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词类活用(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05:19:59
文档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
推荐度:
导读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zēng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zēng罾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沛公军(于)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

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军”均置于补语“于”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小信未福(保佑),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恐托不效(有效)。(诸葛亮《出师表》)   

(二) 名词作状语。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一)表示比喻意。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

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 ,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作“耕”的状语。

(三) 名词作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四) 名词作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继。(《触龙说赵太后》)      

“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为”字。

“夫人将启之”的启。(《郑伯克段于鄢》)

(四)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如何判别?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的遇知。(《送李愿归盘谷序》)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举和焦土。(《阿房宫赋》)

(五)动词直接作状语

两个动词紧相挨着,前一动词并不与后面的宾语发生关系,而仅仅是起修饰后面的另一个动词的作用,表示后一动作发生时的情态。

1.(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活捉

2.[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争着割让土地讨好秦国。

3.成语:坐观成败。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

 “尧舜,大圣也”的圣。(《原谤》〉)   

“百废具兴”的废。(《岳阳楼记》)   

1、形容词活用为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圣愚。(《师说》) 

2、形容词活用为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能和善。(《谏太宗十思疏》) 

3、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荣其外而枯其内”的荣和枯。(《蠹化》)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种树郭橐驼传》)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已消忧”的悦和乐。(《归去来兮辞》) “公子安之”的安。(《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的耻。 《勾践灭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秋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欣。(《兰亭集序》)

练习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而耻学于师(  )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三、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2、4、6、8、9、10 

四、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五、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六、说明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4.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 

5.则思知止以安人(              ) 

6. 则思江海下百川(              )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意动) 

9.小学而大遗( ) 

10.六王毕,四海一(         ) 

1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12.朝歌夜弦(         ) 

1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1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文档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