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利率全面放开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不仅仅是存款产品、价格服务、市场份额的比拼,更是信息化、电子化、低成本化的拉锯战,提升银行的竞争实力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国有银行作为我国的金融命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而民营银行作为一股异军突起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占有极大的份额,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灵活管理更是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从规模经济、技术革新、资源配置、产权结构等范围进行分析,然后简单的提出一些建议方法。
【关键词】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效率;比较
一、导言
自央行2015年宣布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设置利率上限浮动上限,这意味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迈出坚定的一步,我国对于固定利率的管制进一步放开,利率定价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这是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价格博弈。尽管利率机制已经逐步市场化,但其形成机制还未完全成熟,需要不断的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前进中摸索方法和途径。但是每家银行面临的环境都是一样的,这就需要银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灵活的运用利率定价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其中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防范银行风险、促进银行的稳健发展的关键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的两大板块,历来也是人们比较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大部分人来看,国有银行的效率比民营银行的效率要低,但从经营范围的广泛性和国际化以及制度的完善性来看,国有银行在这方面却拥有一定的优势,这些表面的看法缺乏真实有力的证据。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和社会经济环境下,对两种的商业银行有不同的影响,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将从实行利率市场化以来,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原因。
二、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
效率是一个社会资源配置高低的集中体现,是相同的条件下产出率的大小,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要提高产出,可以表现为成本的下降,或者是利润的提高。而银行的效率,也是如出一辙,即是银行在日常的营业中,将投入的成本,與产出的效益之间进行比较,是银行的资源整合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银行效率评价是比较难以准确的度量的,涉及到的投入较多,产出也较多。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经验和现行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选取了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存款比率作为成本效率指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贷款比率、非息收入占比等作为收益效率指标。由于要考察市场利率化对银行的影响,笔者选择了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前2014年的数据,以及推行利率市场化一段时间后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本文接下来就两种指标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民营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普遍高于平均指标,国有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普遍低于平均指标。这说明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于民营银行的效率。资产负债率2014至2016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之后,银行的资本管理更为高效,负债呈下降的态势,对于我国银行业提升自身的资本管理水平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资本充足率主要是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提升资本充足率。由于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上自主进行存款利率定价,利率普遍下调,导致存款受到一定的影响,存款利率的下滑,导致民众更多的将资金投放到其它的领域,2014年至2016期间,存款比率普遍下降。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下降,这表明净资产的收益在我国银行间的比重逐步下降,银行正在逐渐转型向多元化发展。非息收入占比大幅提高,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的环境下,在利率吃紧的条件下,正向非利息收入的板块转换,非利息收入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贷款利率下降,使得我国银行间贷款比率逐年提升,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样有着重要的位置。
三、影响我国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差异因素分析
由于银行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影响银行效率变动的市场因素也比较多,如规模经济、产权结构、技术革新、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不同因素对银行造成的效率差异影响。
(一)技术革新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