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就业产生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第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知道中心主任李国强指出“其实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是过剩。”李国强的话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很大。
面对就业困难,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加强引导,但从趋势上看,高校毕业生应遵从自我,为自己就业做准备,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很容易沉陷于繁杂事物中,精力分散。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正确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做到“衡外情量己力”为自己策划和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个体职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评估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不足。
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可以正确选择职业目标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难和障碍,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实现人生的理想。
作为大学生,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