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对幼儿情绪调节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的因素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一类是从幼儿的视角,分析幼儿的气质、性别、认知等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另一类是从照料者的视角,分析照料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类型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在气质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Gross的研究发现,高表现度和低表现度的儿童在观看正向情绪的电影时,控制情绪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陆芳、陈国鹏指出,幼儿除自我安慰外,其他各种情绪调节都与气质的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性别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国外学者Zeman等人研究发现,男孩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且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女孩更可能掩饰愤怒,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且较多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在认知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增强相应的情绪理解能力也得到加强,因此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调节方式也表现出更加适应社会要求的样态。
Denham指出不同年龄、教育程度,不同类型的照顾者,其照顾的幼儿在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31—40岁的照顾者、教育程度较高照顾者与母亲或外祖母照顾者比其他低龄段、教育程度较低、托幼机构照顾者更常使用“他人引导及安抚行为”的情绪调节方式且更擅长使用语言表达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情绪调节方式的恰当使用与成人的指导密不可分。
二、教师指导策略的影响因素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幼儿情绪调节指导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会受到与教师相关的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从教师的情绪教育观来看。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情绪教育观还存在观念层面的冲突,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冲撞,显性与隐性的不相符,具体表现为概念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情绪教育价值的重视,目标缩小,内容不全面、实际教学方法与活动单调、评价缺失发展活力等问题。而教师的情绪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情绪教育的认识正确与否,教师对情绪教育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影响着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而教师的情绪教育观离不开教师对于情绪的认识、对情绪的了解程度,因此教师的情绪观也成为了需要去考量的因素,教师是否能做到正视所有情绪的功能、了解情绪发生背后的故事也成为了教师能否采取适宜策略的前提条件。
三、幼儿的基本情绪表现
情绪现象十分复杂,但是人类有着跨文化的、普遍的基本情绪。幼儿期的基本情绪主要有高兴、愤怒、害羞、悲伤和羞耻等。幼儿期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经为幼儿
所体验,只是在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和情绪表现的方式上幼儿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幼儿的情绪是完全外显的,内心有什么反应,就很快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幼儿时常会受自身情绪的完全控制,如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或出现极度的恐惧等。
高兴是幼儿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表现出幼儿愉悦情绪的心理状态,爱说、爱笑、爱闹——幼儿往往会因为情绪高涨而表现得活跃、兴奋和激动。幼儿因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产生高兴的情绪,表现得兴奋、激动和吵闹,引发了活动秩序混乱,过度兴奋的幼儿甚至站到椅子上叫喊,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高兴愉悦的情绪有
助于幼儿交往,养成活泼开朗和友善的性格,但过度的兴奋情绪往往会导致过激性的行为。
愤怒是幼儿在愿望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目的而感到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婴儿出生3个月就会有愤怒情绪的表现。幼儿在其目的性行为受到阻挠或威胁时,会唤
起愤怒情绪。愤怒情绪有性别和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女孩子愤怒时会表现出哭闹、叉腰、耸眉瞪眼等,而男孩儿则会表现得像只愤怒的“公鸡”,好斗而具有攻击性。
幼儿的羞耻感大致产生于38个月,在3~5岁时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一种高级情绪体验,羞耻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如乐乐在尿湿裤子后表现了无助、低头、沉默的行为,在遭到同伴嘲笑和围观之后产生了羞耻感。幼儿的羞耻感体验易受暗示,旁人的嘲笑行为会让幼儿在受暗示的情况下体验到羞耻。
四、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
教师在调节幼儿情绪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运用多种调节策略。通常来说,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有三种:帮助幼儿宣泄情绪、用命令抑制幼儿情绪和转移幼儿注意力。超过半数的教师会用命令的方式去抑制幼儿的情绪,这种调节行为的方式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和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如果教师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不当,会产生不少负向问题,如强制抑制幼儿情绪,虽然能及时控制乃至消除幼儿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制止了幼儿的问题行为,但却让幼儿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发泄,幼儿内心仍处于高度压抑的状态,甚至会产生焦虑。在现实中,尽管教师也会采用其他的调节策略如转移、宣泄等,用以帮助幼儿恰当处理情绪问题,但不少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方法依然缺少灵活性,调节策略过于刻意和机械化,这是不利于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
五、教师调节幼儿情绪应采取的策略
针对教师调节幼儿情绪时存在的上述问题,这里提出以下调节幼儿情绪的策略,以期改善教师的情绪调节行为,促进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一)及时查找幼儿情绪波动的原因
幼儿精力旺盛、动作灵敏,作为情绪外在表现的表情也变化很快,故教师较难一下子捕捉到幼儿的真实情绪,再加上班上幼儿比较多,为教师观察幼儿情绪增加了难度。作为教师,要多留心幼儿的情绪
反应,可以采取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观察即教师要注意观察到所有幼儿,将全班幼儿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做到了然于心;重点观察则是针对那些情绪过激、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幼儿,
要特别留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幼儿有情绪波动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情绪变化的原因和背景,不仅需要去问询当事幼儿,还应问询现场的其他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到幼儿情绪变化的背景和真实的
原因。只有知晓幼儿情绪产生波动的原因,教师的调节行为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自我情绪的能力
自我情绪能力的发展,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给予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幼儿对情绪的体认和自我能力。
1.引导幼儿尝试自主调节
当幼儿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时,如果没有伴随伤害他人的问题行为,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尝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或自我调节效果差,教师再采取适
宜的策略进行调节。
2.引导幼儿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和策略,如经由观察、分辨他人情绪和自身情绪,帮助幼儿提高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生活中多与幼儿交流情绪感受,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如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情绪,或通过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转移自身注意力;引导幼儿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积极因素等。
(三)善于运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去幼儿的情绪,实践中,如下一些情绪调节策略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1.转移注意
这种调节策略更适用于幼儿产生悲伤情绪、出现哭闹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采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如在幼儿哭泣时对他说:“你流下了这么多的泪水,就像下了一场雨一样!”幼儿很有可能会被这种活泼幽默的话语逗笑而使消极情绪消退。
2.冷处理
这种调节策略更适用于幼儿情绪十分激烈或兴奋的时候,教师可暂时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使幼儿自己慢慢地停止欢蹦或哭闹,这当然不是对幼儿情绪表现的刻意忽视。当幼儿情绪处于激烈状态不能
自已时,教师一定不能让自己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而过于激动。
3.引导想象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产生悲伤、恐惧的情绪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像自己已经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从而唤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4.行为反思
教师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之后,还应该相对延长对该幼儿的注意时间,特别是在幼儿出现问题行为之后,教师应该适时适当引导幼儿评价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引导幼儿学会反思自身行为,从
而引导他们避免以后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情绪或问题行为。
(四)正确引导积极情绪
当调节幼儿情绪没有明显效果时,教师可能会因为着急或者对幼儿感到失望而对幼儿说:“你就知道哭,没出息!”或“胆子怎么这么小,丢不丢人!”接受到这样消极的评价和负向情绪反馈信息,幼儿的情绪会变得更加低落、沮丧,甚至会感到痛苦而不知所措,缺乏继续活动的热情。
1.教师需关注情绪调节结果
教师对幼儿情绪进行调节之后,如果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教师应该做的是冷静面对这种结果,而不是去随意否定幼儿的情绪表现甚至智力水平。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让幼儿在合适的情境与
时机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学会用语言和老师进行交流。
2.教师需倾听幼儿正当诉求
教师不仅要耐心调节幼儿的情绪,调节之后还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幼儿的表达往往要比教师的观察更为真实,由此了解幼儿的情绪表现也更为直观有效,而且积极倾听幼儿的诉说,让幼儿更加信
任教师,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温暖,能够让幼儿在以后接受教师情绪调节的时候,愿意跟随教师的意愿做出相应的情绪调整。
3.重视暗示效应
如果教师总向旁人抱怨“某某孩子就是爱哭”“某某孩子就是爱闹”等,幼儿听到后往往会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导致以后教师再进行情绪调节时,很难接受教师的积极影响。当幼儿遭受挫折而沮
丧、哭泣时,教师可有意暗示幼儿“我已经长大了,我很能干、我不哭!”等,幼儿也许就控制住了自己低落悲伤的情绪。
总之,情绪调节是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了解幼儿情绪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洞察幼儿内心的真实情感世界,从调节情绪入手,丰富情感教育的内容,促进幼儿情感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