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120252 袁瑾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而家庭又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和谐的家庭,给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和谐家庭能给儿童提供培养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尤其是对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环境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和谐家庭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紧张弥漫的家庭情境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例如: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流动儿童处在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有紧张情绪,他们常常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长辈。对于还没有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中,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2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流动儿童心理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那么,父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有助于流动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呢?研究证明:型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不打不成器”,长期在父母的高压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性和自主性较差;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严厉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无视流动儿童的性与自主性;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相结合,有利于流动儿童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
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
二.和谐家庭与流动儿童人格
不和谐的家庭, 给流动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和谐家庭能给流动儿童提供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因此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谐家庭应是生活气氛宽松民主, 家庭取向健康积极, 成员之间互助奉献、和睦友爱、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和谐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型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流动儿童形成良好人格。
1 父母以身示范,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 “家庭教育, 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向大人们学习的, 孩子对成人的模仿, 不仅限于行为举止, 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 以及个人性格等。只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确立, 父母的人格对子女就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父母品德端正, 工作勤奋, 就能为子女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激发子女的上进心和成就感, 而且, 这种影响是终身的, 是其他任何教育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 父母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让孩子学有榜样。
2 营造和睦、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 是子女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环境, 这种氛围的好坏、优劣, 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性格乃至身心健康, 子女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争吵与谩骂的家庭,只会教会孩子偏执和心胸狭窄。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不仅有利于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且孩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也会随之增长, 被关爱的孩子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奋发图强, 实现父母的愿望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家庭的和谐给子女以安全感, 他们可以静心地从事自己的活动, 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研究发现, 成就动机高的孩子, 往往都拥有温暖、和睦的家庭。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努力的原动力, 孩子的学业成绩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关怀、被呵护, 他就会非常愿意读书, 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 家庭氛围对孩子才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营造和睦、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特殊感和优越感, 都会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这样的家庭心理气氛, 孩子容易形成怯弱、盲目、自卑、自私等不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富有平等精神的家庭则有利培养孩子自信、自尊、积极、开朗的性格和强烈的创造意识。
3 重视流动儿童人格结构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家庭是儿童人际交往、接触社会的初始环境, 流动儿童能否很好地适应家庭及家庭以外的环境,需要家庭为儿童提供各种机会。流动儿童人格结构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包括流动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所导致的良好同伴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家长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家门封闭、亲朋好友很少上门来访、邻里之间不相往来, 必然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是通过家庭中父母的交往, 耳濡目染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 逐步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另外, 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儿童人格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各种各样的体验, 其中失败的体验也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1】刘德美,宋梅.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1
【2】儿童发展心理学【M】.
【3】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段成荣,梁 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1):57.
【5】曾 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3):11-12.
【6】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7】林运清.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4).
【8】傅宏.儿童行为评估与矫正【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68.
【9】马燕,李玉茹.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7,(5).
【10】施学忠,吴敏等.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