法:
(1)按授粉方法分:开花式授粉(混合选择法);自交授粉(穗行选择、改良穗行选择、自交后代选择);侧交授粉(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
混合选择法:是指在异花授粉作物中,根据单株表现型所进行的周期性选择。 特点是:时间短,费用低,简单易行。不足是:不易排除环境的影响和有效淘汰不良基因型,容易误选,致使改良效率不高和效果不佳。
穗行选择法特点是:排除环境的影响, 效果好;单、双性选择,后者的效果是前者的2倍;适于简单遗传(加性基因)的性状, 对多基因控制性状(产量)改良效果不佳, 常伴随其他农艺性状的不利变化;改良效果GCA>SCA。
改良穗行选择法特点是:鉴定、选择、重组和控制授粉有机结合,需时短,见效快。但用田多,工作量大。
(2)按改良群体的方式: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
各群雄性不育系的主要特性?
T群雄性不育系不育性极其稳定,花药完全干瘪不外路,花粉败育较彻,败育花粉形状多种。T群不育系最显著的表现性特征是对玉米小斑病小种高度专化感染,因此生产上难以应用,仅在高纬度的冷凉地区有少量使用。T群不育系恢复受两对显性基因(Rf1/Rf2)控制,二者显性互补,可纯可杂。
S群雄性不育系育性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一般在温暖而干燥的地区,不育性表现稳定;在冷凉湿润或日照长度较短的地区,不育性表现不稳定。
c群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且抗小斑病,是目前育种与生产上应用的主要类群。孢子体型雄性不育。
选育不育系的方法?
(1)回交转育。(2)早代测验转育。(3)利用具有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与保持系杂交选育。
选育恢复系的方法?
(1)测交筛选恢复系。(2)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再用自交系回交转育新的恢复系。(3)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反回交转育新的恢复系。(4)利用不育系和具有恢复力的材料杂交选育二环恢复系。
董树亭总结先锋玉米品种的特点?
(1)“五小一大”:即雄穗小、叶片小、个子小、节间小、植株小,果穗大。
(2)“五快一壮”:即籽粒灌浆脱水快、苞叶蓬松快、果穗脱粒快、播种后种子吸水快、出苗快,植株幼苗健壮。
(3)“五重重”:重播前整地,不重播后管理;重效益,不重产量;重培肥地力,不重追肥;重农机,不重农艺;重晚收,不重早收。
解决倒伏问题?
一是通过降低株高和穗位高;二是要求茎秆硬,根系发达;三是适宜的茎基部节间长短、穗位高系数。
玉米适应机械化作业整体育种目标?
(1)从株型上看,株型紧凑,叶片窄且斜上冲,着生间距大,茎秆节间长,透光性好;(2)从抗倒性上看,茎秆韧性强,不易倒伏和倒折,倒伏程度小于5%;(3)从耐密性上看,叶片稀疏,茎秆坚韧,空秆率低,耐密性好;(4)从生育期上看,生育期适中偏短,籽粒成熟时脱水快,收获时含水量较低,一般低于18%;(5)从果穗上看,果穗大小适中偏小,下垂率小于5%;(6)从出籽率上看,轴细粒深,果穗出籽率高;(7)从籽粒品质上看,籽粒商品性好,整齐一致;(8)从抗逆性上看,具有多抗、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
制定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的玉米育种目标?
齐(农艺性状整齐度高);精(精量播种、芽率高);强(抗倒折性、抗逆性强);密(耐密植);早(成熟早);快(成熟时籽粒脱水快、含水量低)。
自交系选育过程?
种植原始材料,人工套袋自交——选择综合性状良好的植株,继续套袋自交——通过4-6代连续选株自交,纯合稳定育成自交系——配合力测定。
选育自交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配合力与农艺性状并重的原则。
前者是有利基因互作的实质反应,后者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表型,两者结合起来,不致“以貌取人”,减少选系的误差。
(2)不求全才、不弃偏才的原则。
选系时只要求综合农艺性状好并没有突出的不良性状就可入选,然后在育种中再深入认识和发掘他们的潜力,加以利用。没有完美的自交系,但有完美的杂交种。
(3)坚持性状多样性原则。
在选择高配合力的前提下,选系的性状要求多样化,无论对株型、穗型、生育期、抗逆性等的选择均应如此,不应按一种固定模式选系。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1)简单组配法(不规则组配法)。
优点:简单易行。缺点:存在把最优组合漏配的危险。
(2)顶交法:用群体品种做测验种。
优点:是配制和比较的组合少,便于被测系间比较。
缺点:①不能分别测算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所得结果是两种配合力混在一起的配合力;②是各被测系与特定测验者的配合力,所得结果代表性较差。
(3)多系测交法(不完全杂交法)
(半轮交法):选用几个共同测验种分别和所有被测系杂交,测交种的产量高低由被测系的配合力差异引起,可测选结合,是育种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
优点:包含了亲本自交系的各种可能的相配组合,从而不会漏掉最优组合。
缺点:需要组配的组合数较多,不适于自交系数较多时采用。
(4)双列杂交法(完全双列杂交法)
(轮交法):①各被测系互为测验种;②两两相互杂交,配制双列杂交;③测产;④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优点:包含了亲本自交系的各种可能的相配组合,从而不会漏掉最优组合。
缺点:需要组配的组合数较多,不适于自交系数较多时采用。
玉米杂交种的组配原则?
(1)配合力高。
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材料作亲本。最好两个亲本的配合力都高,这样容易得到强优势的杂种。若受其他性状的,至少应有一个亲本是高配合力的,另一个亲本的配合力也应是较高的。不能用两个配合力低的亲本进行杂交。
(2)亲缘关系较远。
选择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常能提高杂种异质结合程度和丰富遗传基础,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
①地理和起源较远。如国内材料和国外材料,本地材料和外地材料。②血缘较远。弄清楚优势类群。③类型和性状差异较大。如玉米的硬粒型和马齿型。
(3)性状良好并互补。
两亲应具有较好的丰产因素和较广的适应性,通过杂交使优良性状在杂种中累加和加强。按照性状选配亲本,必须根据育种目标确定主攻方向,双亲的主攻性状应都是理想的或比较理想的,同时其他性状也不能有严重缺点。
(4)亲本自身产量高,两亲花期相近。
亲本产量高可提高繁殖亲本和杂交制种的产种量,并有利于增强杂种优势。
若有受其他因素,应以两亲中产量较高的一个亲本作母本。两亲花期相近并以偏早的作母本,可避免调节播种期的麻烦,保证花期相遇。父本植株最好高于母本以便授粉。
超级玉米?
(1)亩产量应该稳定达到1000kg或比同生育期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2)品质优良,籽粒品质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3)能抵抗5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和抗倒伏、抗旱、耐阴雨和需日照少等天气条件;(4)可以适应大面积种植,适应我国玉米主产区不同的生长条件;(5)制种简单,产量高,制种母产量应达到600kg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